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7194200000007

第7章 外圆内方不易为庸(2)

楚庄王之所以三年不飞、三年不鸣,当然不是不知道飞、不愿意鸣,而是基于自己立身为国君时内忧外患的现状。等到分清国内的忠奸邪正后,才积极施行大手术,对国家全面整顿、全面改革,经大乱而达到大治。这就是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个中秘密:不飞是为了一飞冲天,不鸣是为了一鸣惊人。

◎史海撷英

楚王问鼎

鼎在古代是权利的象征,因此在古代,鼎在哪个国家,就表示权力范围在哪里。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起来。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的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王孙满便回答楚庄王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

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但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却并没有因此而中止。

◎文苑拾萃

题楚庄王庙

(明)孔克学

寝殿萧条枕路岐,丹青剥落野风吹。

夜来庭树鸣高鸟,犹忆当年下令时。

勾践守庸成霸业

◎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苦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女诫·卑弱》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年),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勾践姓姒,大禹的后代,名勾践,又名菼执。勾践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报越国的杀父之仇遂兴兵伐越,眉山一战,吴军大获全胜,越国几乎全军覆没。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绝境,越王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经过一番策划之后,准备亲自携妻子到吴国做人质,臣事夫差。

越王先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到了吴国后,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做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做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做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

吴王夫差不顾大臣的反对,接受了勾践的请求,就在死于越国之手的先父阖闾墓旁建了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将勾践夫妇贬居其中,并命他们去掉衣冠蓬头垢面,穿着奴隶的服装替他养马。每当夫差出游之时,勾践还得执着马鞭步行在一旁等待,吴国百姓对他指指点点地议论道:“这个人便是原来的越国之君啊。”勾践听后,只是忍辱含垢,低首无言。平时,勾践还好砍柴汲水,夫人则做饭洗衣,这一对国君夫妇俨然像奴隶一般。

为了不致引起夫差的猜忌以招来不测之祸,勾践还得想方设法奴颜媚态地去巴结夫差。有一次,吴王夫差生病了,勾践便请求进宫问疾探病。当时,夫差正要腹泻,便令勾践暂避一下。勾践说道:“贱臣过去曾从师学医,能观人粪便,便知病情的轻重。”

待夫差泻毕,侍从将便桶抬至室外,勾践跟了出来,揭开桶盖,伸手抠了一块大便,跪下来放在口中细细品尝,在场的人无不掩鼻皱眉。勾践品尝之后却面有喜色,入室向夫差祝贺道:“贱臣拜贺大王,大王的病不日将可痊愈了!”

夫差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勾践回答说:“贱臣曾听医师说,粪者,谷味也,体健其味重,体病其味轻。贱臣尝大王之粪,其味既酸且苦,因此知之。”

夫差听后大为感动,叹道:“我的大臣、我的太子都不能这样做,勾践才是真正爱我的呀!”于是,他决定释放勾践夫妇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使越国国力大振。

公元前475年,勾践倾全国之力进攻吴国。夫差大败,便请求勾践饶自己一命,愿意世世代代为越国附庸。勾践不允,迫使夫差自杀。

◎故事感悟

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之后,为了保存国家而被迫臣事夫差。勾践表面上对夫差忠心耿耿,成功地麻痹了夫差,但是内心牢牢记着亡国的耻辱,回国之后,发愤图强,“三千越甲”终“吞吴”。忍辱含垢是一种计谋,也是一种勇气。

◎史海撷英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共有140多个。经过连年的战争和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而这些大国之间也依然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他们分别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文苑拾萃

自勉联

(清)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宁武子“愚不可及”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宁武子(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大夫,名俞,谥武子。亦称“宁子”、“宁生”、“宁武”。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国家有道则尽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春秋时期,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

在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宁武子就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

而到了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宁武子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

孔子评价宁武子说:“宁武子在国家走上正轨时能显现出其智慧,在国家昏乱时却表现得很愚笨的样子。他那种智慧别人或许可以做到,但他那种装出愚笨的样子别人却及不上了。”

这里的“愚不可及”,并不是说宁武子笨得不得了,而是说他在大智若愚、善保自身这点上别人是赶不上的。朱熹点评说:“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故事感悟

邦有道之时,有才之士自然能大展其才,这不难做到。但邦无道之时,能支撑危局,并善保自身,却实是难得。宁武子就做到了这一点。宁武子根据环境的改变来选择为人处世的方式,顺时而动,是一种明智选择。

◎史海撷英

卫 国

卫国是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卫氏(也有康氏和子南氏)。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后来,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其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

