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08

第8章 基本问题分析(4)

5.和谐立校——促进校园和谐,建设一流学校

和谐既是一种境界,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责任,一流的学校必定是高水平的和谐校园,首先要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立校就是指以“和谐”为关键词和新的思维视角统领学校各项工作,重新梳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将其置于一种基于合规律的爽心悦目的平衡状态,让学校生活远离粗放、简单、机械、刚性,追求精致的、审美的、爽心悦目的、温暖的、能给人无限想象、享受和怀恋的校园生活形态。

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的基础上,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契机,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经验,大胆修正一切不合理的、有悖现代教育规律的制度和做法,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管理创新,树立新的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独特模式,主动改进学校发展模式,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广大师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不同类型的师生在学校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崇尚和谐、追求卓越”是镇海中学个性化学校精神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学校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学校采取各种方式与载体使人与物质环境、校园人际关系、教师工作制度、教育教学模式等达到了一种校本意义上的和谐,不仅生发了巨大的教育教学合力、教育意义和文化力量,并形成了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镇海中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来自于各自系统的和谐性,来自于我们深入考察多方因素寻求学生整体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和谐平衡、科学与人文相融共生的心向与努力,这些探索性工作进一步明晰、深刻了镇海中学在育人、教学等方面所追求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全面”以及“严谨不失活泼、放而不乱、抓而不死、管而不僵、新而不浮”的风格。

(五)五大实现路径

围绕品质教育“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的主要目标,我们从资源、师资、课程、教学、管理这五项学校办学行为中的主要工作规划了相应的实践路径。本节对其进行了总体界说,更为具体的内容参见实践篇的相关章节。

1.资源创新——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大力拓展教育教学资源

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以及激发创新意识、学习热情方面意义重大,也是高质量实施高中新课程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学校以“立足共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习者姿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校际交流、国际交流、与高校的对接交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比赛竞争、考察学习,在比较中树立信心,找出差距,在交流中融通信息,共同进步,不断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办学行为的开放度。同时,通过引入收费资源网站、收费资源系统,通过增加图书音像资料的征订,通过学科资料系统化建设,通过经常性开设专题论坛、定期举办校园百家讲坛、建立专家工作站、名校交流等形式主动扩展、丰富、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提升育人层次和品位。近几年来,我们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要,除在校内建立学生物理研究性实验室供学生课外自主做各种物理实验外,还积极与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系,一方面请这些高校教授为学校部分学生开设讲座,另一方面组织部分学生到这些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培训等,让部分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内容,在满足他们追求新知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

2.师资建设创新——关注教师全面素质提升,重构新课程下教研组和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学生的差异发展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程实施来实现的,因而教师的差异发展,教师专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风格的凝练在新课程中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教师是高中新课程的第一资源。为了促成教师的高水平差异发展,首先,我们已经启动骨干教师教育技艺专题培训班,我们的目标是使学校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普遍接受一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心理学、校本课程开发等课程的相当于教育硕士深度的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包括教育科研、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开发等在内的教育教学技艺水平,这类高端培训将使教师的差异发展获得深厚的底蕴和较高的起点。其次,我们实施教师教育科研行为转型工程、校级课题研究工作制度、校本课程建设制度、教研组“科研带头人”制度等为教师规划了可以发挥专长、提升自我的多样化路径。再次,我们开展科研兴教先进个人、成长最快的青年教师、最佳课堂教学创新奖、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最佳读书奖等多样化、个性化的评比为教师创设职业生涯的“关键事件”,搭建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同时,我们提出了“镇海中学教师素质教育”的概念,即教师的校本培训、继续教育等教师校本发展走“素质”之路,不仅仅着眼于新课程的通识培训、课程开发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等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包括教师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心理健康能力以及能够提高教师职业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知识与能力,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拓展了学校办学目标,提出新教学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要求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此导致教研组和教师职能的拓展和变化。

教师在搞好本学科教学同时,还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选课指导、教学班管理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等工作。原有评价体系导致评价不全面、不科学、不公正,不能很好地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为此,我们出台了新的《镇海中学教研组考核细则》,教研组的考核分共性和个性两个评价体系。共性评价体系包括教研组建设、业务比赛、教学常规、教研活动、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日常工作、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个性评价体系包含的内容有校本课程建设、新课程公开课、新课程专题讲座、科技节活动、新课程特色建设、艺术节活动、超前申请学分实验活动、读书节活动、优化学生作业实验活动、个性化人才培养、选修课程指导和管理、新课程临时任务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拓宽教研组高水平差异发展的空间,而教研组作为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将直接对教师的高水平差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课程创新——实现从“封闭统一被选”课程到“开放多元自选”课程的跨越

