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7195900000005

第5章 勤而律己(3)

安徽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发迹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不仅出了个朱洪武,还有一个贤德的马皇娘”的歌谣和民间故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皇帝,在历史的前台演出了一幕幕惊人的话剧,令人难忘。然而在后台,还有一位不应被遗忘的人,她虽属于被封建男士们称为“贱内”的女流之辈,但她和朱元璋同甘共苦,终身相伴,给朱元璋的霸业以很大辅助和影响。她就是埋葬在凤阳明东陵的马皇后。

作为皇后,马氏确实像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封功授爵的典礼上称赞的:“皇后出身布衣,和我同甘共苦,创业天下,她的内助之功极大。”她一心一意关心、辅助丈夫治理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同时又非常勤劳地治理内宫和教育子女。

她每日起早贪黑,亲自带领、督促宫妃妾们治女活,从不懈怠。她常告诫内宫妻妾、王妃公主:“无功受禄,是造物主所憎恶的事。我们这些后妃妻妾,受用着山珍海味,锦绣衣裳,却终日悠闲无所作为,这岂不违背了造物主的意志?因此,我们应该勤劳治女活,报答造物主的恩宠!”

她严格地教育自己生的五个儿子,希望他们将来一个个都成为正直有为的人,经常督促他们学习为人和治国的道理。她常对皇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出身穷苦,能成为万民之主,治理国家,为人民求太平,也是勤学的结果。你们后辈小子,更应当勤奋好学,不要辱没了你们尊贵的出身!”她还教诲他们为人要仁爱忠厚,同情贫苦的人民。她经常把农民种庄稼的辛苦、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告诉皇子们,要他们关心人民疾苦,戒除自己的骄纵。每见织工纺织时的零头、断线,她总是让她们收集起来,织成布匹,制成衣服赐给各王妃、公主,并告诫她们:“生长在富贵中,应当知道农妇种桑养蚕的艰难不易。”

每逢各地有灾荒,马皇后就率领宫人们食蔬,不肯服用带腥美食。朱元璋劝说道,“已发送粮食去救济那里的灾民,皇后不必过于忧心。”平时,马皇后经常问太祖:“百姓们是否安居乐业?”她还说:“皇帝是天下之父,我作为皇后,便是天下之母。赤子们若不能安生,我们做父母的,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呢?”

马皇后平时居家,总穿一身粗布衣服,虽已破旧也舍不得换。每次制作衣服的零布,她都收集起来,做成被褥。她常说:“身处富贵,应为国家爱惜财物。随便丢弃,毁坏东西,是古人深以为戒的!”有人对她说:“皇后,您身为天下至富至贵,又何必舍不得这些小东西呢?”马皇后严肃地说:“我听说古代后妃都是因富而节俭、贵而勤劳才被史籍称誉的。做人最不应该忘记的是勤俭,不应仗恃的是富贵。勤俭之心一动摇,灾难就随之而来了。我每想到这些,就不敢忽视这些生活小节。”宫女们听了,无不叹服;嫔妃们听了,都十分感动,纷纷颂扬马皇后的美德。

◎故事感悟

“一分一毫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马皇后身处富贵依然勤劳节俭,不奢侈浪费,当为天下人的表率。她这种爱民如子、勤劳节俭,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品质值得敬佩!

◎史海撷英

马皇后救宋濂

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制诰宋濂因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党案而获罪,朱元璋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又是太子的师傅,这时他已告老还乡,与胡党毫无牵涉。朱元璋搞胡党扩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马皇后及时出面救援,她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是朱元璋一心惩办胡党,不听马皇后的劝告。一次马皇后陪丈夫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朱元璋问她为什么不吃不饮,她说:听说宋先生获咎,我不近荤酒,为他祈福,希望他免祸。听了这番话,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饭也不吃了,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文苑拾萃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随着历史的发展,凤阳花鼓的鼓、鼓条乃至击鼓方法都在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时根据击鼓用的鼓条特征,将其改称为“双条鼓”。

