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湘女分到军营,陶峙岳兵团却只分了不足三分之一。正当起义的大兵们牢骚满腹,骂自己是“后娘养的”时,荒原上突然来了八千山东大妮。她们在戈壁滩上盖花园的同时,又和老兵演绎出了八千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我到过很多地方
数这个城市最年轻
她是这样漂亮
令人一见倾心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她的一草一木
都是血汗凝成
……
9月,驾一辆越野吉普,吟着艾青的诗行,从乌鲁木齐西行,去艾老用诗歌雕塑的《年轻的城》石河子。
车窗外,大片的向日葵和一望无际的棉田,将绚丽的金黄和洁净的白云,从天山脚下一直铺展到路边,然后,再从路边延伸到目光的极处。在片片金黄和白云的周围,是整齐的林带。是兵团人家的炊烟……
真的不知自己是行走在乡村,还是都市的边缘,正如艾老在诗中描述的一般:“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
然而,有谁会想到,五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荒原。然而,有谁会想到,五十年前这荒原上一群山东大妮子的到来,发生了那么多的悲欢故事,演绎出了那么多的人生冷暖!
历史,是在不经意间却记下了这一页,并且将翻过去的一页又一次推到我的面前。当那些满头银发的老人们向我走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多少次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打湿,打湿,再打湿……
汇聚了上千山东女兵的准噶尔盆地,五十多年的岁月是一幅何等壮丽的画卷。
今天的军垦农场已改变了容颜,今天的山东女已不再年轻,然而。当她们说起过去,依然是那么的动情,仿佛那动人心弦的年代就是昨天,仿佛那催人泪下的故事就是今天的某个瞬间……
抖落岁月的尘埃,拂去历史的云烟,让我们把记录历史的胶片再倒回五十多年前……
钢枪有没有年轮
1950年元旦刚过,王震就让二十多万官兵的吃饭穿衣问题闹得坐不住了。这天一早,他就在电话里大叫着让司机马上把车开到办公大楼前。
十分钟后,车子就直奔景化(今呼图壁)二十二兵团驻地而去。
车子还没停稳,王震就在陶峙岳的司令部里大声地喊着陶峙岳、陶晋初和李铨的名字。
车子又继续上路……
当天,玛纳斯河西岸荒原上的茫茫雪野里,就出现了将军们踩出的第一行足迹。
几天的踏勘之后,将军们住进了石河子老街西口的一个车马店。店很小,土屋土炕土院子。店主叫哈德尔,是位维吾尔中年汉子。是夜,几位将军就在哈德尔家的油灯之下,制订起了石河子垦区(原称玛纳斯垦区)的开发方案。第二天一大早,王震就爬上哈德尔的房顶,指着戈壁滩上远处无边无际的芦苇滩和近处的戈壁对陶峙岳说:“我看就是这里了。我们要在这里开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
屯田,是这片土地上一首古老的长歌。自汉代起,历代中原王朝都将西域屯田作为治国安邦之策。曹操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还有左宗棠,王震和陶峙岳共同的老乡在出兵平定新疆当年的叛乱之前,也曾上书朝廷,说:“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备。”王震当然懂得这一点,当他和陶峙岳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已是远远超出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新中国开国之后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国共合作”,在新疆的万古荒原的大屯田中悄悄开始了。
是年3月,陶峙岳亲率他的旧部十万大军(指“9.25起义”后改编为二十二兵团的原国民党新疆守备部队),踏着积雪开进了玛纳斯河流域。开始了这片荒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
十万将士,开始了铸剑为犁的创业。一夜间,作战地图变成了生产图、垦荒图,大炮变成了犁铧,战马套上了犁绳,刺刀变成了镢头……部队沿天山北麓,在东起景化西至精河战线上,一字摆开,团团围住了古尔班通特大沙漠……
这是多大的一片荒原哟,总面积相当于欧洲的几个国家。
然而,这群可以让荒原变成绿洲,可以让戈壁长出稼禾的男儿,却难耐自己心田的干渴——人人都想有个家。
1951年冬天,当三千六百名湘女,穿着极不合体的军衣走进天山南北的军营之后,对于二十二兵团的兵们来说,给他们分来的那点女兵。才叫“万古荒原上燃起了星星之火”,真正燎原的趋势正在蔓延,正在随时随地地爆发……
说实话,在分配1951年的湖南女兵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据新疆军区档案馆现存资料统计,1951年,分给二十二兵团的女兵,不足当年进疆女兵的百分之三十,而分配给王震进疆部队的女兵,却占百分之六十还多。但是,在当时新疆二十万部队中,陶峙岳兵团的人数却占百分之五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疆军区机关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着明显的情感因素。从情理上讲,这是可以理解的。进疆部队二、六两军的十万官兵,是跟随王震将军解放大西北的部队,而具体办事的人员,也都是一兵团的干部。所以当时二十二兵团个别干部就说:“二军、六军是嫡系部队,我们起义部队是后娘养的。”
陶峙岳听到这一反映后,当即就严厉批评了部队中的这种说法。陶峙岳将军是位“袍泽情深”、很讲义气的军人。尽管他对这一问题也有想法,但是他必须服从组织的决定。其实,早在宣布起义之前。他就曾考虑过将那些跟随自己守疆多年的十万部下妥善安置的问题。
在酒泉时,他就跟彭总说过:“让他们在新疆安家落户,困难很多。可我总不能让他们无家可归,游离失所。因此,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点钱,给点路费,把大家遣散回老家。”
中央和彭总都不同意他的意见,说等王震部队进疆之后,即着手改编起义部队,起义部队的安置问题和进疆部队官兵同等解决。
因此,面对官兵的责问,他和政委张仲瀚都是一个说法:“我们干的是千秋大业,必须要付出比战争更大的坚韧。”
