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悌:兄友弟恭
7194800000014

第14章 兄弟才德,难分高下(7)

2004年4月24日,张岱年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95岁。

◎故事感悟

张氏两兄弟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绝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感,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史海撷英

张申府留教北大

1917年,张申府以助教名义留北大工作,教预科数学和逻辑。通过同学郭晓峰,张申府认识了李大钊。这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常去李处闲谈,因此张亦与之熟识。李大钊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由于工作比较忙,就让张申府帮助在登录室做一些工作。在李大钊离开的时候,张申府几次担任北大图书馆代主任。

1920年,共产国际东方局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帮助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他来到北京后,经北京大学俄籍教员柏烈伟的介绍,见到了李大钊和张申府。后来,魏金斯基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又到上海联系陈独秀。陈独秀曾担任过北大文学院院长,常出入李大钊的办公室,因此与张申府也有较多接触。他们三人于1918年冬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由张申府负责编辑。他同时还担任了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杂志之一《新青年》的编委,还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两个社团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的团员。另一位伟大的传奇郑超麟先生曾经回忆,他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程度是因为看了张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文苑拾萃

西方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

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里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浠水闻家兄弟

◎君子和而不同。——《礼记·中庸》

闻一多(1899—1946年),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他的人生充满变化。他是以《红烛》、《死水》而享誉一时的诗人,继而从感情奔放的诗人转为冷静的学者,最终走出书斋,为民主自由而英勇献身。无论是诗人、学者还是战士,闻一多总是在为探寻救国之路而上下求索。他的胞弟闻家驷是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闻家驷翻译出版的世界名著《红与黑》和《雨果诗选》、《雨果诗抄》等,对后人的教育和对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村的闻姓家族大有来历。据清乾隆四十六年第一修《闻氏宗谱》记载:“吾族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信国公(文天祥)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今湖北浠水)之兰清邑,改文为闻……”。闻一多与文天祥同根同祖,是文天祥家族的旁系后裔。如果以文球为始祖推算,文天祥为25世,闻一多为39世。闻一多先生在《二月庐漫记》中也曾自称是“信国公后代”。

闻一多生于1899年,他的弟弟闻家驷生于1905年,原名闻常,字铁侯,号尊五,笔名砚田。他们的父亲闻固臣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他熟读诗书经史,为人忠厚,赞同变法维新,思想比较开明,曾在乡里办了一所改良的家塾,既要求子辈们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也赞同以新式学堂的一些课程对五个孩子进行教育。排行第四的闻一多未满5岁即入私塾读书。父辈和塾师的新学知识及思想,引起了他的读书兴趣。少年闻一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诗歌,尤其是唐诗,更是情有独钟。

1910年在弟弟闻家驷进私塾时,闻一多到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级小学去读书。1912年冬,他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清华度过了近十年的求学生涯。他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闻一多激情难抑,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的斗争中,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

在闻一多的影响下,闻家驷开始阅读《新民丛报》等新书籍。14岁赴武汉入教会学校,两年后转入汉口法文学校学习。

1920年4月,闻一多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秋,因支持北京教师索薪斗争,态度坚决,闻一多被校方勒令开除,后经多方斗争,终致留级一年。11月,他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了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学院美术系和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接受西洋美术教育。

其间,他对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撰写了大量诗篇和研究论文,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这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闻一多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壮丽的风格,这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留学时,闻一多对有些中国留学生不懂国学很反感,他在写信给弟弟闻家驷说:“我家兄弟在家塾时辄皆留心中文,先后相袭,遂成家风,此实最可宝贵。吾等前受父兄之赐,今后对于子侄亦当负同等责任,使此风永继不灭焉。”

闻家驷在1923—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习法语。在五卅运动中,他因参加罢课并抵制补考而被学校除名,1928年自费赴法国留学,一年后即因生活拮据回国。1931年取得官费资格,再度赴法入巴黎大学、格勃诺布尔(格林罗布)大学学习法国文学。留学期间,闻家驷与闻一多书信频繁,闻一多时常寄钱接济弟弟。1934年,闻家驷回国,他先到北京大学任讲师,后到北平艺术专门学校任教授。

