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7195900000021

第21章 业精于勤(2)

司马光做官以后,读书更加刻苦。他为了抓紧时间读书,给自己设计了一套特别的卧具: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小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做枕头呢?因为硬邦邦的圆木枕头,放在硬邦邦的硬木板床上容易滚动,读书困了睡着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滚走,头便跌在木板上,于是就惊醒了,可以马上起来继续读书,不会一觉睡到天亮。司马光给这个小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通过长时间的勤学苦读,司马光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水平,为今后的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感悟

先天智商不高没关系,只要刻苦努力,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司马光19年如一日,勤苦治学,终究成就了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史海撷英

司马光出卖大宋领土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改变了王安石的抵抗主张。西夏统治者在哲宗继位后,派使臣勒索兰州、米脂等边塞。司马光一口应允,并指责不赞成的大臣。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司马光将自己国家的领土无偿奉送给西夏,这是一种出卖国土、妥协苟安的行为,这不仅在政治上不体面,而且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结束兵祸局面的目的。虽然宋朝实行弭兵政策,一再命令守边将士不要妄动,可是西夏反而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不断进攻兰州等地。

◎文苑拾萃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编修,前后历时19年。在《通鉴》的编修过程中,司马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相传,他每天很早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就寝。每天修改的稿纸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等到《通鉴》修完,在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司马光在他的进书表上说“平生精力,尽于此书”,绝非虚语。

“书巢”到“老学庵”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顾炎武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从小就热爱读书。他的父亲是个藏书家,他家有书几万册,经、史、子、集,应有尽有。这在文化尚不发达的南宋时期,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藏书。

陆游最喜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有一次,他看见一本陶渊明诗集,拿来就读,越读越觉有味儿,从下午一直读到晚上,饭都忘了吃。岑参的诗格调豪壮,内容多写边塞杀敌,他十分喜爱。有时他边喝酒边听别人念诗,醉意朦胧中,似乎感到自己同岑参一道,正驰骋在抗敌的疆场上呢!

陆游在学诗的同时开始不断地做诗。从十二三岁起,他的诗名就渐渐为人所知了。那个时候,正是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敌人的残暴,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精神。他勤学苦练,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20岁的时候,就已经向往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战斗生活。所以,他一方面学习剑法,一方面研究兵书。他在《夜读兵书》一诗里写道:“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陆游时时盼望着骑铁马、挥金戈,驱逐敌人,恢复失地。但在妥协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真是“报国欲死无战场”。他因为要求救国而遭受打击,被调来调去,做了几任闲官。“国仇未报”,而壮士已经进入了老年!

陆游从1189年年底被罢黜,到1210年去世为止,中间除去约有一年的时间到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外,20年的漫长岁月都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在这20年里,他“身杂老农间”,有时还亲自到田间去劳动。他虽然遭到罢斥,而且已经老了,但并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曾在《老马行》里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然而统治者是不肯让他去“平燕赵”的。为了排遣“报国无门”的悲愤,更为了汲取历史经验,寻求救国之道,他又像20岁前后那样发愤读书,并且给自己住的房子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书巢”,还写了一副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有人问他:“喜鹊在树上结巢,燕子在梁上结巢。上古有个有巢氏,是因为那时还不会修房子。尧帝时代,老百姓也曾经结巢而居,是因为那时洪水泛滥,平地上住不成。你现在幸而有房子可以住,门啊,窗啊,墙垣啊,应有尽有,和一般人的房子一模一样,却偏偏叫做‘巢’,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回答说:“在我的房子里,柜子中装的是书,面前堆的是书,床上枕的、铺的也是书。总而言之,一眼望去,除了书还是书。而我呢,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始终和书纠缠在一起……偶然想走动走动,却被乱书包围起来,简直寸步难行;有时我自己也笑起来说:‘这岂不是我所说的巢吗?’”

客人不信,陆游便带他走进“书巢”去看。起初,客人被书挡住了,进不去;后来,好容易钻进巢里,又被书围得水泄不通,左冲右突,还是出不来。于是哈哈大笑道:“一点儿也不假,像个巢,像个巢!”

陆游还有一间房子,叫做“老学庵”,这名字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里面也放了很多书。他在里面著书立说,曾写了一部《老学庵笔记》。

当然,在“书巢”、“老学庵”读书,并不可能真正排遣他的愤懑情绪。面对“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的现实,仍然唱出了“为国忧民空激烈”的悲壮诗句。直到临死的时候,陆游还因“逆胡未灭心未平”,写了一首洋溢着爱国激情的《示儿》。

◎故事感悟

从陆游的“书巢”和“老学痷”,我们能看出陆游学习知识勤奋刻苦的程度。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勤学不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尚勤戒惰的优良美德!然而,更可贵的是,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始终伴随着他刻苦读书的生涯。

