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藏器待时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系辞》下
吕尚(约公元前1128—约前1015年),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汉族(华夏族),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人,著有《六韬》,是经典兵书之一。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在年轻的时候曾做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是,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知识和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着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虽然姜子牙满腹经纶、才华出众,曾仕于商,但是商纣王无道,才学无从发挥,于是从商不仕,朝歌宰牛,孟津卖酒,年过70,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他虽穷困潦倒,但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
后来,姜子牙听说西周文王礼贤下士,励精图治,便到达西周,垂钓于渭滨。
文王出猎,遇到吕尚,通过交谈,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文王回去后,第二天向大臣们说,他夜里做了一个梦,天上飞来一个熊,这是上天赐给他的辅弼人才,于是斋戒沐浴,驾车往迎飞熊。“飞熊”是吕尚的道号。周文王与吕尚一起坐车返回,并立他为师。当时吕尚年逾80。吕尚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他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学,辅弼文武二王,兴周灭商。
◎故事感悟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但他能动心忍性,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藏器待时,而不所事非人,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智慧。
◎史海撷英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进军到距朝歌70里的牧野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的诸多罪状,然后带领军队与商纣王进行决战。
直到这时,商纣王才停止歌舞宴乐,与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抵抗武王的对策。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武装起来,凑了17万人开向牧野。可是,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了。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灭亡。
◎文苑拾萃
《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为姜子牙所著,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的必读之书。
巧诈不如拙诚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傅山
乐羊(生卒年不详),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的先祖。秦巴西(生卒年不详),鲁国人,战国时鲁国孟孙部下。
在战国时期,发生了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乐羊食子,一个是秦巴西放鹿。
魏文侯命大将乐羊率领大军攻打中山,未料其子正好旅居中山。国小势微的中山就派兵逮捕了乐羊的儿子,并吊于城门之上,威胁乐羊说:“乐羊若不马上撤退魏军,中山将烹食其子。”
然而,急于取胜的乐羊并未理会这样的威胁,反而不顾一切地攻打中山。于是,中山军中真的烹食了乐羊之子,并派人送来其子的肉。乐羊不但不伤悲,反而若无其事地将肉汤一饮而下,然后带领魏军一鼓作气地拿下中山。
当魏文侯得到乐羊大捷的消息后,得意地向诸位大臣说:“乐羊对本王真是赤胆忠诚呀!为了本王的大业,竟能食其子的肉!”
这时,有位大臣却难以苟同地回答说:“乐羊是多么的狠心呀,竟然能食其子的肉。那么,将来还有谁的性命他能在乎呢?”
于是,当乐羊凯旋回京的时候,魏文侯虽然命人对他大加犒赏,但从心里已经有了很深的疑虑了。
鲁国大臣孟孙前去狩猎,幸运地捕获了一头小鹿,乃命部下秦巴西先将那只小鹿送回府第。在途中,那只母鹿亦步亦趋地跟在秦巴西的后面,并且呜咽哀鸣不已。善良的秦巴西于心不忍,就将这只小鹿放走。
当孟孙回府后向秦巴西索要小鹿时,秦巴西不得不以实言相告:“我看那小鹿实在可怜,我就把它放还于母鹿了。”孟孙一听,震怒不已,随后就放逐了秦巴西。
三个月后,孟孙又召回了秦巴西,并且提升他为侍卫,专门守护少主人。驾驭马车的人深感疑惑,就问孟孙:“将一个被放逐的罪人召回,并提升为侍卫,这岂不是违背了常理?”
