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判决”深感惊讶和好奇。小女孩睁大了眼睛,似乎对一个过重的判罚表示不能理解:“为什么呢?我不是故意的呀!”
“你刚才还说要接受惩罚的。”
“我是要受罚呀。我好好向这位哥哥道歉,就让我只写三十个字,好吗?我下一次一定不会再犯了。”
“好吧,念在初犯,只准写十个字好了。”
“不,二十个,只准写二十个!”女孩仍旧争辩着。
……爷孙俩讨价还价了好一会儿,最后达成协议,今天只准小孙女写二十个汉字、看五页书,作为无意间把脏话带回家来的惩罚。接受了小女孩的道歉,我好奇地问这位教授为何他教育孙女的方式与众不同,别的家长都是以剥夺孩子的物质享受或嬉戏的自由为惩罚手段,而他却以剥夺孩子的学习为惩罚?
教授的回答令我深受启发:“人的价值观很重要,它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对于自身来说是最珍贵的。而价值观是一种习惯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形成于幼儿时期一点一滴的认识和亲身体验。现在的小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玩具也不少,如果我们还以享受作为对他们的奖励或惩罚手段,他们就会认为这些东两是很重要的,就会为了争取物质上的奖励而努力表现。我们全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从我孙女刚能识字和数数时起,当她有了出色的表现,我们就用幼儿图书给她讲一个书上的故事,或者教她认一个新字,以此作为奖励;如果她做错了事,就以剥夺这样的学习机会作为惩罚。我们要她从小就能意识到,学习、情感等精神上的富足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物。”
价值观的培养也应当从习惯入手。通过奖励和惩罚的内容来塑造孩子的习惯性价值取向,许多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的确如此,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那个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习惯
有的孩子在考试之后喜欢打听其他同学的分数,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好习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个孩子如果很关心别人的成绩,说明他很在乎自己在班级里的排名。在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那么他应该是一个好学生吧。
但是请你注意,这并不足以说明这个孩子关心自己的成绩。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假如在某次单元测验中只得了百分制的70分,他们最初会很难过,但当他们得知70分竟是班上的前几名时,先前的难过便会被一种优越感所取代。同样,这种习惯还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假如一个孩子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70分,这对于他来说本来也是一种进步,但由于他太在乎别人的成绩,迫不及待地一比,自信心便荡然无存。看来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原来的观点,孩子太在意别人的表现,不是一种好习惯。
这种习惯是如何养成的?这个问题不难解答,我们仍然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症结之所在。有许多家长为了督促自己的孩子抓紧学习,便常会为他们设定一些参照对象。孩子们因此也时常听到父母说类似这样的话:“你看看,这次期末测验隔壁的玲玲考得多好,再看看你,也不知道争口气!”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树立榜样的做法也是可取的,不过,很多家长在具体操作时却稍嫌简单和粗糙。参照对象要选得适当,水平略在你的孩子之上的最好;如果水平远远高于或低于你的孩子,都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或自傲情绪。要教会孩子如何比较,除了跟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之外,还要会“纵比”,即跟自己的过去做比较。要教会孩子如何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怎样总结经验教训等等。你必须做到这些,因为你如何在家里拿孩子同别人比,孩子就如何在学校里拿自己同别人比。一种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这么说来,家庭教育真是太难了,我对教孩子已经没有信心了。”家庭教育的确不容易,然而当你掂量那份为人父母的责任时,就会告诫自己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习惯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习惯的养成则与家庭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有什么样的习惯。习惯涉及孩子的行为、思维、品德、语言等方方面面,因而要求家庭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家长们随时都要有“习惯教育”的意识,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狠抓孩子的习惯培养。作为家长,你应该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的教育工作就好开展了。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开始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托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桌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
