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边的草原
7197400000005

第5章 天边的草原(4)

一家又一家牧民开始拆掉蒙古包回老营,夏季游牧接近了尾声。斯琴巴特尔和巴图他们也决定回家。这天一早,大家开始拆卸蒙古包,工作顺序是,先把所有的家具什物(包括火炉)搬出来,然后去掉蒙古包毛毡和帆布做成的外衣,此时它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蒙古包的木架结构很简单,分为四个部分:套脑(这是最顶端的构件,连着天窗)、乌尼(相当于房屋的椽子)、哈纳(相当于蒙古包的墙,哈纳的数量决定蒙古包内面积的大小)和木门。这些构件依次拆解后,只剩下圆形的地板(大小等于蒙古包面积)。最大的物件是连着乌尼棍的套脑,需要先把它装在四轮拖拉机的拖车上,其余物品随其大小见缝插针地装载于拖拉机、汽车或其他任何交通工具上都无所谓。

我看着这辆满载的拖拉机,正琢磨到底是由谁来驾驶它,就看到娜荷芽戴着一副白手套坐到了驾驶座上。我以为这个姑娘是为了好奇或好玩坐在这儿摆个姿势,没想到她却打着了火,发动机突突了几声,车就开始挪动。

“娜荷芽,是你开车吗?”我问。

“是啊,来的时候就是我开的。”娜荷芽刹住车跟我说。

“到老营有多远的路?”

“四十几公里吧。”

“是公路吗?”

“没有公路,就是走草地。”

“那你千万注意安全,慢慢地开啊!”

“没事的,叔叔。你放心吧!”

拖拉机开动了,娜荷芽向我挥了挥手。刚转上一个缓坡,拖车就剧烈晃动起来,我的心也跟着起伏、揪紧。娜荷芽还只是个16岁的女孩,开这个大家伙可绝对是个力气活。

斯琴巴特尔的小吉普也发动了,他旁边坐着托娅,后座堆满了杂物。朝格础开着一辆两轮摩托,后面载着小妹赛娜,突突地在我面前驶过,笑着向我招手。巴图催我上了他的途胜吉普,不一会这车就跑到了车队的最前面。

草地上并没有什么路,只是沿着以前留下的车辙,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颠簸前行。我不时回头去看娜荷芽的拖拉机,一直为她揪着心。

一个多小时后,所有的车都回到了老营——萨茹拉图布嘎查(行政村)。斯琴巴特尔家至今没有盖房子,大家要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把蒙古包重新组装起来,这大约需要一两个小时。

大人们都忙着的时候,只有孩子们最开心。13岁的赛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远没有两个姐姐那样辛劳,她这里走走,那家串串,蹦蹦跳跳地快乐无比。我问赛娜,去呼和浩特上学的东西是否准备好了?她一脸茫然,说不知道,看来她是万事不操心的。我把来时的旅行箱腾出一个给她装东西,她才跑去问妈妈,不一会她拿来一堆东西,很快装满了一只箱子。其实托娅早就把赛娜要带的东西收拾在一起,只是她不知道罢了。

我正在巴图家的客厅里写旅途日记,赛娜和她的表妹(那是一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兴冲冲跑进来了,她们把一捧紫红色的野果放在我面前,说是在那边山坡上采来的,可好吃了。她说的蒙古语名字我没有听懂,但我确实见到过这种野果。三十多年前,我在黑龙江插队,树林间、山坡上都有这种野果,当地人叫它“嘟丝”,成熟时紫红色,像一串串挂着白霜的小葡萄,味道酸酸的,有些甜。

我领着两个小姑娘来到旷野上,一轮硕大的红日正在西沉。她们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唱着跳着,满天的晚霞给她们披上了玫瑰般的色彩。太阳终于坠到地平线下面,隐去了它最后的光芒;晚霞也渐渐褪去,天空变成一片深沉的乌蓝色。在草原苍茫的暮色中,两个穿蒙古袍的女孩成了一幅活动的剪影。

草原上的查干萨日

蒙古族把正月叫“白月”(蒙语:查干萨日),“白月节”其实就是蒙古人对春节的叫法。这两年,每逢过“白月节”,三姐妹都要传给我一些照片,我们一起分享草原上“查干萨日”的欢乐。

蒙古人管正月叫做“白月”,大概与蒙古民族崇尚白色(查干)有关。蒙古族认为白色主吉,含有高尚、圣洁、祥瑞的意义,所以称新年的第一个月为白月。与内地一样,“查干萨日”也是蒙古族(包括蒙古国)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蒙古族的白月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小年”(正月初七),其间节庆活动有祭灶、祭火神、拜年“踩福路”、祭北斗七星等。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奶奶”