孟孙笑着回答说:“秦巴西性诚心善,对一头小鹿尚能如此怜惜,将来一定能加倍地守护我的儿子。”
◎故事感悟
巧诈不如诚拙,乐羊以功被疑,秦巴西以罪获信。巧诈可以获得暂时的成功,然而,一旦被识破了用意,就会带来很深的疑惑和猜疑。而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拙诚却能赢得更长久的信赖和赞赏。在现实生活中,诚以待人、为人处世当以宽厚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史海撷英
乐羊子妻
(南朝·宋)范晔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乐羊
(唐)周昙
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
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
范雎全身离相位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
范雎(?—前255),祁姓,范氏,名雎,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雎早年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战国时期,魏国的范雎因见谗而被迫流亡,辗转到了秦国。之后,范雎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说动秦昭王后,被秦昭王拜为客卿。以后又为秦昭王出谋划策,废黜了专权的宣太后,驱逐了把持朝政的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维护了昭王的绝对权威。于是昭王拜范雎为相国,封应地,号为应侯。
范雎做了相国后,更是屡建奇功,成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他得志不忘故人,保举把他从魏国带来秦国的王稽做了河东太守,又保举在魏国救过他的郑安平做了将军。
后来,郑安平带领2万人投降了赵国,王稽也犯了通敌罪被杀头。根据秦国的法令,举荐者也应治罪。虽然秦昭王考虑到范雎的功劳很大没有治罪,但范雎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
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他为了能够见到范雎,先托人在范雎面前说了一番激怒他的话:“燕国来了一位说客蔡泽,非常能言善辩。他说如果他一旦见到昭王,昭王一定会不重视你并夺去你的相位。”范雎听后,决定见一见这个不速之客。
蔡泽见范雎时,气宇轩昂,谈吐不同凡响,范雎不得不服。蔡泽对范雎说:“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列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40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雎听后,不禁耸然动容。稍稍停了一会儿,蔡泽又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不知退隐而遭受的祸患。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啊!倒是范蠡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超脱避世,做了被人称道的陶朱公。《逸书》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自己隐居山林,永保廉洁的名声、应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耀呢?”
蔡泽的话终于说服了范雎,于是,他待蔡泽为上客。过了几天,范雎向秦昭王介绍了蔡泽,说服昭王拜蔡泽为相国,自己托病归还了相印。
就这样,范雎急流勇退,全身离开了相位。
◎故事感悟
范雎如果不急流勇退,等待自己的下场难以预料。付出生命事小,半生奋斗,一世英名也随之付诸东流事大。急流勇退是一种回避,避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开那种可能会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在一生奋斗到顶点,眼看着事业已到尽头时戛然而止,全身而退,才是明智的选择。
◎史海撷英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于是,秦昭王就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此时,范雎便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便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的40余年中,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攻破了。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文苑拾萃
赠善相程杰
(宋)苏轼
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搢绅。
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书中苦觅元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
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张良“求仙”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
张良(?—前189),秦末汉初城父人,字子房,汉初谋士、大臣,西汉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秦灭韩后,张良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张良提出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时封张良为留侯,后张良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张良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贵族。秦国在消灭韩国后,张良一直图谋恢复韩国,因而结交刺客,曾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但未能成功。
张良逃亡到下邳后,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此后悉心研读,以图伺机复仇。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张良游说项梁拥立韩国贵族成当上了韩王,他任韩司徒。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投奔了刘邦,成为刘邦身旁重要的谋士。他协助刘邦直攻秦国都城咸阳,一路上迭出妙计,斩将夺宫,最后轻易地取得了咸阳城。
张良经常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在鸿门宴上就与项羽、项伯周旋,从而使刘邦得以脱身。他建议刘邦不要立六国的后代,以免留下后患,并建议刘邦顺从韩信的意思,将韩信封为齐王,以调动他攻楚的积极性。张良还劝刘邦乘胜追击项羽,从而使项羽兵败后自刎于乌江。
张良扶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权衡利弊,选择关中作为王朝的定都之地,赢得了人心归附。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因此自从汉高祖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也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着“疏不间亲”的遗训。
在赏封功臣时,按级颁爵,刘邦叫张良自己选择齐地的3万户作为食邑。但是,张良并没有接受这块封地,而是说只要有一块小小的地盘就足够了。他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为封地,也完全是表达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要求,故称张良为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