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15

第15章 行业创新生机勃勃(3)

为了协助江薇日益壮大的生意,丈夫陈建国也在2002年时辞掉了在日本大公司的工作,长居日本负责打理店铺。这个店让夫妻俩都非常自豪,不仅仅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在异国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愉悦。

◎故事感悟

创新来源于灵感。江薇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日本,并将它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女孩并没有局限于已有的市场、范畴,而是将它做大、做强,让中国的传统工艺深入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独具匠心。

◎史海撷英

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制度,天皇于日本只有元首名义,并无政治实权。

从1955年起,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一直长期执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间短暂被对手替代执政,1996年后就一直执政到民主党上台。其余政党包括日本民主党、日本社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等。

◎文苑拾萃

珠绣工艺

珠绣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是用一粒粒五彩缤纷的小珠子串缀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制品。做工为纯手工,需要独特高超的制作技术。珠绣产品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一件精美的珠绣制品,需要手工娴熟的工人们10多天的时间才可以绣成。产品有领带、各种挂包、服装鞋帽上的饰物等小件工艺品。还有相框、画框、条屏、条幅、挂图等作为家庭装饰及其他各类艺术品,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小土豆”的大学问

◎积薄成厚,积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辉。——《文子·尚德》

刘新,1999年进京创业。公司现拥有130余家加盟店,2002年在全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名列第四位。2003年北京地区营业额达1.46亿元,上缴利税1500万元,安置下岗职工2000余人。

谁也没有想到,一盘地方风味小菜“小土豆”,竟然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招牌菜,创出了名气,这一点连刘新本人最初也没有预料到。其“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小土豆餐饮连锁店”,最初就是从一盘小土豆做起的。

刘新是一位下岗职工,为了生计,天天奔波着卖菜、卖鱼、卖服装……

1989年,刘新在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太原街开了家冷面馆。这是他初涉餐饮业的第一步,然而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刘新不甘心就此罢手,他一家家饭店去讨教学艺,也在挫折、教训以及学习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凡是有经营特点的饭店,生意都好做;而一般生意不好的饭店,大部分都没有特点,没有自己的主打产品。自己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自己的特色。于是,他重返沈阳太原街重操旧业。

当时,刘新开的仍然是冷面馆。为了保证质量,他亲自到菜市场采购新鲜蔬菜,亲自操勺上灶担当大厨。为了吸引顾客,冷面馆的食品除了物美价廉之外,每餐还免费赠送给客人一盘自己家精心制作的开胃小菜——酱小土豆。没想到,这盘特色小菜小土豆却成为吸引顾客的招牌菜,许多顾客都奔小土豆而来,人们亲热地称刘新的餐饮店为“小土豆”。

很快刘新就把“林苑”冷面店改名为“小土豆”酱菜馆。

小土豆是东北地区的一种特产,土豆的清香和营养价值比大土豆高得多。由于这个品种产量多,有很多人种植,细心的刘新慧眼识珠,立即瞄准了它。刘新四处走访考察,收集民间烹调小土豆技术,利用多种药材自行研究配制出了炖小土豆汁,并加进酱油、五花肉、香菜等进行炖制。“小土豆”这道菜既有东北大碗菜的特色,口感又绝对鲜美于东北大碗菜。一大碗“小土豆”10元钱,再加上两个大花卷,足够两个人美餐一顿。这道菜刚问世就一炮打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常常出现客人站在店外等桌就餐的情景。

后来,刘新以小土豆酱菜为龙头,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为主料,突出色美味浓、盐香适口的特点,利用酱、炖、拌、炒等烹调方法,生产出了五大类150个品种小土豆酱菜系列。“小土豆”迷住了所有顾客,出现了这样一句口头禅:“好吃吃不够,沈阳小土豆。”一时间,小土豆美食风靡沈城,生意火爆。不到两年时间,刘新赚下了逾百万资产。