汤斌勤于职事

◎恭者不悔人,节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年又号潜庵,河南睢阳人。

清朝初年,有一位以勤苦自励,刚正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的人。他就是顺、康两朝的汤斌。

汤斌自幼酷爱读书,并受到其父的严格要求,“遂笃志圣贤之学”。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睢阳也成为战争之地。汤家为避乱,举家南迁。即使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汤斌仍每晚读书至深夜,“虎啸窗外,与书声相闻”,“饮泉水、咽秕糠而已”。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汤斌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并亲眼目睹了广大人民饱经战乱之苦和备受贪官污吏压榨的情景,这些都铸就了他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性格和体恤民情的思想,并为他日后为官时以勤苦自励奠定了重要基础。

顺治九年(1652年),汤斌中进士,授宏文院庶吉士。但他并不汲汲于名利,而是自甘清苦,一心只求尽职尽责。尽管他所住邸舍十分简陋,不避风雨,但他丝毫没有被影响,潜心时政,留心古今治道。他曾上《政贵知变论》一疏,提出“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主张应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度。顺治帝认为他德才兼备,升其为潼关道副使。

潼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官兵抢掠,贪官肆虐,百姓极为困苦。汤斌到任后,首戒僚属,“毋科取民财,毋妄用驿夫”。凡有清兵过境,他皆与主将约法:“部文所需,有不给者,公请劾我。若额外动民一草,我亦当论公。”一年后,百姓安居,流民纷纷返乡者愈千户,社会秩序井然。清廷考察官吏,汤斌以其政绩列关中地区众官之首。考官问他:“得百姓心易,得僚属心难,公兼而有之,何易也?”答曰:“吾于属吏不惟无所取,且力成其善,故或不以为苦耳。”顺治十六年(1659年)升岭北道参政时,他勤于任职,仅三个月内,即理清积案800余件,遂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是年底,因病告假。离任时竟穷得没有路费,只好将上任时自己唯一的一匹马卖掉,勉强回到家乡。

康熙十七年(1678年),汤斌奉旨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他驾牛车入京,所住之舍,绳床破被,进风漏雨。次年应试取中,补翰林院侍讲。后康熙帝称他“操守”甚善,授为江苏巡抚。

汤斌在江苏任期内为政简静,令出必行,执法严厉,命各级官员不得收受贿赠,很快使吏治一新。对百姓,他则多方抚恤,兴办教育;破除迷信陋习,民风为之一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苏大水,难民涌入苏州城内,混乱不堪,适逢康熙帝南巡,总督衙门见苏州城灾民塞户,道路甚隘,便下令拆毀民居以拓展“御道”。汤斌见状力止,称:“圣天子问民疾苦,故有是行也。若之,何使民无宁居乎?”驾至,汤斌启奏,陈明原委,康熙帝甚喜,即批准蠲免灾区税银。百姓因汤斌施政有方、政绩斐然,遂送他一个外号,即“黄连半夏人参汤”。又因他生活朴素,称他为“豆腐汤”。此时,汤斌已是疾病缠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汤斌被任为礼部尚书。江苏民众闻知汤斌将离任赴京,哭泣挽留,未成,遂罢市三日,遮道焚香相送。汤斌带病启程时,他的行装仅有一部《二十一史》,这是他在巡抚任上购买的唯一物品。时值冬季,他夫人的外衣竟有破旧棉絮落在车前,前来送行的官民见此情景,纷纷落泪。

汤斌到京后,又兼任《明史》总裁,后改工部尚书,那段时间,他只租了几间简陋的住房。京师的冬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汤斌为了御寒,总是穿着他那件破旧的老羊皮袄。时间一长,朝廷的卫士们不论识之与否,只要一看到身穿羊皮袄的老者,便不问自知,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汤尚书、汤大人!

