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勤劳的舜帝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舜(生卒年不详),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也称虞舜,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地,以地取姓氏为姚。据考证,姚姓族人是黄帝、舜帝的后裔。
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帝舜。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中庸》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
有一次,继母叫舜和象去种黄豆,她让舜种阳光不足的北坡,让象种土沃光足的南坡。她还把好豆种给了象,把不好的豆种子给了舜。舜和象各自种下了豆种。
勤劳的舜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整天耕耘在地里。浇水、除草、捉虫,样样精心。早晨还没等太阳升起,舜已出现在田间了;晚上太阳早已落山,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劳动。
象由于母亲的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挑不动水,举不起锄,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间呢?
于是北坡与南坡的豆苗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长势: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叶繁茂,绿茵茵的;象的南坡,野草丛生,几乎看不见豆苗。
一天,帝尧来到这个地方,在山坡前,看见一个青年人,赶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犁地。那人手里并没有拿鞭子,而是拿着一个小簸箕,不时地敲几下。帝尧看着,心里很纳闷,心想这小伙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位白发长者挑柴从对面山上下来,那小伙子看见后,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接过了老人的担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等那老人过来,帝尧拱手道:“老人家,这小伙子是您的儿子吗?”老人说:“不是,他是我们这里的小首领。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尧问:“他是首领还肯替你挑柴吗?”老人说:“他就是这样,见谁有困难,就帮助谁,并且身为首领,从不让别人替他干活。你不见他自己正在犁地吗?”
帝尧走上前去,问了名字后,方知他叫舜。帝尧问他说:“为什么耕地敲簸箕?”他说:“牛虽是牲畜,但为我耕这样的山地,就已经很费劲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实在从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声音吓一吓就行了。如果我要打,这头牛受痛苦就要猛拉,那头牛还按部就班。这样一头猛拉,一头不拉,结果乱了套,少耕地,还累得牛精疲力尽,没有什么好处。”
听到这,帝尧连声称颂:“有道理!既勤劳又爱惜耕牛,是个人才。如果当了国君,应该更会用人。”后来,帝尧真的让位给舜。
由于舜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计民生,防敌御侮,无不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百姓称颂的好首领。
◎故事感悟
虽然有继母的时常虐待,但舜帝却用仁爱之心坦然受之,并且从小就培养了勤劳朴素的品德。在他当了帝王之后,这种品德无疑也会感染给其治下的人民。
◎史海撷英
“国家形成”说
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的发端就是剥削的开始,因而国家的形成或奴隶社会的开始才是进入文明时代的契机。可对于国家出现的时间,学术界有大汶口文化晚期、尧舜时期、夏代、商朝和西周等五种说法。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因为文献记载,《礼记·礼运》中有关于“大同”与“小康”的记录,这是国家出现的标志之一;由于《史记》所记商王朝的世系被殷墟甲骨文所证实,因此有理由认为《史记》所言商朝之前为夏代的观点是可信的。以河南偃师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从地域、时间、文化系统和社会发展的阶段看,应该是夏代文化遗址,这就找到了夏代存在的考古依据。所以说,我国从夏朝起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
◎文苑拾萃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有遗失,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后稷稼穑