随后,为了做大“小土豆”,刘新专门投资百万元,开辟了小土豆无公害生产基地,并决定自己投资种植小土豆。他这一想法招来了包括妻子在内等所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他那样做太冒险了,万一种植失败,就会将辛辛苦苦挣下的家底全部赔进去。但刘新铁了心,他带上100万,来到铁岭等地投资种植小土豆。第一次种植失败了,赔进去了将近50万。但刘新没有就此罢休,他暂时放弃种植,与有关科研部门密切合作,研究小土豆的科学种植方法,投资100多万元扶持小土豆的种植与发展。随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刘新天天待在地里,观察小土豆生长情况。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一次成功了。

1997年7月,沈阳市小土豆餐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了使“小土豆”这一品牌经久不衰,刘新从选料、配料、加工等方面严把质量关,还常常亲自下去考察。正是靠着这样一种诚信,“小土豆”逐渐名气大震,不仅在沈阳的生意日渐红火,日进斗金,省外的人士也纷纷云集沈阳,学习“小土豆”的制作技术。紧接着,刘新在北京建立了分公司,扩展小土豆餐饮连锁业务。一开就开了十几家,在北京餐饮业可谓抖足了威风。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刘新决定向连锁店式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发展,让小土豆的风味飘向全国。刘新把在全国开连锁店的想法一提出来,就招来了一片反对声,跟随刘新多年的师傅劝刘新:“小土豆系列是东北菜,南方人可是吃不惯。再说现在各地饭店多如牛毛,我们还是好好在东北打市场,不要出去冒险了。”刘新的妻子也劝他:“我们已经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不要再出去闯荡了,万一赔了可怎么办?”可刘新下定决心去关内开拓处女地,把小土豆引出去。刘新带了100万,领着几个“精兵强将”首先来到了山东。

刘新在济南市繁华地段买下一个饭店,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装备,“小土豆”终于在山东亮相了。虽然在此之前刘新已在当地做了大量宣传,但当地居民根本不认“小土豆”。开业那天,饭店门前冷冷清清,一天下来,营业额还不到200元。刘新没有气馁,为了在泉城打开市场,他断然打出了:“沈阳小土豆落户山东,请泉城人民免费试吃三天”的牌子。免费品尝的牌子一挂出来,就引来了众多人前来“品尝”,这一尝就尝出了名堂。三天之后,很多山东人专门掏钱来店里吃小土豆。“沈阳小土豆”好吃的消息很快便在济南传开了,一些好奇的山东人纷纷专程来品尝沈阳的“小土豆”。一时间,“小土豆”又火爆泉城。在山东开分店取得成功后,短短的两年间,刘新运用他那精明的头脑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在省外又连续开了几家分店,而且个个红火,一时间找刘新要求合作的投资商众多。

目前,“小土豆”已经在全国除了广东以外,大部分地区均有连锁店,目前已有连锁店140家。

◎故事感悟

“新型的餐饮,需要新的机制、新的人才和新的品牌。”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刘新在小土豆上做足文化,让小产品创造出了大价值。

◎史海撷英

土豆的历史

土豆,又叫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种到欧洲。1565年马铃薯才引到英国爱尔兰。16世纪初在欧洲就普及开来,曾经作过欧洲人主要口粮。1785年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日本的土豆是荷兰人于1598年带至长崎港。16世纪中期或更晚,从西北或华南传入中国。它很长阶段都作为奇花异草观赏,甚至因为法国王后将其花朵戴在头上做装饰而使得当时的法国将其作为时髦高贵的象征。

◎文苑拾萃

雕塑——第一个吃土豆的人

在瑞典的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这是哥德堡的一处名胜,俗称吃土豆者的塑像。就像美国人被称为山姆大叔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斯文逊(瑞典人)。他神情淡然,骨骼粗大,腼腆,下巴上有一道深深的沟壑。虽然一身贵族装扮,但是像土豆一样沉静、内向、沉稳。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土豆者。

因复制而生的“买卖”论坛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

李俊,中国企业家论坛创立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1994年,他创办《中国证券期货》杂志;1998年,他在香港创立亚洲资本论坛,出任论坛董事局主席和亚洲资本论坛出版社社长,是中国第一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论坛”性质的企业,从而与那些没有法人资格的各类论坛区别开来,李俊因此而被誉为“中国论坛第一人”。他旗下的中国企业家论坛(又称亚布力论坛)和亚洲资本论坛都是赫赫有名的著名论坛组织。

“来,开会了!”

