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12

第12章 拜师·尊师·爱师(2)

王品素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从1959年到1964年,才旦卓玛一直跟王老师学习声乐,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把王老师当做自己的汉族“妈妈”,只要出差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去探望王老师。才旦卓玛时时想念着自己的老师。当听说王老师血压高时,她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地搞来治病用的天麻,一个一个地洗净,一片一片地切开,再用线串起来晒干,寄给几千里之外的王老师。

王老师收到邮包后,十分感动。她担心这样会影响才旦卓玛的工作和休息,就一再回信嘱咐她不要再寄药了。可是,邮包还是不断从遥远的西藏寄来。

当时,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歌曲,已经传遍各地,深受群众的喜爱。她还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很高的声誉,但她从来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每一次来上海,她像在学校时一样,站在钢琴旁,一首歌一首歌地唱给王老师听,向老师虚心求教。有时,王老师指出她演唱的不足,她就反复唱几十遍。师生俩常常这样练到深夜。

有人曾经问才旦卓玛:“你为什么这样尊敬你的老师?”她坦诚地笑着,连连摆手说:“不应该说我怎么尊敬老师,而应该说王老师是怎样关心我、爱护我。我在学校里唱的那些歌,都是王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出来的。在生活上,她又像母亲一样关怀着我。我的每一点儿进步都凝聚着王老师的心血。你们说,我应该怎样感谢这位汉族‘妈妈’?”

◎故事感悟

才旦卓玛说:“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老龄社会。老年人在家庭、在村寨、在社会上到处都受到尊敬,大家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尊老敬老的好习俗。”这句话正是一个尊老敬老者的体现。而才旦卓玛的故事也启发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要尊老敬老,特别是要尊敬、爱戴自己的恩师。

◎史海撷英

才旦卓玛的走红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上演,才旦卓玛参加了这场演出,并且演唱了《毛主席的光辉》这首歌曲。这一唱,便使她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极度喜爱,从而一炮走红,正式踏入了中国歌坛。

曾经苦难的生活经历,让才旦卓玛有着更富于常人的生活感受。她将自己的这些感受全部融入到歌声当中。才旦卓玛的演唱高亢、明亮、婉转、动情,《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她的代表曲目,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久唱不衰。1993年,也正是因为这首歌,让才旦卓玛的唱片销量竟然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拜师,不惜为奴

◎青年,好比鸟儿,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有他的夜曲。——格言

钟隐(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人,字晦叔,天台(今浙江天台)人。少清悟,不谙俗事。好肥逐自处。好画花竹禽鸟以自娱。凡举笔写像必致精绝,时无论拟喜画鹞子、白头翁、鹖鸟、斑鸠,皆有生态,尤长草棘树木。兼工山水、人物,其画笔高澹简远,工于用墨。笔迹浑成,外无棱刺。鸟羽皆用淡色意就而成。

五代时期,有一位名叫钟隐的青年,喜欢画禽鸟竹木。他平素便以郭乾晖为师,临摹作品,学习技法,逐渐初露头角。然而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位老师,只是“神交”而已。

钟隐为什么不去拜师呢?原来,他从旁了解到,郭乾晖老师虽独树一帜,誉满画坛,但有个特点:画法秘而不宣。无论谁去找他求教,他都不教,连让人家看一看作画过程也不答应。

钟隐求师心切,他并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还想再提高一步。在郭先生拒不收徒的情况下自己怎么办呢?他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决定改名换姓,卖身郭家为奴。这件事钟隐做得很秘密,不露一点破绽。而郭乾晖只把他当奴仆看待,也未存有戒心。这样,钟隐学画的机会有了。端茶倒水之机,他可以瞧上几眼,夜深人静之时,他又细心琢磨。不多久,郭先生的绘画技艺他几乎全掌握了。有时没人在场,他还练上几笔,心中十分高兴。

一天,钟隐心中忽萌画兴,便提起画笔在郭家的粉墙上画了一只老鹰。苍鹰共翠柏,壮志冲云天,那老鹰的神气,真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般。正当钟隐凝目沉思之际,忽有客人到。客人一见这壁画,无不称赞,说是郭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待到他们向郭先生祝贺的时候,弄得郭先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随着客人们一起走到粉墙前一看,被那欲击长空的老鹰惊呆了。他忽然想到:世上学我画法的,只有钟隐一人,这老鹰画得如此之好,莫非……这时,钟隐叩头便拜,说明了求师的缘由和事情的经过。郭乾晖深为感动,他连忙扶起钟隐说:“你是一位可以深造的好后生,我决定收你为徒!”

从此,钟隐跟着自己久已渴慕的老师更加勤奋地学画,终于成为世人皆知的丹青妙手。为了拜师,不惜为奴,真诚地追随老师的求学精神,也为后人所传颂。

◎故事感悟

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靠名师点拨的。为了能向老师学到技艺,不惜隐姓埋名去追随,可见钟隐对老师的敬爱和崇拜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应大力倡导尊师爱师之风,多向老师学习本领,争当尊老敬老的模范。

◎史海撷英

中国工笔画的历史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从战国时期到两宋时期,工笔画的创作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的是“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从而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可以说,“形”在工笔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的是,工笔画更多关注的是“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描绘的都是现实的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描写性,而且还十分富有诗意。

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的传入,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上更加准确的同时,还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文苑拾萃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由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作,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它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是可以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在画中,作家描绘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当时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可以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苻坚尊师

