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边地母亲:五万进疆女兵的婚姻纪实
6960100000047

第47章

直播新疆。链接兵团。是我的一种创意方式。两场不同人群精彩访谈的对白,呈现给所有关注新疆女兵的人们。三位离任的司令员讲述的是兵团昨天、今天和明天;来自兵团的女人们。给人们报告的是五万女兵的经历;从南疆到北疆,则是当年的女兵们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经典故事……直播之一:三位兵团司令员的访谈

2004年10月,是新疆二百七十多万兵团人的节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年大庆的序幕刚刚拉开,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就派出了几路记者,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开始了“轮番轰炸”。10月8日“新华视点”的记者陈芸、李柯勇、李秀芩、王大霖,又“俘虏”了三位已经离任的兵团司令员。进行了“重点突破”。现在我就将那天的对话进行

一场没有图像的现场直播。

(旁白)直到今天,已有五十年光辉历史、二百七十多万名成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世人心目中仍充满着神秘色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那里的人们在怎样地工作和生活?

在半个世纪的兵团历史中,先后有八人被******和中央军委任命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在这八位“没有军衔的将军”中,目前还有四位健在。今天接受专访的三位分别是:第五任司令员刘双全、第六任司令员金云辉和现任司令员******。

全世界最大的兵团和没有军衔的司令

现任司令员******,是一位豪气十足的山东汉子。他说,他是1999年10月到新疆上任的。到新疆的第一天,就闹了个笑话。到机场迎接他的同志叫“司令”,连喊了几声他都没意识到人家是在叫他。

“我从没穿过军装,小时候做过当兵的梦,但没有参过军,做梦都没想到会当司令。”******诙谐地说,“后来知道同志们是在叫我,我赶紧道歉。就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统领二百七十多万人的兵团司令员,自己肩负的责任多么重大。”

“可是我当了司令员却没有军衔,”******说,“我恐怕是目前世界上统领士兵最多,而又唯一没有军衔的司令员了。因为兵团是一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

他以前从未到过新疆,对兵团也不熟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决心用最短时间把兵团基层农牧团场跑上一遍。“半年行不行?”他问身边的同志。“半年你连十四个师都跑不完。别说一百七十五个团场了。”人家告诉他。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他说。当他走完最后一个团场农二师36团已是今年的4月,用了整整四年半时间。

在兵团基层的所见所闻,让******多次落泪。在新疆、青海交界的阿尔金山区,他遇到36团一对夫妻,他们在山沟里开了一家小旅店。

“那里条件之差,一般人难以想象。”******不禁站起身,用手比划现场的情形说,“就一排土房子,一口大锅,几张木板床。没有广播电视,喝的水、吃的菜都是托过路司机从山外带来的。那里路很不好走,气候很差,我们去的时候已是4月中旬,还下了一场大雪,雪有近一米厚。就在那种地方,两口子竟然已经生活了二十五年!”

“其实男的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们还不想走。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方圆几百公里内没有人烟,过路人必需在这里过夜,他们一走客人就没处落脚了。”******说,“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客人来吃饭,有钱就交点钱,没钱也可以吃,就和他们夫妇俩一起吃。住宿费也就几元一晚,没钱也一样住。我问他们是否向往大城市的繁华,他们却说自己心里很平衡,因为觉得自己为新疆、为国家做了点事。”

四年半中,这样的事******看到、听到了许多。他说:“从他们身上,我深刻地理解了‘奉献、无私、默默无闻’这些字眼的真正含义。”

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的双重使命

兵团第五任司令员刘双全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责和使命,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屯垦戍边。

“屯垦是手段,戍边是目的。屯垦是为了戍边。”他说,“兵团也搞农业,办工业,但兵团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增强戍边实力。如果只是为了发展经济,办些企业就够了,兵团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不发展就很难有效履行戍边职责。”他说,“兵团不是军队,没有军费,戍边所需给养多数得自己解决。1954年10月,毛主席一声令下,解放军驻疆十几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开始了艰苦创业。”

1987年至1993年任司令员的刘双全,在兵团工作了四十四年,是目前在兵团时间最长的司令员。讲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他说:“劳动比打仗更艰苦。”

1949年进疆之前,他是解放军一兵团二军的一名军官,参加过解放战争西北战场上大部分重大战役。“最惨烈的是1948年12月在陕西永寿打国民党七十六军。我们连原有一百一十多人,最后连伙夫、马夫都算上总共剩了十八个人。人倒下地真是快!我带一个机枪班冲上去,十二个人,不到一分钟全都死光了,就剩下我一个。”

