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悌:兄友弟恭
7194800000009

第9章 兄弟才德,难分高下(2)

1921年早春,周作人患病住院,鲁迅一次借了700大洋,相当于两个月的薪俸。如此沉重的生活负担,使得鲁迅的心情糟透了,他甚至无钱买烟,那是他熬夜写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时,鲁迅开始经常提醒信子节约用度,勤俭持家,信子表面不言,心里却是一肚子怨气。兄弟三人中,周建人尚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没有收入上缴,反倒每月有支出。在绍兴时,周建人对信子的妹妹芳子产生了爱情,结为伴侣。一对姐妹嫁给一对兄弟,本是亲上加亲。但此刻,周建人暂无建树,经常遭到芳子和信子的白眼。他决定离开北京,自强自立。周作人请胡适出面推荐周建人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了校对员。周建人的出离,成为大家庭破裂的先兆。

周作人喜欢安静地看书,对家事表现出明显的疏懒。正是由于这个弱点,他第一个被信子征服。凡有什么事丈夫不愿做,信子便闹个不停,让他无法读书,直至迫使他俯首贴耳。有一次,周作人告诉鲁迅,要把岳父岳母从日本接来。鲁迅表示反对,认为多年寄钱供养他们,已是仁至义尽,何况信子的父母还有别的子女,何必非要到中国来!周作人很不高兴,完不成这个任务,他便在太太那里没有好日子过。果然,信子开始大声告诫孩子们,不许搭理那个“孤老头”,不许吃他的东西,让他冷清死!她还对周作人说,鲁迅常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偷听,这是兄长的不检点。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把一封绝交信丢给鲁迅,写道: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你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7月18日,作人。”

鲁迅想要问个究竟,可周作人不作答。从此,周作人不再邀请鲁迅一起吃饭。8月2日,鲁迅再也受不了充满火药味的家庭气氛,决定搬出八道湾,迁入西四砖塔胡同61号暂住。

转眼到了1924年初夏,鲁迅最后一次回八道湾,想取走自己的东西,却遭到周作人夫妇无情痛骂。风波过去后,两兄弟极力避免正面接触,但在各自的文章中经常有对此事的隐秘影射。

1930年,周作人升任北大日语系主任,仍在中文系教课。虽然他的学术地位更加显赫,但已退出社会活动,成为红尘中的隐士,只是教书育人,组织家庭生活。在东瀛磨刀霍霍之时,他仍有着割舍不断的日本情结。

此时,面对内忧外患,鲁迅已不再是一般的时政批评家,他用犀利的文笔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击溃无数对手的过程中确立了作为社会良心和青年导师的地位。

1935年10月19日,听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鲁迅委托美国记者史沫莱特,给毛泽东和朱德发去贺电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与中国的将来。”

同样是在1935年,50岁的周作人发表《五十自寿诗》,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青年对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批判。在这次激烈地交锋中,只有曹聚仁站出来,为周作人辩护。

知子莫如父,知弟莫如兄,曹聚仁的观点引起了鲁迅的注意。在给曹聚仁的私人信笺中,鲁迅说,周作人的“自寿诗”确有“讽世之意”,只不过在乱世中仅仅是微辞,无法撩动青年,而且“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周氏兄弟南北相隔,两人之间再次出现或明或暗的碰撞。鲁迅认为,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文是文学上闲适的“小摆设”,不符合时代和环境的要求;而在周作人看来,鲁迅的杂文是“祭品”,也不过是一种摆设。在这一年里,他写了《阿Q的旧账》、《老人与胡闹》等很多文章,含沙射影地攻击鲁迅。鲁迅此时没有太大精力与周作人论战,他正因为好友瞿秋白的被捕杀事件而愤慨,开始着手收集和整理瞿秋白的遗著。他一手操办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生前上卷问世,下卷印成是在他去世以后。

在对待日本的态度问题上,周作人受信子的影响,把日本视为第二故乡。苦于无法与周作人直接交流,鲁迅只得找周建人商量,希望二弟也能到南方来。随后,他亲自给八道湾的门客章廷谦写信,委婉转请周作人南下。然而遗憾的是,周作人没有丝毫反应。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与世长辞,享年55岁。

鲁迅的棺木由36位政见不同的作家抬着,大上海万人空巷,群众自发的送葬队伍绵延数千米。有些人一面鞠躬一面眼泪“刷刷”地流下来。这些人有老的、有小的,尤其是年轻学生。这情景让人想象不到,所以搞得巡捕房很紧张,怕出暴动,所以骑着高头大马,在两边押道。在1万多名送葬者悲怆的《安息歌》中,鲁迅的棺木沉入大地,沈钧儒题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消息传到北京,周作人没去上海,却在北大法学院礼堂参加了纪念会。鲁迅病逝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课,他没有请假,而是挟着一本《颜氏家训》缓缓地走进教室。在长达一小时的时间里,周作人始终在讲颜之推的《兄弟》篇。下课铃响了,周作人挟起书说:“对不起,下一堂课我不讲了,我要到鲁迅的老太太那里去。”这个时候,大家才看到周教授的脸色是如此幽黯,让人觉得他的悲痛和忧伤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他不哭,所以没有泪,但眼圈却是红热的。

虽然周作人与鲁迅长期失和,但看到鲁迅在新中国备受尊崇,他便利用自幼至长熟悉鲁迅的有利条件,用周遐寿的别名,写了不少有关鲁迅的文章在报刊发表,结集的有《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青少年时代》。20世纪60年代他又写了一部《知堂回想录》。

1962年,信子与芳子先后去世,八道湾呈现了萧条凄凉的景象。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趴在八道湾的临时铺板上猝然死亡,享年83岁。

周氏三兄弟都走进了历史,他们与20世纪的百年文化史,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索。