◎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中,若贪图安逸,回避艰苦的劳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什么成绩,也就不会有人类世界的今天。——高士其
后稷(生卒年不详),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原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后稷,是上古时代的一位能人。稼穑,是播种和收割庄稼,泛指农业劳动。“后稷稼穑”是说后稷懂得农业,教授老百姓种庄稼的故事。
在神话传说里,后稷是天帝的儿子,父子都是神仙。父亲到人间当了部族首领,后稷也投胎来到人间。
《史记·本纪》记载了这个神话,说周代的先民后稷,名字叫弃,他的母亲叫姜原。
姜原在野外发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很愉快,就去踩了这个脚印,因此而怀孕,过了整一年才生下个男孩。她认为不吉利,就要把孩子抛弃到山林里。赶巧那里人多,不能当众扔孩子,于是她又换了个地方,把孩子扔在河沟的冰面上。可是被空中的鸟儿看见了,立刻飞下来用翅膀垫在孩子身下。姜原感到儿子很神奇,就抱回家把他养大了。因为最初想抛弃,所以给他取名弃儿。
《史记》里还说,后稷自幼就有抱负,游戏的时候也喜欢栽麻种豆,麻和豆子都长得很好。
后稷长大了,更爱好农耕,教百姓干农活。使周代先民脱离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进入了定居耕作的农业时代。后稷懂得土壤的性能和庄稼的习性,百姓都向他学习。部族联盟的首领帝尧听说了,就推举他当掌管农业的负责人。后稷对当时社会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古书《山海经》和《尚书》也记载了这个神话,说后稷从天上拿来百谷的种子播撒人间,结出丰硕的果实,繁荣了农业。
传说后稷死后安葬在山水环绕的地方。那里有三百里良田,五谷丰登。有仙女弹琴,鸾凤歌舞,百兽和睦相处,草木四季常青。
◎故事感悟
后稷和他领导的先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人间乐土,让广大的炎黄子孙掌握了农耕技术,结束了游牧生活。后稷的功绩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史海撷英
后稷《史记·周本纪》
周后稷,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文苑拾萃
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又称为华夏儿女。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人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
冯元淑自甘勤苦
◎若夫农之为务用力,勤趋事速者所得多,不用力不及时者所得少,此亦自然之理。——《朱子大全》
冯元淑(生卒年不详),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武则天晚年至中宗时期,酷吏之党,横噬于朝;虎狼之吏,遍布州县。然而,河北洺州却出了“有政理之声”的三县令。他们是:清漳(今河北广平县东北)令冯元淑、肥乡(今河北肥乡)令韦景骏、临洺(今河北永年)令杨茂谦。韦景骏政绩显著,杨茂谦“以清白闻”,冯元淑更是“政有殊绩”。
冯元淑从兄冯元常“清鉴有理识,甚为高宗之所赏”,武则天时“虽屡有政绩”,却为酷吏周兴所陷,下狱死。冯元淑就是在这样一种家庭背景下出任清漳的。在清漳令任上数年,史书记载仅有10字,“政有殊绩,百姓号为神明”。要获得这样的评价,是十分难得的。按照唐朝的考课之法,各级官吏在本职内各项规定都为“最”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善”。冯元淑正是以其县令职掌和最为“恪勤”、“清慎”等,才获得考核的上上,赢得百姓的称颂的。为此,中宗特颁玺书奖励,并命史官编其事迹。同时,调任浚仪(治在今河南开封)令,任满后升畿辅所辖始平(治在今陕西兴平)令。
冯元淑在赴浚仪、始平二县时,自河北入河南,再进陕西,都是单骑赴职,不曾携带家眷。在任上,因公务所乘马匹,不仅无丝毫装饰,甚至到下午连草料都不加,说是让其“作斋”。他本人及仆役,每天也只一餐而已。俸禄结余,一部分“供公用”,作为县衙经费,一部分“给与贫士”,养鳏寡、恤孤穷。当时,有人讽刺说,他这样做是为了沽名钓誉。冯元淑听了后,很坦然地表示:“此吾本性,不为苦也。”后入朝,卒于祠部郎中任上。
◎故事感悟
史书虽然主要记载冯元淑自甘清苦,但透过清苦可见其“恪勤”。俸禄结余“供公用”,显然是勤政的反映;其“给与贫士”,更是恪勤的内容了。
◎史海撷英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文苑拾萃
旧唐书
唐代(618—907)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卢怀慎清勤忠直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人,自幼清谨。
唐朝有一位宰相“忠清直道,终始不亏”,卒后玄宗亲为其抄写碑文,以示褒奖,他的名字叫卢怀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