◎学生理应拜先生!我永远是您的学生。——赵匡胤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人,苻雄之子,前秦开国君主苻洪之孙,苻健之侄,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基本统一北方,但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一蹶不振,后国破被杀。

十六国时期,有一位80岁的老妇人宋氏,被前秦统治者苻坚授以“宣文君”的封号,以表彰她立讲堂收生徒讲授《周官》的盛事。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

宋氏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她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由父亲亲自抚养教育。她的“家世以儒学称”,是一个世代经学的家庭。

宋氏稍长以后,父亲便给她讲授《周官》音义。这是宋家的传世之学。《周官》,或称为《周官经》,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是三礼之一,故又称为《周礼》,它主要记载周代的官制和礼仪制度。父亲对她说:“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又周公所制,经纪典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

原来在汉晋时期,儒家经典主要通过面传、口授而世代相传,有的经师在学校中传授子弟,子弟再传子弟,形成一个门派;有的经师子孙相承,形成一门家学。宋氏家族就以《周官》世代相传,成为自己的家学。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家学一般由男子继承,宋氏因为没有男嗣,另有孤女一人,所以父亲就把这门学问传给了她。宋氏的聪明才智一点也不比男孩子差,加以她非常勤奋刻苦,所以很好地继承了父辈的学问。

当时正值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展开了长期的混战,纷纷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就是在这种“天下丧乱”之中,宋氏仍然坚持学习,“讽诵不辍”。宋氏成人以后嫁给韦氏男子为妻,生下一子名韦逞,不久,韦氏一家便被后赵的“石季龙徙之于山东”。

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在关东地区的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建立后赵,派其侄石季龙征伐四方。关中地区亦陷为赵境。石季龙曾不断把关中人民强迫迁往关东,其中以333年的一次规模最大,这年石季龙“徙雍、秦州华戍十余万户于关东”。韦氏一家大概就在这时被迁往关东的。这时她的父亲已经去世,父亲将祖传的《周官》和有关资料都交给了她,她视如珍宝,在迁徙途中与丈夫一起推着鹿车(一种人力推挽的小车)“背负父所授书”,格外精心地保护。好不容易来到冀州,投奔胶东富人程安寿家中,程安寿时时“养护”他们。当时,韦逞的年纪还很小,宋氏白天外出樵采,晚上则亲自教韦逞读书,同时还不敢耽误纺织,里外操劳,十分辛苦。程安寿见此情景,不禁感叹道:“学家多士大夫,得无是乎!”由于宋氏长期的辛勤教导,韦逞终于“学成名立”,当了前秦苻坚的太常。

这时,氐族所建的前秦政权在首领苻坚的统治下,统一了北方,冀州一带又成为前秦境土。苻坚虽是氐人,但他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热心于办学校,兴教育。他即位后“立学校”“广修学官”,“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并且“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焉”。不仅如此,他还很重视对宫女的教育,“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于掖庭”。甚至“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署博士以授经”,对于宦官和女奴也设博士给他们讲授儒家经典。

有一次,苻坚去太学考察,向博士官们了解儒家经典的讲授情况,谈话中了解到由于长期战乱,现在关于儒家礼乐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苻坚非常感叹。这时有个叫卢壶的博士对苻坚说:“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80岁,视听无缺,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推荐韦逞母宋氏来主讲《周官》。

苻坚听后,立即批准了卢壶的建议。但是,当时关于男女界限的封建礼教还比较严格,还没有妇女在太学任教的先例。于是,苻坚下令就在宋氏的家中设立讲堂,设置120个生员的名额,由宋氏主讲《周官》,学生们“隔绛纱幔而受业”。为了表彰宋氏收徒授经的功劳,苻坚授以她“宣文君”的称号,并赐侍婢10人给她。由于宋氏的传授,使许多后生又继承了这门行将失传的绝学。“《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母宋氏焉”。

◎故事感悟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苻坚敢于打破常规,起用妇女为师,讲授儒家经典,其尊师重道的态度值得后人称道。而宋氏以80高龄,毅然走上讲堂,将传世家学公之于众,使更多的后生掌握这门绝学,堪称“为人师表”,更值得后人敬仰!

◎史海撷英

苻坚推贤良励精图治

苻坚刚刚即位的时候,前秦社会是一片混乱。当时,关中本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杀此起彼伏。前秦在战乱之中建国,法律制度都十分不健全。而苻生在位时,又实施的是残暴的统治,所以水旱灾害也是时有发生,导致千里秦川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

其实,早在苻坚做东海王时,就痛感时弊误国害民,因而即位后也下定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深知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所以广招贤才,并首先从调整最高领导机构入手,果断地处斩了帮助苻生作恶的佞臣董荣、赵韶等20余人,使国家吏治得到了快速的整顿。

◎文苑拾萃

咏史下·苻坚

(宋)陈普

甲申乙酉是明朝,趣死骄氐气欲飘。

一寸菰蒲长一丈,无人知是宋人苗。

六朝门苻坚

(唐)周昙

百万南征几马归,叛亡如猬亦何悲。

宾擒敌国诸戎主,更遣权兵过在谁。

廖燕纵论师道

◎不忘师之教,亦尊长也。——格言

廖燕(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一介布衣,既无显赫身世,又乏贤达奥援,所以生前死后,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其集已难寻觅。19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10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370篇(含卷一自序),诗551首。代表作是《金圣叹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