卫国也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了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直到秦二世时才灭亡。

隰斯弥不伐树木

◎万事糊涂酒一壶,别时聊为鼓咙胡。——元好问

隰斯弥(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人,曾为齐相。

春秋末年,齐国田氏势力渐大,田常(谥号田成子)为齐相时,暗中图谋以田氏取代公室。

有一次,隰斯弥到大臣田成子的家去拜访,田成子请隰斯弥登上他家的阳台,远眺四方。

他们向东西北三方遥望的时候一片辽阔,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而且景致都非常优美,但只有南边那个地方大树参天葱郁茂盛,挡住了田成子家的视线。而那里正是隰斯弥住的地方。对于这一点,田成子没有向隰斯弥说任何话,但是用意却是很清楚的,隰斯弥已敏感地察觉到了。

隰斯弥回家后就开始思虑起来,他想田成子是齐国的实权人物,得罪不得,为了要讨他的欢心就必须伐掉树木,于是隰斯弥就安排工人砍伐大树。但是,当工人砍了两三下时,隰斯弥突然又改变了主意,要工人停下来不要再砍了。家臣都觉得奇怪,便问他原因。

家臣问:“刚才那么急着要砍伐那些树,现在又决定不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隰斯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有一句谚语说:‘知道渊中之鱼的人是最不幸的。’你想想看,田成子内心怀着极大野心要篡夺齐国的大权,他当然是随时提防着别人,怕别人看透了他的心思。如果我让他知道我已察觉了他内心的企图,他是绝不会放过我的。如果我把树木伐掉,他就会清楚他的心理活动被我掌握了,要知道,能够察觉对方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是很危险的。现在我留下那些树不伐就没有什么了。”

家臣听了恍然大悟。于是,那些大树便留下来了。

◎故事感悟

人真是很有必要在某些时候装一装糊涂。装糊涂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装糊涂可让敌人掉以轻心,然后可以乘机出击敌人,让敌人在猝不及防之下败绩;二是可以在险恶的环境下保全自身性命;三是可以拒绝自己不情愿的事,而不会太得罪对方。

糊里糊涂的人头脑不清醒也不精明,当然对于那些精明强干的人来说是毫无威胁可言的。然而不糊涂而装糊涂的人,才是最后取胜的人。

◎史海撷英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的是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

公元前545年,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了当国的庆氏。此后,田氏、鲍氏又灭掉了栾、高二氏。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并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了齐国的国政。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掉了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四世孙田和又废掉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自此,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孔子和而不流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论语》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排行第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后世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

春秋时期,季氏家族的当权派阳货一直想要与孔子套近乎,让孔子“助己为乱”。但是,孔子并不欣赏阳货,所以总找借口躲避阳货。

有一天,阳货到孔子家里去,孔子提前得知了消息便躲开了。但阳货给孔子家送了一只猪,孔子为了不失礼需要回访。孔子虽然得罪不起阳货,但也不甘心与他有什么往来,背上和乱臣贼子交往的罪名。

孔子琢磨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回访,既不见不失“义”,又回访了不失“礼”。但不巧的是,两人在路上遇见了。

阳货盛气凌人惯了,想请人家帮忙,却还是十分不礼貌地对孔子说:“过来!我和你说话。”接着又问孔子:“有一身本领却让国家处于迷茫之中,能叫仁吗?”

孔子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能。”

阳货又问:“想做事又屡次放过机会,能叫聪明吗?”

孔子敷衍道:“不能。”

阳货步步紧逼:“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岁不饶人啊。”

不知孔子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反正是顺着阳货说:“对,我就要出来做官了。”

虽然孔子口头上说要去做官,但在阳货当权时期,孔子一直是独善其身并不去做官。

孔子虽然对阳货深恶痛绝,可是他没有力量去遏制,所以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直接的冲突,维持表面上的正常关系。

孔子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所以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孔子的理论,因此失望的孔子便不再指望做官了。孔子认为,如果政治清明就做官拿薪水,如果政治不清明做官拿薪水就是可耻的。在政治清明之际,言与行都可以直来直去。可是,政治不清明的时候,行为可以正直,但说话要注意,小心谨慎为妙。

◎故事感悟

孔子认为,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矛盾,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和而不流不仅是自我保护之道,也是强者之道。在逆境中保持基本的和谐,避免受到伤害。在处事中趋炎附势和愤世嫉俗都是没有必要的,和而不流才是中庸之道。

◎史海撷英

隳三都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