1925年5月,闻一多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1926年他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闻一多还与徐志摩等利用《晨报》副刊作为阵地,继续进行新诗探索。由于他们讲求修辞,用律严格,后来被称为“格律派”,为新诗早期发展的三大流派之一(另两派为自由派与象征派)。这期间,他发表了著名的《死水》一诗,努力想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统统融于诗中。徐志摩曾坦承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受到过闻一多的启发,他说:“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闻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

1927年,闻一多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他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闻一多的诗感情热烈,形式精美,充满着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的时代精神;他的诗艺术上风格独特,感情奔放,形式整饬,语言绚丽精练,想象新奇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使新诗真正冲出早期白话诗平实、平淡的狭窄境界,获得浓烈、繁富的诗的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成为著名诗人的历史地位。

这一年初,闻一多到上海办新月书店,参加新月社,兼任《新月》杂志编辑。但时间不长,他因观点与人不合而辞职。这年秋天,他去武昌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两年后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他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工夫,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乐府诗笺》、《天问疏证》、《离骚解诂》、《诗经新义》等专著。他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此外,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造诣颇深,其篆刻以高深的美学修养和古文字功底刚柔得体,时人奉为精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昆明,三校合并组成了西南联大。闻一多先随学校千里辗转,一个学期后,闻家驷护送着嫂子高孝贞和八个孩子:立瑛、立燕、立鹤、立雕、立鸿、立鹏、闻铭、闻惠羽经过千里跋涉,与闻一多平安团聚。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闻家驷被聘为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他们住在昆明城内福寿巷三号,该处院子宽敞,正南为三间正室,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均为两层木构楼房。院中有一石凿大鱼缸,西侧有很大的一所跨院,跨院北墙尤为别致,用砖砌成了缕花。墙边开有后门,通着一条小巷,门外就是一口水井。闻一多家人口多,住楼上三间正房及一间厢房,而闻家驷一家住楼上另一间厢房。兄弟俩朝夕相处,共同探讨学术,时常评文论诗。

他们的居住可以说明亮宽敞,但生活还是十分贫苦的。闻一多一家十口,靠他那一点战时的薪资无法维持生活,于是闻一多自己刻图章以换取零钱来补贴家用,妻子高孝贞则常常外出挖野菜来减少伙食的开支。闻家驷的妻子也会制糕点拿到商店去寄售,以度过艰难的时日。

在思想上,闻一多很长时间受改良主义和国家主义影响,曾站在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反对“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扣压蒋介石的行动。尤其是九一八事变期间,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三次爆发学潮。每次学潮,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帝国主义者”。

在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3000余华里的学校大转移中,闻一多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为他埋下了思想变化的种子。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1943年春,他读了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明白了蒋介石宣扬的“一党主义”的领袖专制主义,被书里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不久,他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这时,他思想迅猛地转变,他开始接触中共地下党和民盟组织的活动,次年正式加入民盟,并任民盟云南支部委员兼民盟机关刊物《民族周刊》编辑。1945年,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长。

在西南联大工作期间,闻家驷开始对19世纪法国诗歌和诗人,如帕尔纳斯派、象征派和雨果、波蒂菜尔、弋蒂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研究甚为突出。他发表了《谈雨果的诗》、《论巴拿斯派的诗与象征派的诗》、《读戈吉野的诗》等学术论文;他翻译了华勒莫夫人的《你怎样处理了它们》、魏尔仑的《感伤的对话》等法国名作家大量诗文。他还和闻一多发起组织了(1945年4月6日)联大中文系与外语系合办的诗歌晚会,两兄弟与浦江清、李广田、冯至、卞之琳等名教授都是主讲人。闻一多的讲题是“抗战以来中国新诗的前途”,闻家驷的讲题是“法诗最近的趋势”,他们都倡导诗歌在爱国运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闻家驷受闻一多的思想影响,也从书斋中走出。在1944年,他参加了中共南方局代表毕岗领导的西南文化研究会,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闻一多一起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进步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