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别派六羊通,石闸巍然跨彩虹。
激起众流增浪力,引开曲水灌田功。
这是清代雍正年间朝廷派驻宁夏督修水利的工部左侍郎通智所写的诗句。左侍郎在诗中生动而又贴切地描绘了惠农渠、昌润渠修成之后,灌溉畅通,岸柳成行,四处百姓纷纷而至,辟田园,葺庐舍,犁之遍野,麦浪盈畴,两岸村庄,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一派富饶美丽的田园景象。通智在修筑昌、惠两渠时,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亲临工地,出谋筹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传为佳话。
据《朔方道志》载,惠农渠流域为银东北沿河至平罗、石嘴山查汉托护地。“其地宽阔一百余里,地质肥沃,地气尚暖”,“荒地极多,惟苦无水”。开挖灌溉,很有发展前途。因此,雍正四年初,甘肃巡抚上奏清廷请求开挖渠道,奏折中写有“倘若筑坝渠疏通,也易于引水,两岸可耕种良田万顷,同时早有小民私垦小片荒地”。此事上奏多次,这次又是巡抚亲笔呈奏,引起朝廷重视,认为这片膏壤之地有裕国利民之惠,当下允准,进行修挖,并派专人前去督修。公元1727年7月(清雍正四年七月)朝廷“命通智来宁督修”,并发帑(白银)16万两,作为支用。左侍郎通智接到圣旨后,带领家眷毅然赴宁,在户部侍郎宁夏道单畴书和督臣岳钟琪将军的支持、协助下,率部下几十人上自青铜峡起,下止石嘴山,西止唐徕渠畔,东止黄河岸边,精心踏勘,拉线定点,挑选道、府、州、县十五员“命赴工所,分司其事”,抽调民夫于当年秋全力动工,开挖惠农、昌润二渠,筑堤清淤,凿洞建桥,挖渠掏土,裁弯取直,日夜操工。官民同甘共苦,深得民心,工地一片繁忙景象。因当时渠宽沟深,运土全靠锹转,这样既绕工又劳累费时,通智看后,深感此法太笨,工效不高,便令民夫用背斗前运,民夫大喜,连连称妙。史书中载有“用背笼由一人背负,运送用工少,而取土多,锹送费工之弊,一空如洗”。挖渠时,害怕民夫偷懒应付,深度达不到标准,影响水的流量,以石镌准字样埋于渠底,民夫上渠,深浅要求以“挑见此石为准”。从而想见,当时通智对开渠工程严格要求,周密思考,关心平民的作风令人敬佩。
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夏天,两渠工程已全部竣工。惠农渠开口在青铜峡两岸叶盛堡俞家嘴西南,北人黄河,长135公里。昌润渠从贺兰县通昌堡东侧黄河开口,到永屏堡入黄河,全长85公里。惠、昌两渠的开挖成功,给宁夏川区沿黄河一带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文人墨客写诗颂之。侍郎单畴书有“膏腴万顷彻西敫,绣壤如云稼更多”的诗句。法海在《前题》中更生动地歌颂了两渠道修造后给黎民百姓带来的富庶的情景:
长堤一带柳毵毵,永字题桥闸有三。
若说良田无限好,风光谁亚小江南。
昌、惠两渠的修造,百姓得到了不少益处,庄稼殷实,谷饱粮满,人丁兴旺。两岸百姓为了感谢通智不辞辛劳为众乡亲利益之功德,沿惠农渠流域,将那些新建的堡寨桥梁均冠以“通字”,以示纪念,如:通昶、通昌、通贵、通城、通义、通伏、通宁、通润、东通平、西通平、通平桥、通惠、通丰、通朔等,一直沿续至今。每年立夏春灌时,官府集结民工在惠农渠金堂桥上祭奠各渠龙王。唐徕渠龙王叫“溥济”、汉延渠叫“溥泽”、大清渠叫“溥润”、昌润渠叫“溥滋”、惠农渠叫“溥澍”,龙名最后一字都含有水带给人们利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