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13

第13章 谋而后动(11)

洪武九年(1376)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察期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这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降职。

除政府官员要大抓教育外,朱元璋还要求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颙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难度。朱元璋对吴颙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然而吴颙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在任祭酒不到一年,就因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而被朱元璋罢免了。

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还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任职年限到期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等人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回答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后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

◎文苑拾萃

拂晓行军诗

(明)朱元璋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辰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多谋慎行的王守仁

◎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新唐书·仪卫志》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将领,他领兵打仗都采取“多谋慎行”的战略,因而打了很多胜仗。他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也是最能体现他多谋慎行才能的战役,就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这一年,王守仁被派往福建平定叛乱。在途经丰城时,听说宁王朱宸濠谋反,而朝廷的军队还没有准备好,于是,王守仁决定逆流而上赶到吉安。船夫听说朱宸濠派了1000多人来劫持王守仁,吓得不敢开船,在王守仁的威逼下才开了船。

黄昏时,谨慎的王守仁估计到朱宸濠的追兵快到了,自己不能再乘坐此船前进,就秘密找了一条渔船,换上平民的服装乘渔船走。临走时还留下一个部下,让他换上自己的官服官帽,留在原船上。朱宸濠的军队果然追上了这条船,把那个假王守仁抓了起来,但等到他们摸清了情况后,王守仁早已远走高飞了,朱宸濠只好悻悻地收兵返回。

王守仁走到半路上,担心朱宸濠会很快出兵攻陷城池,于是派出密探,假装接受了朝廷的密旨,传达命令说:两广、湖襄的都御史和南京、北京的兵部,已经各自命令将领们出兵,并伏兵在要害之处,在等待朱宸濠的叛军到来,准备偷袭和消灭他们。

他又叫来几个演戏的优伶,将写有这种命令的文书各自放在他们的夹衣内。派这些优伶出发时,他又抓来宁王府中 伪太师的家属,把他们放在船艉,故意让他们都偷看到了以上这些文书内容。

接着,王守仁又假装发怒,把他们从船上拉到岸上,吓唬说要斩他们,实际上是让他们马上逃回宁王处报告。宁王得信后,抓住这些优伶,从他们的衣服里搜到文书看后,误以为朝廷真的已调动了各地部队,做好了打击他的准备,于是就迟疑不决,不敢马上发兵。

王守仁到了吉安,征调了军队、武器和粮草,大致准备完毕才正式下达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并号召各地发兵声讨。

朱宸濠得知自己上了王守仁的当后,愧恨不已,马上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对将领们说:“在这种紧要关头,我们要慎重。急忙进攻敌人先头部队的方案不好。我们应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要准备坚守吉安,不准备出城的样子。一定要等到敌人出发了,再尾随其后攻打他们。先直捣他们的老巢南昌,他们知道后必定回兵来援救,我们再出兵狙击他们,这才是万全之计。”

朱宸濠果真派人来探听情况,当他探听到王守仁坚守城池,不准备出兵时,就留下一万多人守省城南昌,亲自领兵东去攻打南京。

王守仁听说朱宸濠已出兵,急忙催促各府出兵,限定期限在丰城会合。这时朱宸濠的军队已包围了安庆,大家认为应当马上前去解救安庆之围。王守仁说:“九江、南康都已被敌人占领,我军如果去安庆,敌人必定会回过头来与我们殊死搏斗。而安庆城中我方的军队仅够自守,必定不能出城来与我们一起夹攻敌人,相反,敌人会命令他们在南昌的军队切断我们的粮道。他们同九江、南康的敌军会合起来使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又不能指望各地会派援军来,这样形势就危急了。如果我们的军队突然集中到南昌,先声夺人,南昌城中的敌军必定恐慌不安,我们合力急攻,势必能攻下南昌城,同时也解了安庆之围。这是孙膑为救赵国而急攻魏国的计策。”

在此之前,王守仁已经先派精英去侦察敌情,这时,侦察敌情的人回来报告说:“敌人在南昌城外的新旧厂设有伏兵,以作为牵制我方、支援城内守军之用。”

听到这个情报后,王守仁先派了一小支精英军队从小道偷袭这支伏兵,一举打败了他们,溃逃的士兵进入南昌城内,城中的敌人才知道朝廷派出的军队已经云集城外,都十分惊恐。王守仁的军队一鼓作气,攻下了南昌城。

朱宸濠听说明朝军队攻打到丰城,想回师南昌。他的伪宰相李士实进谏言,认为必须直接前往南京,只要登上帝位,长江以西便会自己降服。朱宸濠不听建议,他将围困安庆的军队转移到阮子江边,打算回去救南昌。

王守仁听说朱宸濠的军队逼近南昌了,马上召集大家商议应对方案。众人说:“应当收兵入城,坚守壁垒,等待我方的援兵。”王守仁说:“不能这样做,敌人听说老巢被攻下,已丧了胆。我们应该先派出精锐部队迎击敌人。目前,敌人长途而来已十分疲劳,被迎面一击,会挫败他们的锐气,这样,敌人将不战自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先声夺人。”