和汉族一样,腊月二十三那天蒙古族也要祭灶,这是白月节活动的序幕。不同的是,汉族的灶神是男性——灶王爷,而蒙古族祭祀的却是灶王奶奶。白天,家家户户先要把蒙古包打扫得干干净净,地上铺上白毡,全家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蒙古袍。晚上星星出来的时候祭灶仪式就开始了,在火撑子的四个角上要点上四盏酥油灯,女主人把火撑子里早已放好的干柴点燃,之后她开始念诵赞词,内容是祈求灶王奶奶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福寿安康。念完赞词女主人用勺子舀起酥油,一勺一勺浇在火上,火撑中的薪柴立刻爆燃起来,火苗从蒙古包上面的天窗窜出老高。火光映着酥油灯,蒙古包里一片通明,在男主人的带领下,大家一起高喊“呼瑞!呼瑞!”(称颂吉祥的赞语)然后全家人回到桌旁,才开始吃“灶饭”,共享灶王奶奶的口福。

灶王奶奶腊月二十三上天,到除夕才回来。俗话说灶王爷(灶王奶奶)是一家之主,在她离开的这七八天里,人间无人主事,成为“无主的七天”。旧时衙门里从这天开始放官假,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回家过年,甚至找不到办理公事的人。如果有谁回不了家,那份灶王奶奶的“口福”会给他一直留着,直到大年三十,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饭,而是含有接续这个家族香火的意义。

除夕祭火、堆雪敖包

蒙古人崇拜火,到了除夕,祭火神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当子夜新旧交替的时分,全家人都换上新衣服,走到外面在院子里点燃起一堆旺火,人们把饼子、奶食、黄油、白酒和柏树枝等投入火中,顿时烟气升腾,香气氤氲上达天庭,这叫做烟祭。大人孩子还放起爆竹,每人都要给自己放一个炮,以祈求来年好运;有趣的是,也要给家里的公羊、公牛、儿马都放一个炮,祈愿它们来年多多繁育仔畜。

新年万象更新,一切要从头开始,家里的火种也要“辞旧迎新”。烟祭结束后,要把旺火上的火炭挖出一些带回来,点燃火撑上的新柴,火撑上的旧火则要挖出去倒掉。蒙古包内外各有一人,包里的人先问:“新火莅临了吗?”门外的就答:“莅临了,旧火启程了吗?”里面的又说:“启程了,现在举新火吧!”于是新火点燃。此时要请家中的长辈在上位就座,孩子们一一叩头献哈达,长辈也摸着孩子们的头,一一为他们祝福。

除夕晚上,巴尔虎蒙古人还要在自家西南方向,找一个较高的地方堆起一座洁白的“雪敖包”,拜天祭神就在雪敖包上进行。回家时还要带上三团净雪,放在蒙古包的门头上,据说是除夕晚上佛祖要到人间“视察”,一晚上就要绕瞻部洲三圈(按佛教说法,世界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其中南瞻部洲是我们人类居住的世界),佛祖的马跑得口渴难耐,要吃这三团雪止渴。幸而巴尔虎草原上每年白月节期间都白雪皑皑,到处雪深盈尺,为上面的种种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许多地方的牧民还会给牲畜过白月节。除夕这天把羊圈牛圈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家里所有的牲畜都赶回来,给它们吃饱喝好,喂精饲料,有的地方还会给牲畜举行一定的仪式,用吉祥的言词祈愿五畜繁衍。

初一拜年“踩福路”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人们讲究在这一天出门,叫做“踩福路”。拜年“踩福路”的人都争相比谁去得早,往往天不亮就出发了。所以尽管除夕睡得晚,人们初一还是要早早起床。初一清晨,在通往各个嘎查、浩特的道路上,马蹄得得、歌声悠扬,身穿盛装骑着马“踩福路”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草原一景。

客人到家,主人端出装满各种吃食的盘子招待,但盘子有“吃盘”和“看盘”之分,“吃盘”中的食物可以随意享用,“看盘”则不能触动。主人又上来敬酒,一次三杯,至少三次——新年酒三杯、进门酒三杯、新火酒三杯(白月里旧火远走,新火来临)。还有其他不少敬酒的名堂,如果你酒量不济,别的可以推辞掉,但这九杯是一定要喝的。

白月节期间还有许多习俗,大都与趋吉避凶有关。比如要大搞卫生,家里家外要打扫干净,连水井、羊圈都不能留一点污垢;不能生气吵架,不能打骂孩子,不能喝得大醉,不能让客人空手出门,照看好家里的狗,不能让它无端吠叫,等等。