“害怕?打头一枪怕,但是真正打开了,就什么都忘了。”刘双全说,“打仗再残酷,总还有个间歇。可是劳动不一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那样的工作,没有尽头。”

刘双全笑着说:“开荒时也有‘大礼拜’,跟现在的‘大礼拜’不是一个概念。我们那个‘大礼拜’是指十天一休息。”

1950年,部队转入生产时,他当连长。“连长和普通战士一样参加劳动,一样用砍土镘刨地,一样住草棚子。”他说。“但我们当连长的还是有‘特殊待遇’。战士是十人一个大草棚子,我们四五人一个,这就是‘单铺’。”

回忆进疆之初他很感慨:“当时全国革命都胜利了,不少兄弟部队敲锣打鼓,给战士发骡子发衣服,准备回老家,而我们还要进新疆。当时大部分人也就打算在新疆待两三年,最长也不过五年,哪知道,一来就来了一辈子。”

现在刘双全每年都去原来工作过的基层团场走一圈。看看老战友,今年,这位已年过七旬的老司令员又走了农二师十七个团场。看到战友们一个个日渐苍老,很伤感。可他对兵团目前的发展感到欣慰,工作生活条件不仅与创业时有天壤之别,比他当司令员时也大大进步了。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兵团

兵团第六任司令员金云辉说,他在任五年的第一目标,是改善兵团的外部环境。

“曾有一个部委的同志给我打电话,开口就叫我‘金团长’,可见他对兵团是多么陌生。”金云辉说,“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不仅内地普通百姓不了解兵团,部委的各级负责同志很多也不了解。”

他1993年上任时。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面对新的挑战,兵团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尽快发展壮大,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职责。

“这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是人家不了解你,怎么支持帮助你呢?”金云辉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兵团只被看作一个农垦企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归口在农业部农垦局,不直接对******各部委。“兵团这么庞大的一个组织,内部工农商学兵‘五脏俱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很多都超出了农垦局管辖范围。我们去找各部委汇报工作,人家表示同情,又都无能为力,因为我们在人家那里没有‘户头’。”

1994年他到农三师去检查工作,发现路非常差,路上的灰尘有将近一尺厚,他的越野车都被陷住了,后来是一辆路过的拖拉机把车拖出来的。“当地老乡开玩笑说,谁家孩子掉在路上,找不到,最后用筛子从土里筛了出来。”他说,“那条路几百公里长,要修。光靠农垦局怎么解决得了?”

在刘双全等兵团老领导的努力下,1990年******专门下发文件。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按行业纳入******有关部门,实行计划单列。

“但在那以后的几年里,很多部门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兵团。他们不了解兵团的特殊意义,不了解兵团的现状。”金云辉说。

1993年至1997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金云辉频繁往返于乌鲁木齐和北京之间。“我去‘跑部’,不是去要钱。而是沟通联系,向人家宣传兵团。我见人就宣传,见了部长说,见了处长也说,我想让上上下下都对兵团有个概念。后来很多客人应邀来到新疆。对兵团作了深入的考察。”

最重要的是,1997年中央正式发文,进一步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实行计划单列,纳入国家一级预算。

“这是中央重视和支持兵团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体现。”金云辉说。

兵团是“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艘航母”

“十年****”,兵团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曾于1975年被撤销。在******、王震等同志努力下,1981年12月又得以恢复。“兵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其组建、恢复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非凡魄力。”******说,“兵团的存在是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巩固边防不可替代的因素。如果没有兵团。新疆绝不会有今天的安定和繁荣。”

有人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艘航空母舰”,对此,******并不否认。他说:“兵团当年是在特定环境下组织起来的,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直到西部大开发前,职工还在吃大锅饭。”

他指出,新时期兵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体制“太计划”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兵团确实有特殊性,但市场经济不讲特殊性,不能说这个产品是兵团造的,质量再差也可以卖高价。”******加重语气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这几年,兵团在改革上下的工夫最大,主要是以扩大职工经营自主权、扩大基层民主为核心的农牧团场改革和以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工交建商企业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为兵团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兵团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有人开玩笑说兵团经济都姓‘棉’叫‘花’。”******说,“这几年,兵团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目前兵团已组建了九个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有十一家上市公司,特别是新天葡萄酒、中基番茄、天业节水器材等已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