说归说,教育归教育。陶峙岳还是和王震、张仲瀚私下里谈了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张仲瀚比他气更大,听到下面反映这一问题之后。他就去找了王震,找了徐立靖。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失信于起义部队的十万官兵。二十二兵团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和进疆的部队一样也在守卫边疆,也在开荒屯田,他们也都想成家立业。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不能分出谁先谁后来。”
张仲瀚的这一状果真起了效果。“王胡子对分管女兵分配工作的领导大发了一次雷霆,并下令,今后分给二十二兵团的女兵只能比进疆部队多,而绝不能少一个(田耀明《回忆录》)。”
在这样的呼声下,1952年8月,首批两千多名山东女兵。又在三千湘江女之后,踏上了远嫁天山的旅途。
随后,齐鲁大地又分别将三千一百名、三千二百六十八名优秀女儿送到了新疆。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山东省又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输送了六千五百三十一名支边青年(其中半数以上为女青年)。据统计,仅在几批进疆的山东女兵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分到了二十二兵团所属各部队,约有三千五百人。
荒原上,一下子涌来了这么多的山东女兵。陶峙岳的兵团建制中又多了一个单位叫“家”的编制。家就是根。根在荒原上越扎越深,树才枝叶繁茂。
从此,荒原上那骚动了几个春秋的黄昏中,才有了一缕缕的炊烟,才有了女人的笑声……
再不久,荒原上就传来了婴儿的哭声……
日月交汇,阴阳平衡。八千多齐鲁姑娘,圆了天山南北的多少老兵的春梦……
城市是她们的纪念碑
这是玛纳斯河西岸的石河子吗?
五十年前的那片荒原呢?
五十年前的那片戈壁呢?
石河子在兵团人的手中“蜕变”成了绿洲。
石河子在兵团人的手中“质变”成了花园。
还记得1952年秋天,咱们在这里唱的第一首歌——《戈壁滩上盖花园》吗?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今天唱戏的却是几百个女人。几百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整整五十年的山东女人。
你瞧呀,石河子总场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前的何德云、李国华、孙秀珍和徐百兰,这四位当年同乘一个火车皮来的女兵,在分别半个世纪后那拥抱在一起的感觉……
这天是2002年8月1日,她们从各个垦区赶来欢庆“八一”建军节,也庆贺自己从军进疆五十周年。五十年前的今天,何德云与李国华等几个同学一道,告别了家乡济宁。踏上西去的列车,投身到建设边疆、保家卫国的行列中。来到新疆后,她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垦区。从此,一别就是五十年呀。
“变了,变了,都认不出来了!”她们互相拍打着,端详着,笑闹着,激动的泪水一次次地涌了出来。
“我太激动了!”今年已经六十六岁的何德云边笑边流着泪说,“真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还能见上一面。当年,咱们坐同一趟车来新疆时,最大的二十六岁,最小的才十三岁,绝大多数都是十六七岁的姑娘,现在全变成老奶奶了。”
孙秀珍接过话头:“你还记得不,咱们一路上三十多人坐一辆卡车,你坐在她怀里,她坐在你怀里,车里就像个大闷罐,没有喝的,我们找司机要汽车里加的水喝,司机说你们喝了就没有汽车喝的了,我们只好忍着,嘴全都裂得起了血泡。那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说想家。一车人都跟着哭,没白天没黑夜的,走了三十多天才到新疆。”
李国华进疆后就被分配到了陶峙岳的二十二兵团。她告诉战友们:“那时候这里有什么呀。整个一片大戈壁滩。没有树。没有人烟,只有成群的野兔和野猪,部队那时的任务主要是开荒搞生产。没有房子,我们就住在大戈壁滩上,经常睡到半夜,帐篷就被大风刮跑了。只好骑着马到处找被刮走了的盆盆罐罐。家里来信问我们苦不苦,为了让家里放心,我们就说不苦,连吃饭睡觉都在唱歌跳舞呢?其实,哪里是唱歌跳舞呀,那是蚊子太多,咬得你根本坐不下来,只好跳着吃饭。”说得姐妹们一齐哈哈大笑。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李国华随部队集体转业,退休前在石河子兽医站工作。她感慨地对姐妹们说:“看看我们把石河子建设得多漂亮吧,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宽阔平直的街道,绿树成荫,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还荣获国际上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大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等好多称号呢。咱们这些老姐妹们应该感到自豪,咱们没有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丢脸,咱们也没有辜负部队和新疆对我们的培养。咱们从山东来新疆支边的八千女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何德云告诉姐妹们,她也是1954年从部队转业的。起先在兵团农五师,1962年农五师调防到博乐时,由于她爱人已转业到哈密地方部门工作,她就调到地区医院当了医生,如今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还有三个可爱的孙子,儿孙们都很孝顺,她和老伴退休在家,生活非常幸福。
何德云说:“我现在很知足,把新疆当老家了。反正我也离不开它了。退休后我回了趟山东,怎么都觉得不如在新疆习惯,待不住了。连我家里的亲戚都说我没一点山东味了,一张嘴就是我们新疆维族这好那好。回来后我经常对孩子们说,新疆是个好地方,你们一定要像你们的父辈那样,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老家,把根扎在这里,把这里建得更好!”
