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亚(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前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教授)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王明亚教授。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王教授。王教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著名演员陈道明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表演系系主任等职务,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明星都是他的学生,例如巩俐、徐帆、李亚鹏、章子怡、秦海璐、刘烨、付彪等。2:3年王教授调到中国传媒大学,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表演专业的教授。
王明亚:对,我参与了对他们的培养工作。我认为,培养演员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招生选苗子,到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到对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在这个专业里做优秀的人才,这个工作很复杂,当然,责任也很重大。所以,这些学生不是我一个人教出来的,培养一个学生绝不能说一个老师就能培养出来的,他是所有参与教学的老师共同的结晶。
主持人:因为您也是中央戏剧学院老一辈的毕业生了,后来担任了教学工作,培养出很多优秀的演员和表演工作者、影视工作者。所以,想先请您把您当年考中央戏剧学院和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时候的一些经历和过程,给我们介绍一下,先讲一讲当时您考试的经历吧。
王明亚:好的,我们的考试和现在的考试应该说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的入学考试是在1974年,那时候正处于“文革”后期,“文革”是要完全推翻,砸烂十七年的教育体制,建立一套所谓新的教育体制。所以,当时我们的招生跟“文革”之前,包括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老师们到全国各地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通过各单位的工会、通过各单位的领导介绍推荐一些学生来参加考试。另外还有一个渠道,就是老师们在茶余饭后,在街上购买东西的时候,发现些条件比较好的青年男女,就跟现在的星探差不多——
主持人:很随意就选上了。
王明亚:对呀,比如我们班一个学生是山东烟台附近某县的,那个同学正在集市上推着一辆独轮车赶集,而我们的老师正好又在集市上买东西,几个老师同时发现他,说这个同学很打眼,形象英俊,气质硬朗,是山东渔民大汉的感觉,当时就把他拦住了,拦住了就跟他聊。这学生的声音条件也挺好,当然是一口胶东话(笑),反正方言很重,普通话很不标准。然后他又参加了考试,就这样把他录进来了。
主持人:也要参加考试?
王明亚:当然需要参加考试。
主持人:不是看见条件好直接就录取了?
王明亚:不,还是要参加考试。我当时在天津一家工厂里,后来工厂又把我推荐到机械学校学习,实际上想把我培养成一个小技术员。
主持人:当时您已经参加工作了。
王明亚:对,工作之后又让我回到学校去读书。读技校的时候,学校让我参加了一个文艺演出,这样机械局的领导就知道了在天津机械工业学校有这样一个学生,声音条件还挺好,朗诵的感觉还挺好,就有了一个印象。正好戏剧学院到那儿去招生,他们就推荐我参加考试,也是参加两试,初试和复试。
主持人:那时就两试,初试跟复试,没有三试?
王明亚:没有三试。因为那时考生不多。但是规格并不低,我记得二试从北京过去了十几位老师呢,较全面地考查了每位考生的声音、语言、形体。
主持人:那您是被动搞了表演专业,不是主动的。
王明亚:也不是,可能也是受家庭的影响,因为我父亲在天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工作,学生期末汇报演出和联欢晚会我经常去看,所以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在学校参加一些演出,中学时也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其实就是唱唱歌、跳跳舞。
主持人:听王教授给我们讲了这么多当时考试的故事,我们觉得很有意思。采访前我们也收集了一些准备报考表演系的考生的问题。比如,有个考生是这么问的:“表演的初试里边有集体小品这一项,想知道集体小品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在考集体小品时怎么样表现才能让自己在十多个考生同时考试的时候脱颖而出,让老师能够留意到自己。”
王明亚:因为初试考生比较多,时间比较紧,集体小品一般都放在初试,在集体练习中考官主要观察考生的合作意识和创作热情,创作信念。集体小品大部分都发生在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像集贸市场啊,比如像在电影院门前哪,比如像在医院的急诊室或者是治疗室啊。
主持人: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
王明亚:对,是发生在比较大的环境里的一段生活情景。在这里我想对喜爱表演的学生说,从此刻起你们要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比如,在菜市场,有各种人,有卖方有买方,有管理者,要观察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习惯,是新来的还是老油条,由外及里,再想象他(她)这样的表现会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养成的,由此及彼。反正在脑子里多积累一些形象,尽可能多地留意生活吧。那么考试当中怎么能够让老师在众多人中留意到你呢,这让我想到当年巩俐考试的时候,她的启蒙老师尹大为,指导巩俐考试的时候建议她,当大家都在动的时候你就静一静,当大家都在静的时候,你就要动一动。
主持人:跟别人不一样?