相信这句话会让很多国人头疼,然而有这样一帮人却对会议、论坛乐此不疲。这些人喜欢山间小镇、海边渔村,中意冰天雪地、荒郊野岛。

这些人目光独到,能够找到最吸引人的新经济龙头。

这些人剑走偏锋,总是能抛出千万人关心的话题。

他们紧盯的是人气,靠人脉赚钱;他们以圈人为乐,凭话题聚财。

他们就是一群买卖论坛的人。

随着近年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经济领域具有特殊作用的论坛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而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被业界誉为“中国论坛第一人”的李俊。说起缘何投身于论坛组织的事业,李俊把它归结为对论坛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则来自于他在传媒运作过程中的实践。

1993年,李俊担任国内贸易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为了给国内提供一家专业的期货媒体,他创办了《中国期货》(《中国证券期货》的前身)。就在这本杂志的运作过程中,李俊发现期货市场的国际性体现得十分明显,而《中国期货》杂志这个平台的交流层面只限于国内,只通过杂志这个平台与全行业进行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一个国内期货业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平台应运而生,当时还没有“论坛”这个说法,名称是很流行的“研讨会”。

1994年,李俊在庐山举办了首届“国际期货研讨会”,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期货界人士踊跃与会。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也进入了非常火爆的时期,“国际期货研讨会”在会议内容中加入了对证券市场的关注。随着该论坛所涉及内容的增多,这一论坛在国际期货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某些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论坛的主办方《中国证券期货》杂志,更为国内外的期货、证券业人士所熟知和认同,1997年时共有40多个国家的期货业人士参加研讨。

论坛已成气候,为了更好地利用论坛这一品牌效应,李俊决定借鉴美国《财富》杂志创办“财富论坛”的模式,将该论坛从杂志中分离出来。1998年9月12日“亚洲资本论坛”在香港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俱乐部式的国际性组织。可以说,这个大胆举动开启了李俊论坛事业成功的大门。

为维护该论坛在资本领域的前瞻性、高水准性,李俊请来了刘鸿儒、萧灼基、厉以宁等一大批国内的经济学家、学界权威在论坛任职,并由专家学者详细论证提出每年年会的议题。这一做法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赞许,无形中也为论坛增添了分量。

除此之外,李俊还大胆复制达沃斯的成功模式,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中国企业家论坛主旨是“构建企业家交流智慧、分享远见的平台”,主张的是一种高端层次的交流,对会员的资格有较严的要求,入会的企业家要从本人知名度、财富、思想性等几方面综合考评后,才会被授予会员资格。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是全球知名的著名论坛,每当论坛开幕之时,许多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家,不顾天寒地冻,花去上万美元,年复一年地跑到达沃斯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为的是去说几句话或者听几场讲演,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使每年一度的论坛变成了“世界团拜会”。这种能够以如此低的成本,如此高的效率,如此快的速度,让参加者会见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新朋老友的模式,得到了企业家的高度认可。

中国企业家论坛是按照世界著名的达沃斯经济论坛的模式组织的,为满足达沃斯创造的“在休闲中开会,在开会中休闲”的人性化需求,像达沃斯一样,中国企业家论坛选择了黑龙江的冰雪小镇亚布力为永久性会址。然而在第一届年会筹备期间,几乎所有的受邀人都很不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劳命伤财”的地方,以至于李俊最后不得不掏腰包替那些富人们负担来回机票,才保证了第一届有足够的嘉宾参加。

经过五年的发展,亚布力论坛已经被很多企业家所接受,每年到亚布力开会纳入了很多人的日程,有企业家称誉它为“企业家自己的论坛,企业家的草根论坛”。得到了企业家的认可,论坛的经济状况也逐年变好,一举改变了前几届“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局面。

同时运作两个每年都有很多活动的论坛,李俊似乎还是觉得不够,他说过:“来日,我还是会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