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胜职场的120条人生经验
7009900000007

第7章 嘴上功夫:用自己的“嘴”说动别人的“腿” (1)

如果把当年“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看做当今职场中人,他必定是强者中的强者,一张嘴便让江东天下大变。在职场中,把嘴上功夫练好,很多问题或许就会迎刃而解。

做得好从说得好开始

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到了两个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一个都不剩,你才能死。”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呢?因为挨打的人不会说话,受奖的人会说话而已。可见,会说话是多么的重要。

说话的能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就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期,毛遂自荐使楚,口若悬河,迫使楚王歃血为盟;战国时的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身挂六国帅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吴主孙权和都督周瑜联刘抗曹,而获赤壁大捷;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面对国难,大声疾呼,唤起民众投身革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谈判桌上,以他那闻名世界的铁嘴挫败敌手,捍卫祖国的尊严……无数的事实表明,好的口才能够发挥惊天动地的巨大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某一次的谈话,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我自己的时候,曾有一张美德检查表,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我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相信这样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以引起自己的注意。我决定竭力避免说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消说’而以‘也许’、‘我想’、‘仿佛’来代替。”富兰克林又说:“说话和事业的进行有很大的关系,你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所以,你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三百六十行里,行行都需要口才。一个人是否会说话,成就与境遇必定会大不一样。在现代社会里,那些表现得羞怯拘谨、笨嘴笨舌的人,总会处在焦急、困难的尴尬里。有些人知识渊博,可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人欢迎。有些人在工作上表现得也很出色,可一讲话就语无伦次,拘谨慌张,从而失去了很多晋升的机会。总之,无论事情的大小,会说话都会助你成功,在关键时刻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好的口才使你善于和人沟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多的好朋友。朋友就是你可依靠的人脉大树,是你潜在的巨大财富,朋友多了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拥有了好口才,庸俗一点讲,就如虎添翼,在漫漫人生路上,你将会走得更顺利、更轻松,而工作也会因此发生许多可喜变化,助你早日成功。

话不多说,三分足够

《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把话说得太满,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徕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清朝光绪皇帝载湉继位时年仅四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满。1881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就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时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

慈安太后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将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被慈禧毒死的。

俗语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深刻的意义,花开得太盛则败,话说得太满则会招至祸患。因此,老于世故的人,只说三分话。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真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叫通达世故。

当然,话又说回来,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叫你硬生生地话说三分就闭口,这样很生硬,也会令人不满和戒备。其实,在社会交往的时候,可以灵活发挥,既不至于把话说得太满而失了回旋的余地,又可以让人觉得你真诚坦率——这就得看个人的功力如何了。

当威尔逊刚就任俄亥俄州州长之时,在一次宴会上,宴会主席向在座众人介绍,说威尔逊是“未来的美国总统”,这只是主席对威尔逊的称颂罢了。

威尔逊在即兴发言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加拿大有一群垂钓的游客,其中一名叫做强森的人,大胆地试饮某种有危险性的酒。强森喝了酒后,便和其他同伴欲搭火车回去,但是,他却不搭北上的火车,反乘南下的火车。于是,大家急于把他找回来,就打电话给那班南下列车的车长:‘请将一位叫强森的矮个子,送往北上的火车,他喝醉了。’不久,他们就收到车长的回电,表示:‘请再详示其特征。本列车中有十三名醉酒的乘客。他们既不知自己的姓名,更不知目的地是何方。”威尔逊笑着说,“而我威尔逊,确知自己的姓名,可是,却不能像你们的主席一样,确实知道我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四座的人士听后都哄然大笑。

威尔逊用一个巧妙的故事补救了主席的“口误”,用“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给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还为在座众人留下了谦逊有礼的印象。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徕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所以掌握好说话的艺术,当说则说,当止则止,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帮助。

管好自己的嘴

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是非往往是多嘴多舌造成的。当然,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说话一定要看场合,看时机。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考虑后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来。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自己也得到恶报。“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

其实,散布闲言碎语,说到底是人品低下、缺乏道德修养和为人卑鄙的表现,是破坏团结的祸根,是维护同事正常关系的大敌。所以,对于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来说,应该从维护团结的大局出发,出于公心,多说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话,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多传善言,摒弃诋毁。

那么,交际中如何防止失言呢?

1.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从容自若

语言功能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信口开河。例如,某部一位首长阅兵后来到一个新兵面前,指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胖。”新兵一时紧张,把早先准备的“首长好”一类的话忘了,冒出一句:“首长胖!”

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在上级、同事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方能处乱不惊,侃侃而谈。

2.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要随便省略语言成分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几个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词(或同一个音)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时,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限制性的成分。

3.不凭猜测说话,要说有把握的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话,难免出现偏见和失真。

交际中,有时真实情况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表态”不可,这时要选择一些模糊语言,不要过早下结论。自作聪明的人,信口雌黄,往往笑话百出。

不便明说的话含糊其辞

在工作的时候,有时办事需要含糊地说话而不必明说,这就需要含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