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庸:不依为庸
7194200000008

第8章 外圆内方不易为庸(3)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了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此后,君臣都开始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这让孔子感到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照惯例要送祭肉给大夫们,可是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文苑拾萃

孔子

(宋)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陈平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

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陈平初随项羽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降汉。他先后参加过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等战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周勃(?—前169年),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汉高祖封为绛侯。

汉高祖刘邦曾命樊哙带兵平定反叛的燕王卢绾。在发兵之后,便有人揭发樊哙与吕后勾结。刘邦听后很生气,一方面命令周勃取代樊哙,一方面命令陈平说:“马上到军中杀掉樊哙!”

在赴命途中,陈平便对周勃说:“樊哙是皇帝的故人,很有功劳,而且又是吕后的妹妹吕媭的丈夫,有亲且贵。皇帝现在生气要杀他,恐怕以后会后悔。现在我们先囚禁他,让皇帝自己亲自杀他吧。”

在陈平用囚车押着樊哙回长安的路上,刘邦就病死了,同时也接到了让陈平和灌婴屯守荥阳的命令。陈平害怕吕太后及吕媭迁怒于自己,便又做出了一个举动:一方面让囚车照常行进,另一方面自己连夜赶回长安,在刘邦的灵前“哭甚哀”。吕后一感陈平没斩樊哙的脑袋,二看陈平顾念旧情哭得悲伤,三听陈平口口声声表忠心,不仅怒气全消,还让陈平当了汉惠帝刘盈的老师。

汉高祖刘邦死后,惠帝即位。惠帝性格懦弱,因而朝廷实则为吕后专权。

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想封吕氏子侄为王,于是召集大臣商议。她先问右丞相王陵可否,王陵答道:“高帝曾召众臣,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要封吕氏为王,违背了原来的盟约。”

吕后听后不悦,再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两人答道:“高帝平定天下,曾封子弟为王。而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何不可呢?”

吕后听了,转嗔为喜,眉开眼笑。

罢朝之后,王陵便质问陈平与周勃说:“从前高帝歃血为盟,你们二位不在场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做了女主,欲封诸吕为王,你们阿谀奉迎,违背盟约,将来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高帝呢?”

陈平、周勃齐道:“现在在朝廷上当面力争,我们不如你有胆量;但将来安社稷、定汉裔,也许你也不如我们明智。”

不久,吕后便罢王陵相,将其黜为太傅。后来王陵病死。

陈平这时虽然担任丞相,但内心对吕后肆意专权的行为却十分不满。他知道吕后忌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远在其他大臣之上,应该躲避吕后的锋芒,保住丞相的地位,等待时机削弱吕氏的权力。

因此,陈平假装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时候,他也是唯唯诺诺,从不明确发表意见,表现出一副痴愚的样子,以免引起吕后讨厌,虽然位高权重,却百事不管。有人暗向吕后告陈平的状,吕后听罢大喜说:“我正好要用这样的人当丞相。”

吕后专权后,更是加紧迫害刘氏子弟,令满朝文武都惶恐不安。

然而吕后一死,陈平便马上与周勃共同策划,铲除吕氏势力,诛杀吕产、吕禄等人,平定了诸吕叛乱。不久后,陈平和周勃又拥立汉文帝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天下,他们两人任丞相。

◎故事感悟

陈平在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力争夺激烈的情况下,“智释樊哙”,可见他审时度势,强敌当前,“小不忍则乱大谋”。与敌明斗、硬打、死拼,往往“出师未捷身先死”。连自己都保不住,遑论其他!倒不如先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待时机成熟后,便突施奇招,制敌于死地,从而取得胜利。

王陵棱角分明,直来直去,连自己的位置都未能坐稳,根本谈不上去维护刘氏江山。而陈平、周勃巧施“大直若屈”之计,既保护了自己,又铲除奸党,稳定了刘氏政权,可谓一举两得。

◎史海撷英

公平分肉与治天下

陈平少年时期,家中十分贫困,可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老之说。他的哥哥见他喜欢交游,就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从而让陈平有时间能够出外游学。

有一年,正逢社祭,人们便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都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

陈平听罢,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就好了。”

◎文苑拾萃

杂咏一百首·陈平

(宋)刘克庄

巧言愚冒顿,厚赂饵阏氏。

秘计言之丑,刚云世莫知。

阮步兵之“醉”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洪应明

阮籍(210—263年),三国魏诗人,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有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魏晋时期,诗人阮籍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常一起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不涉世事。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由于经常在竹林聚众喝酒、纵歌,故而世人将他们称为“竹林七贤”。

其实,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是有济世之志的,也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经去世,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但两人却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经召阮籍为参军,但他托病辞官归里,没有应诏。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掌权后,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的,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了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后来,司马昭即位,阮籍更是不想卷入当时黑暗的政治,但又不便明着反对,只好借嗜酒而连醉60天。司马昭见他终日沉醉,即使见到了阮籍,阮籍也是醉得一塌糊涂,司马昭连一句话都搭不上,这就更谈不上让阮籍为自己效力了,因此司马昭也只好作罢。