“为了拴心留人,让职工群众尽快富起来,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兵团还给职工划分自用地。”******说,“我和政委陈德敏同志反复强调,划自用地一定要划近地、划好地、划足地,目的就是使团场职工群众不分男女老少,在房前屋后,茶余饭后,天天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他指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兵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兵团以“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为工作目标,实施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兵团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战略。去年兵团生产总值和职工收入与西部大开发前的199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七和百分之九十七点八,人均生产总值和职工人均收入双双突破万元。同时职工队伍出大于进的趋势开始得到有效遏制,兵团事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还有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说,“今年共和国版图上又增加了三个小圆点——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三个市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兵团在西北荒漠戈壁上建起的三座新城。这对兵团今后发展壮大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世纪、新阶段,屯垦戍边的任务仍然很重。”他认为,“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反恐形势严峻,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从没放弃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分裂出去的图谋。所以,兵团不仅不能削弱,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位现任司令员动情地说,到兵团来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五十年来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戈壁荒原的无数兵团人。时刻感动着他,激励着他。

刘双全、金云辉这两位分别来自山东、安徽的老司令员则表示,新疆是最让他们感到亲切的地方。“我这把老骨头就留在这儿吧。”

金云辉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直播之二:一片荒原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解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疆军区多次在湖南和山东招收女兵,当时的《新湖南报》在相当长时间里连续刊登了大量介绍新疆的文章,号召青年人参军保卫新疆、建设新疆。并且有专门的新疆军区招聘团来到湖南长沙。

郑瑞阳:旁边好多人就说那个地方怎么能去,说尿尿还没尿下来就成冰了,风沙又大又干燥。那不是人住的地方。

记者: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报名到新疆来?

郑瑞阳:当时刚解放,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学校就奔走相告,说抗美援朝去吧,到革大、军大那个时候可以考。动了这个心思。1949年就去找,没找到,后来人家新疆招人了,新疆王震来了,王震说要人,王震是湖南人,那就说去吧。

解说:郑瑞阳从小生长在湖南水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然而第一批在长沙招收女学生,条件比较高,对文化程度和年龄都有所要求。

郑瑞阳:我当时上初中还没毕业,我去了一趟,人家说太小了不要,我就回来了。大家都为我想办法,说怎么办,怎么能去?我就迫切地要走。

记者:为什么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来这儿?

郑瑞阳:好奇,就觉得越远越好。

解说:十六岁的郑瑞阳终于想到了办法,她找到了一张堂姐的证件,将一字之差的郑端阳改成了郑瑞阳,又通过了重重考试弥补了年龄不足,然后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招兵的结果。

郑瑞阳:等了几天,湖南日报就登出来了,上面有我的名字,我就告诉我爸爸,我爸说你上哪儿去,我说上武汉。他说武汉可以,干什么?我说学医,他说那也挺好。

记者:为什么不敢告诉他实情?

郑瑞阳:他不让走。

解说:郑瑞阳瞒着父亲在长沙经过了体检,但是就在临行之前,父亲还是得到了消息,派她的姐姐到火车站追赶,而这时火车已经开动了。

郑瑞阳:真是,就像演电影似的,火车刚发动,我姐姐在下面哭,跟我说了两句话,说我爸爸在家哭,让你回去,我也哭,没有吭气就这么走了。

记者:当时心里有没有点动摇?

郑瑞阳:动摇了,大家都动摇,感情也挺复杂,又想去又想回来。

解说:有的因为好奇,有的因为出身不好,有的因为家里贫穷,20世纪50年代初,湖南、山东有两万多年轻姑娘穿上了军装,踏上西去的征程。他们一路歌声到了西安,然后改乘大卡车,经兰州。过酒泉,出阳关。

郑瑞阳:越走越荒凉,越走越荒凉。甘肃那一带孩子都没有穿衣服,烧的牛粪,一看就哭。说这个地方怎么能过,哭完了,又跳舞又唱歌又忘了,忘了又去玩,完了想着又哭,后来就是这样就到了新疆。

记者:还都是小孩子。

郑瑞阳:都是小孩。十五六岁。

解说:虽然一路上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这些年轻的姑娘还是没有想象到在那片荒原上等待她们的,究竟是怎样的艰苦。这是一种和老一代兵团人生活分割不开的住所,因为大部分在地下,所以被叫做地窝子,新来的女兵一到新疆就领教到了地窝子的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