王守仁给武文定等人指点安排对敌作战的计策,让他们先用一支流动部队引诱敌人,再假装战败招敌人前来,等敌人争着前来抢功时,我方早已埋伏下的军队群起而攻之,从四面八方合击敌人。

王守仁又考虑到南昌城里的皇族成员中,也许有人会为朱宸濠做内应,就亲自慰问和劝告他们。他还出告示说:“凡是胁从的,全都不过问;即便有人曾接受过敌人的伪官职,只要能逃回来的,都免予死罪;能杀同党后回来投降的,都给予奖赏。”他还让城内外的居民和为军队做向导的百姓,在四方传布告示的内容。同时,指挥分兵攻打九江、南康的敌人,断绝敌人的外援。

由于王守仁的整个计划周密,安排得当,加之众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作战,谋反的宁王朱宸濠终于被活捉,此次谋反被镇压下去。

◎故事感悟

从一开始的乔装换船,到假传密旨迷惑敌人,再到派密探探军情、派小支部队袭击敌军等等的一系列行动,无不显示出王守仁的见识深远,料事如神。他能不急躁、不慌乱,谨慎地分析敌军的一举一动,然后再制定战术从容应对。这样的将领才是真正的能将,“多谋慎行”,所以水到渠成。

◎史海撷英

王守仁的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人心之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好比种植,心好比树根,学习,就是一种培育,是一种灌溉树根的方法。扶植和培育不过都是为树根做事。他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意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人“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在论述儿童教育方面,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做法,即不能对孩子用鞭子抽打和绳子捆绑这些体罚,这样像对待囚徒的办法。他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就是说,要对孩子们给予鼓励,让他们心里高兴喜欢学习,以此达到孩子自然而然、逐渐地有所长进。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对当世和后世都影响很大。

王守仁广收门徒,弟子遍及全国各地。他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王守仁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如后来的大家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而且名扬海外。

◎文苑拾萃

书草萍驿二首

(明)王守仁

一战功成未足奇,亲征消息尚堪危。

边烽西北方传警,民力东南已尽疲。

万里秋风嘶甲马,千山斜日度旌旗。

小臣何尔驱驰急?欲请回銮罢六师。

千里风尘一剑当,万山秋色送归航。

堂垂双白虚频疏,门已三过有底忙。

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

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

剿贼名将沈希仪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白居易

沈希仪(1491—1554),明代将领。字唐佐,号紫江。贵县(今贵港)人。正德三年(1508)袭父职为奉议卫(治今贵港)指挥使,正德十二年升任广西都指挥佥事。三年后因镇压荔浦、临桂、灌阳、古田等地农民起义,升任都指挥同知。嘉靖五年(1526),设计平定田州府(今田阳)土官岑猛之乱。嘉靖六年任思恩参将。后调任柳庆参将,驻守柳州。嘉靖十六年随总督张经攻破大藤峡、弩滩起义军营地。后历任四川左参将、都督佥事、都督同知等职,先后镇守贵州、两广、江淮等地。嘉靖三十二年率兵抗倭,以无功被劾,罢归。次年病逝。

明朝名将沈希仪,开始为官时任官右江参将。那时,在右江城外五里的地方就是贼巢,盗贼的密探把官府的一举一动全探听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官员家中的琐碎小事,住在数百里外山洞里的盗匪也一清二楚。

沈希仪到任后,首先准许“熟瑶”(已经汉化的瑶族人)自由出入城内,接着,招抚数十名经常往来路上的商人,给他们优厚的报偿,让他们充当间谍随时刺探盗贼的情况来汇报。从此,盗贼的一举一动,官府也都能了如指掌。

沈希仪每次出兵剿匪贼,事先,连亲信的下属也不知道,总是突然发兵,临时鸣号通知全军将士集合听令,下令:“由某个城门出城。”

虽然,队伍由“掌旗官”带领行进,但“掌旗官”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到了某地,沈希仪命令扎营,快速部署,完成埋伏,等待大批盗匪的到来。届时,沈希仪会突然从左右发兵,打盗匪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经常是当贼兵袭击某个村落时,却发觉官军早已先一步在村落守候了。即便是偏远的村落,贼兵也往往会陷入官军的陷阱,使得贼兵不由惊呼官军为神军。甚至官军自己也不明白,沈希仪为什么料事如神。

沈希仪在每次围剿贼巢之前,都先打探清楚贼巢所在位置,并用绳子作记号,以避免杀错;掳获的妇女和牲畜,如果查明的确是邻村的,立即予以遣还;而对暗中勾结、协助贼人的百姓,就立刻剿灭;对那些藏在门后,拿着刀剑、弓箭窥伺、想伺机偷袭官军的通敌者,立刻逮捕,并责问和告诫他们:“你为什么要拿着武器窥伺我们呢?罚你出五头牛犒军。”于是,逐渐再也没人敢私下通敌和窥伺的了。

一旦做好了歼灭贼巢的计划,沈希仪就会装病躺在床上休息。部下前来探视,他都推辞不见。第二天,又有部属前来探病,他才起身说:“我生病了,胃口不好,想吃点野味开胃,你们愿不愿意跟我出去打猎?”于是率领部下出猎,当晚就在距贼巢一二里处扎营,这时将士才明白,沈希仪不是真的要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