以后,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又曾多次访问阮籍,想与他一起谈谈对国事的看法。可是,阮籍每次都是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使得钟会根本没有机会开口,只好怏怏而回。

阮籍之醉可以说是真醉,也可以说是假醉。真假不在这60天,而是他差不多一生都在“醉”。这个“醉”就是有意识的了,因为当时的政治极为险恶,文人要想保持清白而又得善终,难乎其难。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对他的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也不加追究,最后使其得终天年。

这种缺乏起码人身保障的情形,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即使在政治不那么黑暗的时候,身为官宦的人也时常需要用装傻来躲避困境。

◎故事感悟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像阮籍这样的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他们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他们通过中庸处世既不标新立异故作清高,亦不处处侵犯他人、惹人讨厌,更不想凡事都阿谀奉承博取他人的欢心,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史海撷英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的合称,他们成名的年代要比“建安七子”晚一些。但是,这七个人的政治思想与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七个人当中,以嵇康的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统治比较血腥,作家都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他们的作品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阮籍、刘伶、嵇康与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是各散西东。

◎文苑拾萃

四言咏怀 其一

(魏晋)阮籍

天地 缊,元精代序。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

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蓊郁高松,猗那长楚。

草虫哀鸣,鸧鹒振羽。

感时兴思,企首延伫。

於赫帝朝,伊衡作辅。

才非允文,器非经武。

适彼沅湘,托分渔父。

优哉!游哉!爰居爰处。

崔巨伦自晦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阴符经》

崔巨伦(487—530年),字孝宗,汉族,北魏博陵安平(今河北)人。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崔巨伦的人,是个文武全才。他在殷州为长史、北道别将时,适值葛荣自称天子,立国为齐,年号广安。葛荣攻破殷州后,听说崔巨伦的才名,想叫他做黄门侍郎。崔巨伦当然不会与他同流合污、为虎作伥,可他又不能与葛荣硬顶,因为葛荣已经对他高看一眼了。

至五月五日,葛荣会集群僚,令崔巨伦现场赋诗,以观其才。崔巨伦虽“心恶之”,但表面上又不能不做出顺从的样子来,就写了一首五绝:

五月初五时,天气已大热。

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首揶揄之作,但让不懂行的人看来,只是粗俗之作。

果然,葛荣认为崔巨伦实在是浪得虚名罢了。崔巨伦遂“以此自晦,获免”,既保全了自己,又没吃眼前亏。他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对葛荣的蔑视与不屑,又有机智而不失幽默地保全自己的智慧。

◎故事感悟

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崔巨伦不能不装愚,因为对方怕他才胜于己,在这种场合,才本身是个祸根。他巧妙地用一首诗掩盖了才华,又不失智慧。

◎史海撷英

葛荣起义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正月,原怀朔镇兵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领导起义。怀朔镇将葛荣参与起义,并投靠鲜于修礼。

孝昌二年(526年)八月,叛将元洪业杀鲜于修礼,请降于魏,葛荣杀元洪业自立,接着领导起义部众。当年九月,北趋瀛州(今河北河间),于博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一战,斩杀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国号齐。相州(今河北磁县)一战中,葛荣恃众轻敌,兵力分散,被尔朱荣出奇兵击败并杀害,起义失败。

顺宗守拙成大业

◎人之大病在好名。——张伯行

唐顺宗李诵(761—806年),汉族,唐德宗的长子,曾用年号永贞;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安葬地丰陵。顺宗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成为了太上皇,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王叔文(753—806年),唐越州山阴人(今绍兴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唐顺宗李诵在做太子时,便好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贤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太子的能力强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常常会遭到父皇的猜忌而废黜。所以,聪明的太子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也不能有太大的名气。

当时,翰林待诏王叔文因为下得一手好棋,故而能随意出入东宫,陪伴太子李诵娱乐。王叔文很有政治头脑,他饱读诗书,深谙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得空便经常向李诵讲述民间的疾苦。

有一天,李诵和陪伴他读书的官员谈天。有人说,最近几年,皇宫里的宦官经常到集市强买东西,付钱很少,甚至不付钱,使买卖人空手而归,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大家都把这种现象叫做“宫市”。李诵听完,兴致勃勃地说:“我知道这件事,正想尽力向主上进言呢!”

大家听了太子的话都拍手叫好赞成,唯有王叔文站在一旁默不作声,李诵感到有些奇怪。等大家告辞时,李诵就把王叔文留下问他:“刚才我说要向主上进言,先生一言不发,难道有什么想法吗?”

王叔文点点头,说:“我承蒙太子的宠信,有什么见解敢不禀告吗?我知道,身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应该关心陛下的饮食起居,经常向陛下请安,而不应该谈论外面的事务。况且改革一事又是当前的敏感问题,您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您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您,您将何以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