◎故事感悟

周氏三兄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们对中国近代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引了一代人的思潮。周氏三兄弟的事迹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兄弟间情谊的宝贵,也看到了世事变迁对兄弟之情的深刻影响。

◎史海撷英

鲁迅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并将鲁迅先生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鲁迅立下遗嘱: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风筝》、《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一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文苑拾萃

鲁迅诗两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庾衮治家

◎年益壮,志益大。——刘禹锡

庾衮(生卒年不详),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少履勤俭,笃学好问,事亲以孝称。

晋代明穆皇后的伯父庾衮,年少时勤俭好学,孝顺父母。咸宁年间闹传染病,两个哥哥相继离世,另外一个哥哥庾毗也快死了,父母诸弟都往外躲,唯独他不肯离去。家人硬要他出去,他坚决不肯走,昼夜不睡,侍奉哥哥,在此期间,还按时给死者举行祭礼。如此日复一日,持续了100天左右。后来传染病过去了,家人才回来,庾毗的病也逐渐好起来。父老们都称赞他高尚的品德。庾衮的叔叔伯伯们都很富贵,只是他父亲贫穷。庾衮亲自种地,奉养父母。父亲死后,他卖篱奉养母亲,母亲见他太辛苦,就说:“我不需要吃好的。”他说:“母亲若不吃好,我心里不安。”他的前妻苟氏、继妻乐氏都是世家大族之女,但都能舍弃华丽,跟他一样辛勤操作。他抚养哥哥遗下的孤儿,非常慈爱,对寡嫂们十分尊敬。外甥郭秀是孤儿,他尽心抚养,衣着都比自己子女好。侄女庾芳临出嫁时,妆奁置备得很齐全,又割荆笤扎成扫帚,把所有子侄们都召唤来,对庾芳说:“芳啊,你从小就是孤儿,对于做活计我从来不计较你,现在你要出嫁了,不比在家,侍奉公婆丈夫和洗衣做饭等,是妇女应尽的义务,所以我特意送你这把扫帚,它虽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是它蕴含着我对你的期望。”

◎故事感悟

庾衮对人忠厚诚挚,在闹瘟疫时,别人都唯恐躲不及,而他为了照顾生病的哥哥,不怕传染,直到瘟疫过去。这种手足之情,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晋王渔利

后梁末帝贞明元年(915年)三月,后梁天雄节度使杨师厚去世。后梁末帝朱瑱心里非常高兴。他忌恨杨师厚,却又无可奈何。现在杨师厚死了,他唯一顾虑的就是魏州的军队,这对梁王朝来说,是极大的隐患。

租庸使赵嵌和判官邵赞向朱瑱提出建议,把魏博六州分为两镇,削弱那里的势力。他们分析说:“200年来,魏博一直处于割据状态,因为那里的势力过于强大,朝廷很难控制。乘杨师厚去世的时机,陛下应马上采取措施。否则,新任的天雄节度使还会成为第二个杨师厚。”

朱瑱认为言之有理,就割出澶州、卫州,隶属相州,任命原宣徽使张筠为昭德节度使,另外又把魏州的将士和财产拿出一半分给相州。魏州的天雄节度使则由平卢节度使贺德伦担任。

魏博六州一分为二,府库财产和军队自然也要分成两部分。朱瑱担心魏州将士不服,为了防备不测,特派开封尹刘鄩统率六万大军以讨伐镇州、定州为名,从白马渡过黄河以震慑魏州军队。

天雄节度使贺德伦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催促划给相州军队的将士尽快离开魏州。但魏州将士几百年来都是父子相承,家族与家族之间联姻缔亲,盘根错节,乡土观念十分强烈,他们根本不愿意骨肉分离。所以魏州百姓无不怨恨,军营中的士兵也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

刘鄩见魏州局势动荡,害怕发生兵变,就派澶州刺史王彦章率领500名骑兵进入魏州,驻扎在金波亭。

魏州士兵被激怒了。他们纷纷议论说:“朝廷一向忌恨我们,想瓦解我们的力量。我们六个州历代都是一个藩镇,一旦骨肉分离,简直是生离死别。”就在王彦章进驻魏州的当天晚上,魏州军队终于发生暴乱,愤怒的士兵包围了金波亭。王彦章奋力拼杀,好容易才杀出一条血路逃出去。

第二天早晨,乱兵拥进牙城,杀死贺德伦的500多名亲兵,劫持了贺德伦。整个魏州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个名叫张彦的军校挺身而出,率领自己的士兵维持秩序,制止魏州军队的骚乱。

张彦代表魏博六州要求朱瑱收回成命,朱瑱下诏书委婉地表示拒绝。张彦气愤得撕毁诏书,大骂朝廷,并对贺德伦说:“天子愚昧昏庸,毫无主见。我们的军队虽然很强大,但如果没有外援,仍然势单力孤,不能自立。我们应当投靠晋王。”

说完,硬逼着贺德伦给晋王李存勖写信求援。

李存勖接到贺德伦的信后,亲自率领大军奔赴魏州。他害怕有诈,所以到达魏州附近以后,不敢贸然进兵。贺德伦主动派使者前去慰劳晋军,并让使者向李存勖告状,说张彦是祸根,要求李存勖除掉他。当张彦拜见李存勖时,李存勖果然杀了张彦。贺德伦非常感谢李存勖,把天雄节度使的印玺符节奉献给李存勖。魏博六州从此归属晋王。

朱瑱得知李存勖坐收渔人之利,气得浑身发抖。这时他才对分割魏博的决定后悔不已。

内江张氏两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艺术家们都用真挚的感情在绘画和雕塑上刻画了许许多多可亲可敬的“张大千”,为人们展现了“张大千”多彩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