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7195900000022

第22章 业精于勤(3)

◎故事感悟

如此巨著,若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执著的追求和探索,是很难完成的。不仅如此,没有战胜世俗偏见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对社会较为深切的洞察,写出这部独树一帜的巨著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上层一向视生产劳动为贱民所为,视生产科技为奇技淫巧,而且一向轻视工商。宋应星身为朝廷官员,专心于此,无疑是轻蔑圣贤,坏乱经言。但宋应星认为这是实学,于国于民,颇有裨益,并毅然为之而奋斗。他这种务实求本、勇于攻坚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史海撷英

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乃明朝中叶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上的政绩。

整个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之在位年,凡48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唯有前15年治政稍有起色。万历初年,张居正便任首辅从旁协助。而明神宗年幼,又对张居正极为信赖,故张居正能一心一意推行政令。

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在政治上则整饬吏治,任用贤臣;在防守方面则任用名将戚继光抵御沿海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有潘季驯四次治河,成效显著。

神宗在位头15年,国家收入大增,加上能够解决国防边患的问题,后世称该时期为“万历中兴”。

然而,当张居正于万历十年逝世后五年,万历帝开始酗酒,不理国政(一说是开始抽鸦片烟),30年不上朝,只在1615年勉强到金銮殿上亮了一次相,许多朝臣都没见过皇帝一面,导致国力衰退。短暂的“万历中兴”就此结束。

◎文苑拾萃

宋应星公园

宋应星公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奉新县城区凤凰山和乌龟山处,坐落在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宋埠镇、冯田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0余亩,现已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内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主要规划景区有:中心广场区、宋应星纪念馆、农业示范区、苗圃农家乐区、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等景区。

林纾勤苦自强

◎人生在世,需做一事业,切不可太闲。——石成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1912年前后,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风行一时,每出一本,读者便争先购诵。五四时代的作家,在青少年时代大都读过林译小说,受到过它们的熏陶。

林纾从8岁开始读书。他虽然家穷,但心中牢记外祖母的话,勤奋学习。家里没有钱买书,他将母亲给他买饼饵的零钱积攒起来,到城里买了一部残破的《汉书》,不久又买了一部《小仓山房尺牍》,埋头阅读起来。有一天,他偶尔在叔父的书箧里翻出《毛诗》、《尚书》、《左传》、《史记》,更是如获至宝,日夜讽诵。舅父见他好学,特地送他一部《康熙字典》。他在墙壁上画了一幅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决心终生攻读不休。

11岁时,林纾跟随无意仕途的穷塾师薛则柯学习欧阳修的古文和杜甫的诗歌,塾师薛则柯对他说:“若熟此,可增广胸次。”林纾因此对读书益发入迷,他继续用零花钱购买残烂古书来读。从这一年起到16岁前,购读的旧书竟装了满满的三个柜橱。随着阅读量的增多,林纾发现了许多古籍的讹误,便动笔进行校阅。自13岁到20岁,校阅不止2000余卷。19岁时,祖父、父亲和祖母相继病故,林纾因操劳和悲伤过度得了肺病,经常吐血。但他每晚还照样坐在母亲和姐姐刺绣的灯前捧书苦读,直到读完一卷方才就寝。从这时候起,林纾开始纵情为诗,乡人目为“狂生”。不久,他一面读书,一面又向温陵陈文台学画,“一日未尝去书,亦未尝辍笔不画,自计果以明日死者,而今日固饱读吾书,且以画自怡也”。31岁,结识了藏书极丰的李宗言、李宗祎兄弟二人,他又一一借阅,总计不下三四万卷。由于长期的刻苦攻读,林纾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文笔。这为他日后从事翻译、写作和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科举进入仕途,是当时一般读书人的追求目标。林纾小时候,祖母就盼望他将来能应试中举,改换门庭。从13岁起,他先后跟随朱韦如、陈蓉圃学制举文,28岁又入读县学,31岁考中举人。但嗣后屡次应礼部试,却都落第而归。1899年,他前往杭州任教,在浙江仁和县(今浙江杭州)知县陈希贤衙署中,目睹长官督责欺压僚属,痛感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从此不图仕进了。

1897年,林纾中年丧偶,郁郁寡欢。新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朋友王寿昌,邀请他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遗事》。林纾不懂外文,由王寿昌口译,他用浅显古雅的文言文笔录。这部小说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一对青年男女,因受到金钱和世俗观念的阻力而造成的爱情悲剧,情节悲切动人。林纾的译笔又凄婉缠绵,极具感染力。两年后,译作一出版,立刻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又出了几种不同版本,风行海内。不少读者纷纷为这本书题诗题词,著名翻译家严复写诗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这个巨大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林纾的翻译热情。那时候,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严复、夏穗卿的《本馆附印小说缘启》、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和《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先后发表,提倡用小说来推动社会改良、政治演进和道德教育。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翌年9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美国自19世纪末因经济危机而掀起的排华浪潮,此时正愈演愈烈,许多华工和华侨遭到残酷的迫害和屠杀。于是,林纾便在1901年9月,选择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揭露美国农场主虐待黑奴的著名小说《黑奴吁天录》(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与魏易合作,用66天的时间,赶译成中文,以“儆醒”国人。从此,林纾一发而不可收,每年几乎都有译作问世,有时一年竟出版了16部之多。他译书,不仅译笔典雅优美,而且速度极快。“耳受手追,声已笔止”,每天四小时,能译出6000字。一部14万字的作品,他冒着酷暑,一个月就能译成。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动,他先后将英、美、法、比、俄、西班牙、挪威、瑞士、希腊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几十名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共计183种。许多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笛福、斯威佛、斐尔丁、司汤达、狄更斯、史蒂文生、威尔斯,法国的大仲马、小仲马、雨果、巴尔扎克,美国的欧文、斯托夫人,俄国的托尔斯泰,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希腊的伊索,都有作品被林纾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林纾是我国翻译小说的奠基人。他的译作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产生了大影响,而且对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孕育和萌发也有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早年都爱读林译小说,从中吸收过营养。

晚年,林纾回首往事,曾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说:“力学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渐渐向明。好游是乐事,然如傍晚出户,趁凉而行,渐渐向黑。”他的这句话至今读来,仍然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故事感悟

林纾一生勤苦译书,翻译了数百部国外文学名著,为早期我国的文化传播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这种笔耕不辍、勤苦自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史海撷英

林纾思想的前后变化

戊戌维新前,林纾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更有发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海军的为国牺牲精神。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北京大学。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

◎文苑拾萃

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83部作品。

水滴穿石的精神

◎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皆吾力而已矣。——曾国藩

童第周(1902—1979),浙江省鄞县人,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水滴石穿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对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长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从此后,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贯注到他的求学中去。他决心要考取当时很有名气的宁波效实中学。他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老师想:“深更半夜的,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一看,原来是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光演算习题。“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

“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

陈老师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童第周又站在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陈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气,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后来,童第周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校时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故事感悟

童第周用一颗上进的心勤学苦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颗勤学上进的心,是他成为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的必要条件。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物,其优秀成果都是少年时代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史海撷英

少年时期的童第周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贫困,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边做些农活,边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了宁波师范预科。可是第一学期考试成绩总平均分没有及格,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经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勉强答应试读半年。童第周发誓,一定要把成绩赶上去。童第周坚持顽强地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在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临近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才生了。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