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生于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子思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宗圣”。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子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当时,齐国想聘请他在朝廷为官,但是,他为了在家孝敬父母而谢绝了。曾子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意思是说,人应该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要虔诚地追念祖先,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他提倡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的修养方法,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有一次,曾子生病,他的儿子们都很孝顺,听说父亲生病,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回家看望他。回到家中,看到躺在床上形容枯槁的曾子,两个儿子都十分难过。大儿子曾元抱着他的头,三儿子曾华抱住他的脚,失声痛哭。
曾子看着儿子们,艰难地开口说:“我没有颜渊那样的才华,没有什么遗言告诫你们。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仍要对你们说几句话。君子要务于实际。花儿多,果实少,天意如此;说得多,做得少,是一般人的常规。飞鸟认为山是最低的,所以把它的窝做到山顶上;鱼鳖认为渊是最浅的,因此在泥里穿洞。但它们还是会被人抓到,靠的是诱饵。君子假如能够不因利益损害自己,那么羞辱从哪里来呢?”
曾子缓了口气,继续说道:“做官的人,官位一到手就懈怠下来了;生病的人病稍好了,就不注意,结果在快好的时候病又来了。你们要知道,祸产生于懈怠;有了妻子,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差了。能明白这四点,就要慎始慎终!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啊!”
儿子们听了这番话后,都含泪点头,表示一定遵从父亲的遗言行事,做一个慎始慎终的人。
◎故事感悟
曾子,一代儒学大家,同时也是对儒家道德身体力行的典范。他用毕生精力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临去世之前,他把自己悟到的道理告诉儿子,那就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教育儿子要慎始慎终。的确,有时候开始做得很好,但如果不保持下去,结果肯定会很糟。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慎始慎终,这样才不会有败绩。
◎史海撷英
曾子不受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来找他,封赠给他一座城镇作为“采邑”(赏地)。来人说:“请用这座赏地的收入,把你的破旧衣服换下来。”
但是,曾子没有接受。
这样几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来人问:“不是先生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愿意封赠给你的,你为什么不肯接受呢?”
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流露出一些高傲。即使鲁君赠送我赏地,并没有对我表现出傲慢,但是,我还得处处小心,就怕得罪他呢!”
最后,曾子还是没有接受鲁国君王的封赏。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慎始终得善终的陆贾
◎慎终如始,则善矣。——司马光
陆贾(约前240—前170),楚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高祖死后﹐吕后擅权。陆贾参与诛灭诸吕﹑迎立文帝刘恒﹐出力颇多。文帝即位后﹐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劝说自称南越武帝的赵佗废去帝号,重新恢复与中原的臣属关系。在哲学上,他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其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书。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陆贾,楚国人,早年曾随刘邦平定天下。他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国。陆贾一生的功业,都表现在他的辩才方面,他的身份大致相当于战国时期的策士。
早在战国时期,有学问的贫寒读书人几乎都是靠自己的一张嘴去游说诸侯,献计献策,从而换取自身的生存乃至荣华富贵,苏秦、张仪是其中的佼佼者。
陆贾生活的年代,与战国纷争时期的局面已大不相同。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游说一家不行还可能找到第二个买家,即使得罪了某个诸侯也没关系,只要逃到其他的国家,对方就拿你没办法。
秦末汉初,虽然政治斗争依旧,但天下之争却已然换成了楚、汉两个最大势力者之间的角逐。正所谓“成王败寇”,那时,一旦站错队伍,其下场之惨不难想象。
陆贾对此十分清楚,因而对于追随哪个君主的选择,他一直很小心。而且,在选择后的初期他也非常低调。虽然,他在楚汉相争时期就已经选定了跟随刘邦,但他的才能锋芒在刘邦得天下之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
史书里提及他的能力表现只有两次,一是刘邦入咸阳之前的峣关之战前,他曾和郦食其一起,成功说服了秦朝守将与刘邦联合;二是刘邦曾派他游说项羽归还自己的父亲,但项羽没有答应。所以,从西汉建国以后陆贾才能的展现,可以推测出,陆贾在当时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高祖十一年(前196),陆贾奉命出使南越(今两广一带)。当时,南海尉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时割据了南海、桂林、象郡(秦朝地方行政设置),占据了东南半壁河山,并且自立为南越武王。陆贾去后,运用雄辩之才,成功地说服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这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陆贾出使归来,被晋升为太中大夫。
汉高祖刘邦向来对文人不尊重,“竖儒”就是他对读书人的创造性称谓。面对这样一个皇帝,陆贾却在他面前经常提起《诗》、《书》之类的话,作为一个长居在刘邦身边的人来说,他的确有点不太识相。于是,时常换来皇帝的斥责:“我的一切都是从马背上获得的,关《诗》、《书》什么事!”