◎史海撷英

北宋灭亡

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金天辅四年(1120年),金与宋缔盟,共同灭辽。金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金军俘辽天祚帝,辽亡。金灭辽后,即将进攻矛头指向中原,宋金战争遂起。金在与宋联合灭辽过程中,洞知宋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遂于天会三年十月发兵十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企图夺取东京(今河南开封),灭亡北宋。

在金军的强大攻势下,宋钦宗赵桓被迫遣使乞和,许割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属河北)三镇与金。金军亦恐孤军深入久战不利,遂许和北撤。翌年八月,金廷以宋不履行割让三镇和约为借口,再次分两路攻宋,完颜宗翰率西路军出西京南攻太原。九月,攻陷太原后,转兵东向,攻东京。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自保州(今河北保定)出师,在井陉(今河北井陉北)击败种师道军抵抗后,攻克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等地。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宋钦宗急遣康王赵构赴金营乞和,许以黄河为界,金军不允,向东京发起猛攻。闰十一月,东京城破,宋钦宗降金。金天会五年四月,金军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遂亡。

◎文苑拾萃

钗头凤

陆 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 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宋应星勤于实践著《天工开物》

◎学者在学习时艰苦备尝,贪图安适不会成为学者。留恋微小的逸乐之辈,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幸福。——《萨加格言》

宋应星(1587—1661),汉族,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期间写成了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

宋应星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先代的典籍读了很多,但他不盲目因循,图口耳记诵之学来炫耀于人前。他对书中所记述的内容一贯采取审视的态度,没有书云亦云。他把对书中所载提出的疑问都记录下来,以备来日验证。他28岁时考中举人,后任江西分谕县教谕。他对束缚人才能的八股文不感兴趣,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实用的生产技术问题上。他对士大夫们轻视生产劳动的态度深为不满,认为士大夫们的这种态度于国于民都不利。他不停地思考探索着,如何才能富强国家,如何才能造福民生。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常把自己的书房叫某某堂、某某斋,而宋应星却别出心裁,不追求世俗所称道的高雅之意,把自己的书房起名叫“家食之问堂”。“家食之问”,就是关于家常生活如衣、食、住、行及日用品之类的学问。“家食之问堂”,也就是探讨家常生活之类学问的书屋的意思。“家食”的出处,见《易·大畜》,此书中说:“不家食,吉,养贤也。”意思是说,在上者有大德,能以官职养贤,不让贤者在家里自食。宋应星取“家食”二字,表示他所研究的学问与当时封建官僚、士大夫们所搞的那一套不同,不是空谈道德性理,而是切实研究于国计民生有用的学问。他说:打算读书做官的人肯定不会对他所探究的问题感兴趣,因为他所探究的问题与读书做官毫无关系。他认为,真正了不起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敢于并善于探索钻研的人,而那些高谈义理、侈论心性之家是不足为训的。他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指出发展商业的必要性,对那些驾车驭马、摆舟横渡的官商很是赞赏,认为他们能通有无、调余缺,增殖社会财富。他感到祖国疆土广大、物产丰盈,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对任何事物都有多听多看的必要。他冲破了书斋学者那种“人唯圣贤、物唯经籍”严重脱离实际的陋习,深入下层,虚心向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生产劳动者学习生产技术知识,开阔视野,促使自己向更广泛的知识海洋中探索。

通过书本学习、躬身访察和实际生产劳动,宋应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并以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华完成了图文并茂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全书分18卷,包括作物栽培、养蚕、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酿酒、烧瓷、冶铸、锤煅、舟车制造、烧制石灰、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珠玉采集等,几乎谈到了农业、手工业部门中所有重要的生产技术和过程。宋应星在此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各种工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方法,特别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在农业方面,记有培育优育稻种和杂交蚕蛾的方法;在冶炼方面,有炼铁联合作业,灌钢、炼锌、铸铁、半永久泥型铸釜和石蜡铸造的方法,其中不少工艺至今仍在应用,如有名的王麻子、张小泉刀剪就是使用了传统的“夹钢”、“贴钢”技术;在纺织方面,有用花机织龙袍、织罗的方法;在采矿方面,有排除煤矿瓦斯的方法;等等。以上生产技术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从书中出现的大量统计数字,如单位面积产量、油料作物出油率、秧田的移栽比、各种合金的配合比等来看,说明宋应星比较重视实验数据,所得结论是经过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询访调查的。宋应星还把所搜集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见解,如他根据煤的硬度和挥发成分,提出了一项符合科学原理的煤的分类方法,很有实用价值。对于一些长期流传下来的错误观点,如“珍珠出自蛇腹”,“沙金产自鸭屎”,“磷火即是鬼火”,等等,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天工开物》刊行后,很快传到日本,并在日本翻刻,广为流传;1869年有法文摘译本;后又译成德、日、英多种文字,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它是关于中国古代生产技术,特别是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宝贵文献,被世界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