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
走上管理岗位的徐虎
踏上管理工作岗位的徐虎,从来都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虽说身份变了,地位变了,但他一直牢记着江泽民同志对他的亲切勉励:“为人民服务点滴做起,贵在坚持。”徐虎朴素地认为,物业管理和服务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真正要做到位、做到家,经验和窍门很多,非下苦功不可。由于工作职能发生了变化,客观上他直接上门为居民群众服务的机会少了。为弥补这个缺憾,他主动向组织提出挂牌授徒,以使“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徐虎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近年来,徐虎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已遍布西部集团的各个物业企业。徐虎经常到徒弟所在的小区管理处走走看看,遇有棘手的报修单,他都会拽着徒弟上门,亲自示范,悉心指导。小蔡是徐虎2004年收下的徒弟,工作的普陀物业公司距集团本部有十余公里,徐虎每个月都要抽空去上两三趟,与小蔡促膝交流,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注重传授爱心。每每在徐虎指点小蔡时,身边的人会越围越多,大家都怀着尊敬和急切的心情,以能得到徐虎的口授心传为荣。在徐虎的倡议下,2004年11月,西部集团还特意举办了物业员工拜师授徒签约仪式,徐虎师徒在内的数十名员工喜结对子,再次掀起了“三学”热潮。
◎文苑拾萃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截至2008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60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感动中国的洪战辉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
洪战辉,一名24岁的普通大学生,他在家庭屡遭变故的情况下,十几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父亲“捡来”的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一手养大,并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其读书。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他12岁那年,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饱受伤痛的母亲不辞而别。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和父亲病后捡到的遗弃女婴需要照顾。
看着残破的家庭,洪战辉的眼泪流了下来,生活就是这样无情。13岁的洪战辉不得不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沉重的家庭负担。生活让他学会了忍耐和承担责任,他别无选择。每天上学的时候,他把妹妹交给伯母照看,放学回家,立刻忙着为全家人做饭。最难办的是妹妹,每到夜深,她就要哭闹一场。洪战辉不知道怎样哄她,只好抱起她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
1995年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亭乡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他在学校期间,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小妹妹吃饭。
日子尽管过得很艰辛,也很平淡,但几年的生活让洪战辉成熟了。生活的不公平让洪战辉稚嫩的脊梁坚强且执著。1997年,是洪战辉几年来最为幸福的一年,小妹妹三岁了,她从一个处在襁褓中的女婴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懂事。这年洪战辉也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三个学生之一。要上高中了,家贫如洗的现实又成了面前的一道门槛。
洪战辉拿着家里的一袋麦子换成的50元钱,到河南周口市、漯河县打工。他脏兮兮的模样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他在那位中年人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找到了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
这年9月1日,洪战辉到西华一中报到了。高中的学习压力是初中所无法比拟的,可喜的是洪战辉有着一种同龄人少有的坚毅秉性。他担心小妹妹的生活,担心她的吃,担心她的身体。在入学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从家里面把小妹妹接到了身边。自此,洪战辉开始如上初中一样,每天奔跑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妹妹吃早点,再交代她不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与小妹妹一起吃。
来到县城读书,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的学业之外最大的任务。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用微薄的收入来负担整个家庭的生活。父亲需要照顾,欠了很多外债和人情的洪家需要洪战辉的休学来救急。就在他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二个年头,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回到了家里面,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出门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出外打工的生活,让洪战辉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一位热心老师的帮助下,洪战辉又重新回到了校园。洪战辉又把小妹妹带在身边,帮助她在二中附近找了所小学,小妹妹也开始上学了。迫于生计,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做杂工,每天早上帮助老板洗碗碟,每月老板支付他30元工钱,并且可以吃上一顿早餐,中餐他一般不吃,晚上就喝一点稀饭。周末时,他还要赶回家中浇灌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八亩麦地。
多年的苦难并没有压倒这个坚强的小伙子。2003年6月,洪战辉走进了高考考场,最终以490分的成绩被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录取。
为了生活,洪战辉在保证学习的情况下拼命地挣钱。次年春季开学后,洪战辉一边读书一边支撑家庭的故事逐渐传遍校园,同学们自发地帮助他,系领导得知情况后,发起了捐款活动。当系领导将3190元捐款交给洪战辉时,他却无论如何不肯收下,最后学校将这笔捐款直接代交了他的学费。系领导问他还有什么困难?他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想带妹妹一起来上学!
洪战辉感动了怀化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同意洪战辉将妹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洪战辉在学院附近的石门小学落实了妹妹读书这件大事。
2004年的暑假,洪战辉忙着打工没有回家,让同学帮忙把妹妹带到怀化。新的生活开始了,妹妹很懂事,她听哥哥的话,尽力帮哥哥做事。哥哥卖电话卡,去女生宿舍推销不便,她会拿着卡去一个个宿舍叫卖。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去帮着搬运。同时,她还学会了做饭。无论多晚,她都会做好饭,等哥哥回来。
日子虽然很艰辛,但也很幸福。23岁生日这一天,洪战辉手机上响起了祝贺生日的歌曲,打开一听才知道是他心手相牵十多年的妹妹为他点的。晚上,妹妹放学回来,还送给他一只纸鹤,并说:“哥哥,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
洪战辉的生活从没希望中走出了希望,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好转,母亲也回到了家里,一切都在变好。他的事迹也在感动着周围的人,并被评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故事感悟
洪战辉小小年纪,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为社会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苑拾萃
洪战辉的名言
我会坚持,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但对自己、对家庭,还有对社会。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
我的生活是从没有希望中走出希望的。
不仅要感动,而且还要行动,是立即行动!