徐百兰说:“今天咱们山东老兵聚会,原来报名才两百多人,结果大家一串联,一下子来了三百七十多人,好多人都真的认不出来了,我刚才找了一大圈,个同学都没找齐……”
李国华说:“好多人都来不了了,光是石河子这一带十几个团场,这几年我们一起来的山东女兵,就死了七八十个了。如果大家今天都能来有多好呀。可惜呀,现在什么都好了,这老战友却一个接一个地走了……”
在这天来的老兵中,有自己来的,有儿女搀着来的,还有坐着轮椅来的。除了北疆各地的以外,也有阿克苏、喀什等地来的,还有从山东、陕西、湖南专程赶来的。这些当年的山东大妮子,如今都是奶奶辈的老人了。
生命如花,岁月如歌。
她们将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最后又将忠骨种进了这片土地。剩下还活着的人们又欢聚在了一起。她们在哭着,笑着,絮叨着,泪水不停地流着……
人越聚越多。李国华又在人群中穿行着,寻找着,辨认着……
不一会儿。她又找来了江桂芳、金茂芳、张淑芳、邱盛泽和江素珍五个当年一起进疆的山东女兵。
她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进疆的女兵。如今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回忆起半个世纪风雨人生。都有许多感慨,但对自己的选择与奋斗,她们却又都是同一个答案:无怨无悔。
也许,她们的青春是以这座城市作为纪念的。在今天石河子市的中心广场上。立着三组雕塑,其中就有一组《边塞新乐章》的群雕。在这个雕塑群中,有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形象。据说,就是以山东女兵为原型创作的。
对于当年进疆的八千山东女兵们来说,她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资格骄傲地站在这里,让后人瞻仰。
江桂芳和江素珍的老家都在青岛的大周庄。1952年参军时,她俩又都是十五岁。江桂芳还清楚记得她对石河子的第一印象。
当时的石河子只有一座两层楼房,就是现在已变成军垦博物馆的军垦第一楼。她们来的时候才刚刚落成不久。
张淑芳说:“你们忘了,那年我父亲从老家来石河子看我,在石河子转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个像样儿的商店和楼房。快走的时候,师里的领导来看他,问他对石河子的印象如何?老爷子想了半天才跟人家说:‘要说印象嘛,就是大,骑着自行车横着根扁担在街上走,保准没什么挡头。’一句话差点没把在场的人笑死。”
江桂芳说:“当时的新疆,对我们这些山东女兵们来说,更多的感觉是艰苦、是荒凉,也有新鲜、有憧憬。一穷二白才能让人有改变它的冲动。就像纺纱、纳鞋底这类活儿,当然都是女兵的。可垦荒种田,我们也和男兵一样干,毫不逊色。”
“那是创业呀,尤其是在戈壁滩上创业,有多少困难能数过来,算过来吗。”金茂芳说:“那时候开荒,凉水都供不上。吃的水全都要用拖拉机从外地拉来,一人一杯。早晨洗脸水都不能倒掉,沉淀下来再用来洗别的东西。穿的衣服,补了又补,直到分辨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衣服面和里子,全是一块块布片接起来的。”
张淑芳回忆说:“那时候能好好睡一觉都是奢望,总感觉天还没亮,起床哨子就又响了,我们八个人一组,闭着眼睛手拉手上路,走了好久,一抬头,天上还是星星。”
女兵们默默接受了面前的现实,并靠着山东女性身上固有的坚贞和韧性,让这片亘古沉睡的戈壁滩慢慢发生着变化。江桂芳和金茂芳都是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她们俩人的事迹是这群山东女兵艰苦奋斗、乐观进取精神的缩影。
“见不到毛主席我就不结婚。
当年,在石河子兵团一个连部的会议室里,冲着给她介绍对象的指导员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江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