然而,陆贾却自有他的道理。他旁征博引,指出天下虽然能在马背上打下来,但是治天下必须在马背下,成功地说服了刘邦,最终使刘邦面有愧色地向他请教国家的长治久安之策。
据记载,陆贾曾写了12篇政治论文,每次在宫廷中读一篇,高祖皇帝都会高声喝彩,连太史公司马迁都十分佩服。陆贾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充分把握言论的时机,天下未定之前这些话他坚决不说,他的谨慎可见一斑。“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这个提法,从此成为后世君王推崇的金科玉律。
刘邦死后,惠帝懦弱,政权实际上掌握在吕后手中。吕后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受了不少委屈,她执政以后,开始有意培植娘家势力,企图取代刘氏天下。但她还是担心天下人的指责,因此对有辩才的大臣加意提防。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谨慎小心的陆贾知道一些事不可为,他既没效愚忠而拼死进谏,也不贪恋高位,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称病辞官。这种知其不可则不为,拿得起放得下的姿态,确实无愧智者的本色。
然而,他人虽退出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却依然密切关注着时局动态,等他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又再度出山。
这次复出,他直接找到当时的朝臣领袖右丞相陈平,一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的言辞下来,素以奇计闻名的陈平也为之叹服。
在陆贾的谋策下,右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联手,最终粉碎了拥吕团伙的阴谋,拥立了后来的汉文帝,陆贾又一次站在了胜利的一方。
这场胜利看似容易,其实体现了陆贾超群谨慎的政治智慧和精准的审时度势能力。当吕太后身体尚好时(惠帝执政和吕后专权时期),陆贾感觉到时机不够成熟,不能与之力争,便果断地选择急流勇退,成功地保全了自身。等到吕后年迈,陆贾看准诸吕才能有限,而且当时天下人心所向刘氏,因此他及时出击,在拥立刘氏后代的政治斗争中立下了大功。
儒家素有修、齐、治、平之道,陆贾以他的才华,不仅可以做到一言折服诸侯,一言安定社稷,一言确立治国方针,而且在处理家务事方面也颇有远见。在他称病辞官以后,他选择了田地肥沃的好畤地区安家。
对待五个儿子,陆贾也十分慎重。他不偏不倚,分别给予均等的财产让他们成家立业,有效避免了厚此薄彼可能造成的儿孙不孝。而且,他深知久住令人嫌的道理,而是在五个儿子家里轮流居住,一个儿子家里最多住10天,一年也最多在一家中住两次。
同时,他还给自己留下了后路,随身携带的宝剑、车骑、侍从,均价值不菲。陆贾声称,如果自己将来死在哪个儿子的家里,那个儿子不必为举办丧事发愁,只要好好料理了后事,那么这些昂贵的随身之物就作为补偿。这些做法极好地保全了儿子们的“孝道”,也可以避免自己老来遭到“刁难”的不快。
太史公读了陆贾的《新语》,承认他是“固当世之辩士”;班固把陆贾与郦食其、刘敬、叔孙通、朱建等人相比较之后,发出了“身名俱荣,其最优乎”的感慨。
《汉书》中,写到陆贾的最后一句是“陆生竟以寿终”。一个“竟”字,带有明显出乎意料的味道,因为那个时代,从事高官而能安养晚年的人实在不多。一个“竟”字可看作是对陆贾慎始慎终的行事,最终得以善终的一生的写照。
◎故事感悟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能人智士倒在变幻莫测的政治角斗场上。尤其是汉初,“狡兔死,走狗烹”,一大批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名将纷纷身首异处。然而,陆贾竟然得以寿终,这不能不说是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够慎始慎终的结果。即使是离开官场,他仍然能够谨慎行事,想法持家,最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陆贾的精明真是非同一般啊!
◎史海撷英
陆贾与《过秦论》
一般认为,汉以后,总结了秦亡的原因并有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期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一个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
陆贾在所著的《新语》12篇中,多次谈到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
这类言辞在《新语》中很多。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并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内容。
汉得到天下之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却率先看到了隐藏在歌舞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沉浸在胜利之中沾沾自喜的刘邦进言。
陆贾的劝谏,对于维护两汉400年的基业起了很大的作用。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汉一代的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当权者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的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后来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文苑拾萃
送裴二十端公使岭南
(唐)刘长卿
苍梧万里路,空见白云来。
远国知何在,怜君去未回。
桂林无叶落,梅岭自花开。
陆贾千年后,谁看朝汉台。
善始善终的赵彦深
◎慎者,畏其身入于非道,以守死持之而不为祸福利害所乱。——王夫之:《俟解》
赵彦深(507—576),原名隐,字彦深,因避神武帝六世祖讳,以字行。北齐时人。原是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来搬家到平原(今山东平原),所以又称为平原人。历仕魏、齐二朝,在齐历仕数帝,参与机近,累官至拜司空、司徒。封爵安乐公,进封宜阳王。他的一生以谨慎著称。
赵彦深是南阳宛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对母亲十分孝顺。10岁时,随人去探望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古代人看眼睛就能知道一个人,这个孩子将来前程一定远大。”
赵彦深天性聪明敏捷,善于书写和计算,安闲乐道,不乱交朋友,向来为人们所叹服。每天拂晓时,他就起来打扫门外,不让别人看见,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成人之后进入官府,刚开始,赵彦深只是尚书令司马子如家一个地位低微的宾客,帮司马子如干些书写之事。神武帝高欢在晋阳时,寻找担当“二史”之职的人,司马子如推举了赵彦深。赵彦深被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门掌管国家机密大事。当时,许多文章词句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人们称他聪明伶俐。高欢经常对司徒孙腾说:“赵彦深小心恭敬、谨慎,万古之人很难和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