在同一些来访的家长们就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交谈的时候,我经常提到这个故事。根据女英雄小时候的这种学习习惯,我们不难推断出为什么她能够忍耐德国纳粹的百般折磨,对自己的祖国始终不渝。假如一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良好的习惯,连作业都要靠抄袭才能完成,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英雄,或是文学家、科学家。在我所接触的中学生中,有一些孩子由于家长忽略了早期教育而没有养成较好的习惯,甚至行为习惯极差。这样的孩子前途何在呢?也许出路总还是有的,但决不是最好的那一条。
科学点击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在这个命题中存在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家长的教育观念。换句话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有一大半掌握在家长手中。
建议
1.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说明,习惯对人的影响往往是个体不能意识到的,所以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
2.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
3.父母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童年,也就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人生。
4.父母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外,还应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将终生受用,这就是爱的责任。
教孩子细心检查作业
名人名言
习与性成。
——[书经]
谁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永远是一个奴隶。
——富兰克林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陀斯妥耶夫斯基
文章是客观的反映……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当代]******
粗心,是学习上最大的敌人,会给人带来终身的遗憾。原本能够做得很好,取得优异成绩的事,由于粗心,且又缺少细心检查,结果不该发生的错误发生了,使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甚至后悔终身。做计划、写文章、完成作业,都会有由于笔误,由于思路,由于考虑不周,由于粗心大意造成原本不错或不该错的结果错了,甚至有的同学或因习惯,或因性格,生就粗枝大叶,做起事来急于求成,又总是太相信自己,做完后没有细心检查的习惯,结果作业时常常出现本不该错而错的地方。正因为这些错误是因粗心大意,因为没检查造成的,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不懂,所以就不往心里去。于是,养成了自己无所谓,不重视的坏习惯,一到考试时,便吃了大亏。
常言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有的人却满不在乎,事过境迁,也就忘之乎也,关键时刻,再犯同样的错误,吃同样的亏,终至后悔莫及。因此,作为学生,必须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反对粗心大意,从平时作业做起,形成习惯后,高考时就绝不会因粗心大意,只求快而不求细,只想到做而不进行细心检查,留下终身悔恨了。
2001年7月20日晚10时55分,贵州省省城贵阳市一名叫曾文蓉的贵州师大附中应届高考女生家里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起来:叮……!电话铃声刚响过一遍,曾文蓉便从沙发上一下蹦起,将话筒抓在手中,激动而兴奋地应答:“喂,是袁老师吗?您好,袁老师,是,我是曾文蓉。哦,高考分数已经出来了,好好,我马上记下来。”这时,坐在沙发两端静候佳音的文蓉的父母赶紧将笔和纸递给女儿。“袁老师,您说吧。哦,总分是625分,语文是……”曾文蓉十分惊呀!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袁老师,我的总分是625吗?这么说,我的北大梦破灭了!……”曾文蓉激动得竟没有记下袁老师继续告诉她的各科分数,因为她不相信自己只能考出这么多分。在一旁的父母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应该说,625分已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高分了,并且已够好多所重点大学录取线。但曾文蓉却认为是太大的失败。因为,多年来,她一直是贵师附中的尖子生,她的梦,就是进北大!她的爸爸妈妈也一直这样认为,然而他们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呢,看看文蓉自己和父母的总结吧。曾文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考下来自己估分感觉还蛮不错,一家人都比较乐观,爸爸、妈妈对我都很有信心。所以在这种心态下发榜时心情就好似瞬间跌落到低谷。一家人都受到了重创。当时我在客厅里低低地哭,妈妈看着我说:“你要是想哭就回到房间好好哭一场吧!”听到妈妈这样一说,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冲回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哭起来。然而,哭过之后还得面对现实。当时有一所名牌大学愿意录取我,但我不想放弃进北大校园,我想再考一次!但,这会给爸爸、妈妈增加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不过,妈妈首先支持我先放弃今年的大学,再读一年,明年再考。爸爸也同意了,但爸爸提出必须要好好分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以取得明年对北大的冲击成功。于是我们坐下来检讨失败。