“君恩高似天,臣心直知矢”。这是汤斌自题的一副对联,也是他言行的真实写照。是时,朝廷中明珠专权,结党营私,贪赃纳贿。余国柱即其党羽之一,并因其种种劣迹被时人称为“余秦桧”。汤斌任江苏巡抚时,为灾民报蠲江南地区税银得到批准,余国柱趁机勒索,要汤斌私送40万两“酬谢银”给他。属吏深知余国柱之厉害,纷纷奉劝汤斌。汤斌严词拒绝,说道:“民有银宁不完国赋而入私门乎?吾宁旦暮斥,不忍见若等剥民媚权贵也。”此外,汤斌还将亏欠库银、重贿余国柱的前任布政使龚其旋按律严惩,余国柱对之恨之入骨,而明珠也因其重返京师如芒刺在背,蓄意害之。康熙二十五年,时值大旱,康熙帝命诸臣议抗旱之法。汉官董汉臣应诏陈言,暗指权臣当道。明珠授意欲斩之,于是,康熙帝亲审此案,百官无敢言者,汤斌挺身而出,正言厉色,奏曰:“上因旱求言,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反罪言者,如此心何?”并对明珠等人弦外有音地说:“吾辈当自省。”明珠知道汤斌清楚他们的劣迹,遂暗中罗织罪名,制造舆论,必欲除之而后快。一时,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盛传汤斌将受处罚。汤斌闻之,心情坦荡,处变不惊。苏松百姓闻讯,举数百人至京城,将集鼓厅前击鼓讼冤,后闻汤斌无事方散。

这时,汤斌已近六旬,由于长年劳累而体弱多病,康熙帝特派太子问病,命御医诊治,以示关怀之意。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晨,汤斌溘然长逝。汤斌辞世的消息传出,群臣纷纷前往吊唁。他们看到汤斌安卧在板床之上,上穿一件破旧的蓝袄,下穿一条褪了色的布裤。查其遗物,仅有八两俸银。多亏好友资助,才得以成殓,众人感泣而别。

◎故事感悟

汤斌死后虽然没有留下一点财物,但他却把勤苦自励的好作风永远留给了后人。

◎史海撷英

拆毁五通祠

明清之际,江南亦多寺庙,其中散布面最广的就是五通神庙,庙甚小,仅一进,但它多立于乡镇,信徒甚众,四时香火不辍。所谓“五通神”,相传乃是朱元璋打天下时,将跟随他作战牺牲的将士,每五人名讳写在一起,立庙祭祀。民间传说五通神灵验,如不好好供奉,必有灾殃,而江南又以苏州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最为灵验,富家施舍千金,穷苦人家虽倾家荡产而不惜,因劳民伤财,当地人比喻上方山为“肉山”,山下石湖为“酒湖”。更有甚者,恶巫奸僧狼狈为奸,还将少妇少女身体不适,胡说是“五通神将娶为妇”,勒令送进神祠,不作治疗,听其自然。是以每年都有几十人被害死。

此时汤斌正奉调入京出任礼部尚书,他临行前,决定尽毁苏州五通神祠等。于是他亲自赴上方山。当看到山径上下善男信女来往不断,五通祠前人群如潮,勃然大怒说:“从来的鬼神是保佑好人惩办恶棍,如果说来祭祀者都能避免灾恶,不祭祀人人都会遭殃,此与纳贿贪官又如何区别呢!”又骂道,“说是五通神每年都得要娶媳妇,岂不真乃是个淫贼恶鬼嘛!”汤斌当即下令将五通神以及五显神、刘猛将、五方贤圣等木像焚毁,泥偶尽抛进石湖里,拆毁五通神祠,将木材砖瓦扩建学宫,修理城墙。当地民众开始感到惊惧,继而又表示疑惑,最终恍然醒悟。

◎文苑拾萃

汤斌祠

汤斌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城内解放路西段,是睢县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汤斌祠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汤斌为母亲修建的祠堂,由于“文革”期间遭受破坏严重,院内现存六间大殿。坐北朝南,南北长50米,东西宽24米,面积1200平方米。从南到北依次为门楼、二门卷棚、大殿、五门照。门楼一间,正背排山,前额有“奉旨贤良祠”金字匾一面。门前树二旗杆,两旁有吹台,另有皇帝封赐下马碑,二门是三间过道。卷棚三间,四根明柱支撑,瓦盖顶,室内悬挂圣旨和丝布礼品。著名的景观有:门楼、二门、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