高中新课程的课程设置体现了较传统课程大得多的弹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必修课程之外的选修课程及相对应的走班教学是新课程区别于老课程的一大亮点。正如课改专家指出的:“学生选课是教育进步的标志,学生选课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开设好多样化选修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是贯彻实施新课程选择性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以实施高中新课程为契机,努力优化课程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丰富、多元的课程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们不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选修IB模块,开足开好所有模块,而且积极创新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模式,学校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价值取向开发出若干门科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范畴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选修,满足自身课程需求,获得相应学分,促进个性化成长。

此外,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必修领域中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选修课程建设给学校带来了一股丰富、多元、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清新之风,这些文化特质是传统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中所缺失或欠缺的,它们背后凸现的是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充分尊重并帮助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高中新课改一门全新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规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更概括一点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则重在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创作能力,这些对创新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从2001年实施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几年来,从学科小论文、小课题研究到规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个别老师的参与,到一个年级任课老师的全员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教研组的成立与动员全校参与,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在规范化、专业化、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课题成果在省、市评比中屡获佳绩,并形成了“五维一体”运行机制。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方面,我们将这项工作与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校本课程等进行优化整合和拓展,进一步丰富了载体、平台、方式和方法,形成了合力,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并打造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如省、市内第一家挂牌的慈善总会校园工作站“爱的”慈善工作站,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镇中校园义工队等。

4.教学创新——实现从“低效一维”教学到“高效三维”教学的跨越

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与新课程不相匹配的教学生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目标上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而缺乏过程和方法,特别是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三维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学效率低下;二是注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而缺乏探索和运用适合新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究教学、协作教学、自主学习等)来实施新课程,导致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三是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设计,而缺乏非预设性应变策略,课堂注重教师的主导过程,而缺乏师生间交互协作,注重教学资源的沿袭运用,而缺乏资源的批判性运用和拓展创新;四是对新课程学科教学要求把握不准,教学内容“深挖广拓”,学生难以掌握。

高中新课程是一场深刻的教学变革,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实施方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落实和体现。新课程使学科教学目标发生深刻变化,教学要更多地体现出多维性、层次性、多样性,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反思,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了有效防止和克服“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是“负效教学”现象,近几年我们在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教学内涵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整体授课时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强学习,把握学科教学要求,提高教学驾驭能力;探索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实际优化学生作业,实施学生作业有效化;强化学习所需良好思维素质的训练,促进教学内涵挖掘;建立多通道的教学反馈途径,提高作业批改质量;规范教学评价考试,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功能;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注重人文关怀,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5.管理创新——实现从“刚性管理”到“弹性管理”乃至“管理自觉”的跨越

现行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刚性管理”层面上,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典型的业绩导向,缺失人文关怀;机械地求同求稳,压抑个体创新;量化的制度规范,难以约束细节。这与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追求创新、发展差异的时代主题和新课程理念难免显得格格不入。高中新课程需要重建一个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引和价值取向的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新课程高效实施的学校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学校来说,个性的凸现可能是学校管理者更需要加以关注并重点努力的,也就是要通过管理找到培养和打造学生个性、教师个性、学校个性的最佳途径,以适应不断变革和高度不确定的新的竞争环境。为此,近年来我们引入了“弹性”管理理念——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战略,将规范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弹性管理是现阶段体现个性化管理最适合的一种方法。它要求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弹性”的本质是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某人某时某事某地的特殊性,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多种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或机制,如弹性作业、弹性坐班制、弹性课堂、超前申请模块学分的弹性学分制等。

在进一步对硬性管理、弹性管理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管理自觉”的概念。管理自觉是指在充分把握管理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一种注重精神、价值、道德引领,善于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的管理境界。

其主要特点包括:①对管理规律的充分把握。能够找到一种既适合学校发展又适合人的发展的管理方式。②对人性及其基本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③在管理方式上强调尊重、信任、激励、正面评价。

当代镇中管理自觉的要义是:①注重精神追求;②强调价值引领;③尊重个体差异;④倡导自主选择;⑤提倡和谐生态;⑥承受积极孤独;⑦学会漫长等待。管理自觉的四种形式是:①自我管理;②弹性管理;③价值共同体建设;④和谐教育生态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