王明亚:对,这样就会把老师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你这里了。要与众不同。当然这个与众不同绝不能违反生活的逻辑,你要是违反生活的逻辑或者不在大家商量的事件情境中就不行了,所以还要在正常人生活逻辑的情况下,在这个事件中,动静能够把握好。
主持人:用行话就是不要乱抢戏,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在这个环境里你能够做这件事情,然后你跟其他考生有一个区分,让老师能够注意到。
王明亚:对。
主持人:看看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一个考生问道:“在表演初试和复试中都需要考生准备一个朗诵的作品,到底准备几个朗诵作品比较合适?另外,想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考官比较喜欢的?”
王明亚:对一个考生来讲你至少要准备一个吧,当然要准备两到三个更好,有精力、能力多准备几个更好。不光是为了考试,实际上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各种风格体裁的都准备些肯定是有好处的。如果按照我考试的习惯,我在考查学生的时候,特别喜欢听带有人物的。为什么呢?我们毕竟是表演专业,表演专业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人物形象,如果能够通过练习,用语言展现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当然好,这是我喜欢的。
主持人:有人物的,是不是比如像……
王明亚:小说、寓言都可以呀。
主持人:散文可能难度大一点,不大容易讨好?
王明亚:是的。因为散文更像小溪流水,是那种娓娓道来之感,如果看不到这位考生的激情和形象感,加之对散文作品没有深层理解与创作,叙述得平淡,那让考官看什么呢?散文,没有一定语言功力不大容易做好,所以考试一般最好不要选择散文。当然每个学院,每位主考官的审查角度还是有区别的,也有专门提出听考生散文的。
主持人:还有人问:“考官对考生会不会有印象分?另外,初试和复试的考官会不会是相同的老师?”我理解他的问题,比如初试的时候考官很喜欢他,对他印象很好,会不会对他复试、三试有好处?他想问考官是不是会变?
王明亚:印象分肯定会有的,不管是招生考试还是各种选拔赛、各种比赛,都会有印象分,这是很正常的。初次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印象分也是不可避免的。初试和复试会不会碰到同一个老师,估计这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师就那几个人,有的老师参加了初试后还要参加二试,初试的时候老师接触一大批学生,经过甄别,精选出来一批学生,然后还是这一批老师来考,所以很难避免这种情况。但是我想如果你初试就给老师的印象非常好,复试的时候又碰到这个老师,这个老师肯定对你印象会加深一点。如果你仍然表现得很好,那老师会依旧对你的印象很好。
主持人:应该是有利的。
王明亚:对呀,如果你在复试的时候和更优秀的一比较,你的水平比人家差了,当然印象肯定就不好了,这也很正常。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考生一试二试三试都是我考的,每次考试她发挥得都很好,而且一次比一次好,最后就被录取了。
主持人:有人问:“在表演专业考试当中,集体小品这个环节主要想考查考生哪方面的基本素质?”
王明亚:考集体小品说得简单实际一点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初试人太多了,不管是北电也好,中戏也好,中国传媒大学也好,解放军艺术学院也好,包括其他学校,考生真的太多了,考官压力很大。刚才我已经说过了集体练习主要是想考查学生的创作热情,参与这种集体创作的热情。这是首先要考查的,因为我们这个专业是综合艺术,集体创作,你如果连参与创作的热情都没有,今后创作就很难想象。
主持人:这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质。
王明亚:对,这是一点。另外,在创作中你得自信,要有以假当真的能力。因为考试的练习,特别是在人很多的情况下,有很多学生就不自信了,对发生的一切都不相信,在台上只看别人表演,或者在台上看老师的反应,这种情况在我们历年的考试当中都有,他们不能够融入其中。
主持人:紧张,心里比较怯场。
王明亚:这样他们会觉得不好玩了,不自信了,越加不能够投入到这个作品的规定情境当中。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们主要是想考查学生的创作热情,信念感和人物的造型能力。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集贸市场,在这个市场肯定有卖菜的,有买菜的,有执法的,甚至有各种社会闲杂人员,就看你在这个集体当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主持人:这好像很重要,你选择你要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有些角色可能一出来就比较有戏,有些角色可能出来很难跟人有沟通。我记得有一个练习,一个学生演一个卖菜刀的,这本身就有一个情节的推动,他一上来就很紧张,拿着一把菜刀出来了,很有戏。但是,在考试前能不能准备一两个人物,我觉得有些人物放在集贸市场和其他公共场所都能用。
王明亚:以不变应万变。(笑)
主持人:建议考生有这种准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