首先,妈妈认为失利的一个原因是文蓉在考试那几天正在生病。另一个原因是复习时忽略了语文科:爸爸总结是她的心态比较浮躁,没有真正静下来,对自己太轻信,忘了做完题细心检查,致使平时能答对的,也失误了,丢了分。文蓉说:“我认为,妈妈的总结只是客观原因,爸爸的总结才是主观要害。我自己知道,由于我的粗心,又由于没有细心检查,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因为在考试前我做一些模拟试题只在草稿上算一下,填个答案在试卷上就行了,没有养成细心检查的习惯。高考时也这样,结果吃了大亏。我决心复读一年,并在巩固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从复读第一节课起,我就养成做完作业后仔细检查的习惯。”结果,她成功了,在2002年的高考中,曾文蓉以709分的成绩成为贵州省理科第一名,进人了北大,圆了她的北大梦。
记住,粗心是学习的敌人,细心检查作业,可将错误纠正在产生后果之前。否则,功亏一篑,后悔莫及。
科学点击
作业是学生对头脑中知识的检测,任何错误都意味着自己的漏洞和不足。而及时检查,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减少错误,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
建议
1.别让孩子成马大哈
有的家长,可能自己有些风风火火,做事讲快而忽略细节,然而,学习知识却是跟做文章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所以,必须重视和培养孩子在求学之路上的细心与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做完认真检查,防患于未然。
2.孩子,别将低劣作业交出去
如今,全社会都在反对质量低劣的产品,家长们。请将孩子的每一次作业都视为他们的一次知识产品吧,出手前,务必让他们细心检查,别将有问题的“产品”交给老师们。
3.细心方能成大业。孩子,你应该学学成功者,学习科学家,你看他们中哪一位是粗枝大叶的马大哈。父亲和母亲将提醒你,促使你从小做一个细心钻研、认真检查你所做的每一项功课,让你的学业与将来的事业真正成功。
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名人名言
一般人都是依据爱好去想,依据学识及吸收的见解去说,但通常都依据习俗去做。
——培根
习惯十倍于自然。
——威灵顿
起初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正当的习惯,大都系以自制和自己的训练而养成。坏习惯却如同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它的时候蓬勃地蔓延着。
——卓明尼
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是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
——高尔基
认识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认知习惯是观察习惯、记忆习惯、思维习惯、创造习惯等的总称,是学习习惯的主体。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习惯除了认知习惯以外,还包括作息习惯、时间管理、价值取向等非智力素质和其他一些要素。在这里,我们只对学习习惯的主要成份进行探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l896~1980)通过研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儿童从0岁至2岁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只有动作活动,智力操作处于感知运动水平,即凭借应答式的“刺激——反应”活动来应对周围环境。儿童从2岁至7岁已经开始具有信号功能,语言长足发展,产生了“表象”(即事物或概念在大脑中浮现的形象),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这一时期被称为“前运算阶段”。有人更为具体地指出,2岁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
从7岁到12岁,儿童已经形成守恒概念,掌握了事物的可逆关系,并能进行具体运算,被称为“具体运算阶段”。从12岁到15岁,儿童能逐渐凭借演绎、推理、归纳与分析来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这个时期被称为“形式运算阶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有一些急于求成的家长出于一片良苦用心,在孩子的婴儿期就开始了所谓“双语喂养”,是很徒劳的。一般来说,儿童从3岁开始接触外语比较适宜,因为儿童从3岁到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基于发展关键期理论,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认知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正是相应的心智能力从萌芽到成熟的这段时期。
观察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为儿童的4岁到6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日本非常重视儿童观察习惯的训练,他们的小学一至六年级规定要做180个观察、200多个实验。
记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要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后10个月左右至2岁,是儿童的感觉记忆阶段,他们储存各种刺激片断的能力逐渐增强,这一时期是培养记忆的一般能力的最佳阶段。形象记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则是从2岁至8岁这段时期,这是他们表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意义记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则是从12岁到15岁,这时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达到顶峰,而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