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东汉人,生于光武帝建武三年。
小时候的王充,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捉鸟、捕蝉、爬树,似乎在童年生活中,这些娱乐活动他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的父亲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很懂礼貌,对人谦和,处事冷静,这些似乎与他的年龄有些不太相符,很有些成年人的气派。因为他很听话,父亲连一个手指头都没有动过他,母亲也没有责备过他。不是因为父母的疼爱就如此迁就他,而是因为这孩子的确很懂事,就算是要找个借口都很难。
6岁的时候,王充就开始学习识字,8岁就已经进书馆读书了。王充进了一所很大的学馆,其中有一百多个孩子因为违犯馆规而受到了书馆里先生的责罚,当然也有因为没有好好写字而受罚挨打的。但无论怎样的责罚,都不会轮到王充的头上,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令人满意。
在学习《论语》和《尚书》的过程中,王充甚至每天可以背诵上千字。
当然,有一个好的记忆力很关键,但他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可以做到这些。就这样,读懂了经书的他,开始去研究学问,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王充喜欢写文章,他觉得写文章和做人一样,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认识问题才会更加深刻。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王充不太愿意表现,也从不张扬,很少能看见他与人争辩,除非遇到聊得十分投机的人,否则一天连一句话也懒得说。后来,王充到了京师洛阳,在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喜欢读书的他,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就跑到洛阳卖书的地方,一呆就是一天。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看一遍就能记住背出。就这样,王充广泛地通晓了各家各派的学说。王充穷得没有一亩地可以养身,但心情却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没有一斗一石的俸禄,而内心却和享有俸禄的人相似;他做了官不欣喜若狂,丢了官也不怅恨不已。在安逸快乐的时候,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贫穷困苦的时候,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他贪婪地阅读古文,爱听异端之言。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俗说,有很多不妥之处,他便决心著书。他开始深居简出,闭门谢客,考证虚实真伪,忙得连亲戚邻里的喜庆丧事都不去参加。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写出了《论衡》八十五篇,长达二十多万字。
王充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学术、探讨人生,他把满腔的热忱献给了他深爱的“事业”,他似乎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的确值得现在的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