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得同情的资本。
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新愚公”张荣锁的壮举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回龙村是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自古以来,回龙村的老百姓“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叮当响,鬼见都发愁;小伙打光棍,闺女往外走”。直到1993年秋天,一个叫张荣锁的退伍军人到这里当党支部书记,这个村的命运改变了。
1980年,张荣锁退伍回到位于群山之中的家乡。家乡的极端贫困让他心痛,他再次走出大山,下矿井、卖药材、采石头,靠勤劳致富,几年间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富裕起来的张荣锁,心里却一天也没有舒坦过,他总想为这方山水做点什么。
1993年秋天,辉县市村“两委”换届。时年37岁,已在外经商13年,以200多万元资产成为“全镇首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主动向镇党委请缨,要求回到故土回龙村当支书。当时回龙村的贫穷状况,在改革开放已十多年的中国农村实属少见。这个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冈峰梁隔离成17个自然村。封闭状态下的回龙村没成为“世外桃源”,倒成了“极贫部落”。已是20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没钱娶嫁,村里青年人大多是“换亲”成家。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日只吃一顿饭……
刚刚上任的张荣锁决定首先解决村民的送电问题。“这么高的山,能送上电?送天上的闪电吧?”村民将信将疑。是的,往山上送电谈何容易!回龙村崖上崖下相差高度800米,直线距离5公里。要把几十根每根500多公斤的水泥电杆抬上海拔1700米的老爷顶,其间要穿过几道沟,翻过几架岭,还得攀上绝壁,登越险峰。过去,市、镇供电部门也曾勘测多次,都因“电杆无法抬上山”而搁置下来。
12人抬一根电线杆,脚踏着根本没有路的山崖砾石,一步一步往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空身往上爬都困难。如若有一人松劲,千斤重的电杆就会直冲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张荣锁自己抬电杆大头的最末节,承受最大的重力,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以此激励大家:“你们放心地抬吧,电杆滑下来,要砸也是先砸我!”
电杆抬到悬崖绝壁前,无法再抬了,大伙儿就用粗大的长绳拴住电杆的一头,几十个人喊着号子,一寸一寸地往上拖,不少人双手被绳子勒得皮开肉绽。就这样,苦斗35天,硬是把78根水泥杆“栽”上了崖顶。
“我们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干前人没干过的事,把贫穷抛在身后,让富裕变为现实!”送电战役的胜利给张荣锁带来了无限的斗志,看着回龙村的座座荒坡,乱石遍布,星星点点的贫瘠土地嵌在石堆间,挂在高坡上,没个像样的地块供村民种粮种果。1993年初冬,张荣锁率领全村430名劳力,开赴大栗园自然村旁的三座荒坡,展开了开荒造田的战斗。首期开荒完毕,张荣锁累得病倒了,高烧使他黝黑的脸膛涨得通红。人们解开他的衣领,发现他的肩头肿得老高,皮肉和内衣都粘在了一起。再看他的右手大拇指,因为淤血已变得黑青,解放鞋被割开几厘米长的口子,脓血渗出了鞋外……整整一个冬天,张荣锁和村民们一起披荆斩棘,挖山刨土,砌石垒岸,硬是在茫茫荒坡上垒出38道石墙,从荆棘乱石间掏出90亩梯田。
三易寒暑,张荣锁和村民们共治理荒坡8座,面积达1500亩,栽植苹果、山楂、桃、梨等果树累计35万余棵。仅此一项,每个村民的年收入净增150元。接着,种植香菇、发展旅游……随着一个个新项目不断上马,回龙人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张荣锁常说:“当干部就跟那牛拉犁、马拉车一样,群众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什么。”看着脱贫的回龙村,张荣锁的心里并不轻松。因为一道15公里长、200多米高的悬崖把回龙村一分为二,道路不通,山上的资源无法开发,崖下的群众富起来了,可崖上的380多口群众依然过着苦日子。更让人痛心的是,20年来,这条悬崖夺去了18条生命。
1997年冬,他带领150多名党员群众开始长达三年多的修路工程。他们背着背包,拉着锅碗瓢盆,挖地穴、倚斜石,在岩缝里打地铺。遇到危险的打眼放炮,张荣锁总以“筑路敢死队”队长的名义第一个冲上去。因回龙村的集体积累有限,为修路,张荣锁把自己做生意积攒的72万元现金全部贴进去,还低价卖掉了自己的本田轿车、门面房和石材厂。就这样,张荣锁带着回龙村的男女老少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硬是靠锤凿炮轰,拦腰斩开了九座山头,在千年绝壁上“挂”上了8公里的盘山公路,在百丈悬崖中“钻”出了1000多米的“S”形隧道。2002年1月10日,随着一声冲天巨响,清峰关隧道打通了!回龙村从此与山外连成一个世界。
张荣锁创造了奇迹!“四百壮士”竟在历史上三个朝代修路未成的万仞绝壁上筑起了长达10公里的“通天路”;八年间,回龙村从太行深山一个与世隔绝的“极贫部落”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康群体”。拒绝村民为他立碑的张荣锁,带领回龙人民在巍巍太行竖起了一座艰苦奋斗的不朽丰碑!
◎故事感悟
张荣锁凭借着一颗建设家乡的赤诚之心,开拓进取,身先士卒地冲在艰苦劳动建设的第一线上,鞠躬尽瘁地为人民做事谋福祉。他为我们当代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上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