“小年”祭北斗七星

正月初七,许多地方的牧民都要祭北斗七星。祭祀七星在年俗活动中规模较小,时间上又是节庆将尽,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年”。这与汉族的“小年”在时间上如此不同,真可谓十里不同俗。

北斗七星的方位在正北方,在夜空中十分明显,因为能够指引方向,游牧的蒙古人对其很有感情,称之为“七位老汉”。蒙古传说,这“七位老汉”各怀绝技,身手不凡:一个力大无比,能把山当毽子踢;一个健步如飞,能追赶黄羊;一个能偷拔喜鹊翎毛而不被察觉;一个能听见人、神、鬼三界的动静;一位能吞火;一位能吞海;最后一位是个天使。七位朋友去参加可汗的那达慕,把山当毽子踢的人拿了摔跤冠军,追赶黄羊的人拿了赛马冠军。可汗心里不高兴,和他的心腹秘密商议想把他们毒死。结果被那位耳听三界的人识破了机关;让拔喜鹊翎的人把毒酒换了位置,反而毒死了可汗的七个心腹。可汗退出大帐欲纵火把他们烧死,结果却被那个能吞火的人把火吞没了;可汗又带着精兵强将欲捉拿他们,被那个能吞海的人一口水淹死了。他们七个人便乘着彩虹飞上了天,化作北斗七星。

正月初七祭七星,要在地上按北斗七星的形状垒起七个沙堆,放供桌一张,焚香叩拜。祭祀时还要放一通鞭炮、吹一阵螺号,相邻的几家鞭炮声、螺号声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男人们围着沙堆念诵赞词,小孩子们不会念也跟着喊“呼瑞,呼瑞!”。

如果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是“查干萨日”的序幕、除夕祭火是高潮,那么初七祭七星就是尾声了。初七一过,查干萨日的节庆活动也就结束,人们又开始新一年忙忙碌碌的生活。

娜荷芽她们把2013年查干萨日的照片发到了网上,我又把它们贴到了自己的博客里。从照片上看,一家人都穿着崭新的蒙古袍,喜气洋洋的。尤其让人高兴的是,陶力哥哥添了个小女儿,三姐妹当姑姑了。这个才几个月大的婴儿长得十分可爱,粉嫩的小脸,大大的眼睛,不管谁抱着都笑。网友们看了留言道:草原上的查干萨日好祥和,好温馨,真想也抱抱那个可爱的小宝宝!

五彩呼伦贝尔

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世代居住着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以及巴尔虎和布里亚特两个古老的蒙古部落。2006年,由这五个民族和部落的37名孩子组成的“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成立了。这些来自草原和森林的孩子个个能歌善舞,他们用稚嫩的童声传承着草原民族多姿多彩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为“草原小天使”。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从草原走向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三十余场,并受邀赴香港和台湾进行演出交流活动。“五彩”在各地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观众中有中央领导和驻华使节,有各界名流也有普通市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四五岁幼童,无不为他们天籁般的童声所倾倒和折服。

五彩呼伦贝尔并不是一支专业合唱团,是什么力量让他们的歌声如此打动人心,在国内舞台刮起一阵“五彩旋风”呢?让我们听一听文化名人是怎样评论五彩呼伦贝尔的。

歌声犹如天籁,全场为之屏息。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房间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在共鸣。这种首尾相接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顷刻间稚嫩的不再稚嫩,苍老的也不再苍老。余秋雨(著名文化学者)评巴特尔·道尔吉

娜日格乐今年9岁,在舞台上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尽显皇廷公主般的高贵和娴雅,让我们这些历经世事的人们都非常吃惊。她的风度与她的经历基本没有关系,那么,她的风度就只能来自于她的经历之前,或经历之外。(这就是说,她的风度来自前世,来自神的赐予吧——笔者注)余秋雨评娜日格勒

合唱团的这些孩子们的音乐素质都非常好,他们没有经过什么训练,无伴奏合唱多个声部的音就唱得那么准,真是难得。要知道,一些外国很好的儿童合唱团才能有这样准确的音准,而我们国内的儿童合唱团很少有能达到这种音准水平的。刘诗昆(著名钢琴家)

你们是不是天才?如果你们不是天才,那世界上就没有天才了!德德玛(著名歌唱家)在2008年央视春晚彩排时,有感于五彩孩子们的歌舞技艺如是说。

还是台湾诗人席慕容点评得最为精彩,她说:

这些歌声从孩子们的心灵发出,稚嫩的歌喉在诉说着生命。在夸张、浮躁、过于喧哗的当今舞台上,这是一份久违了的天然。

哦,久违了的天然。是的,人们受够了流行歌曲的矫情和虚伪,受够了重金属音乐刺耳的喧嚣;一曲民谣,会让我们觉得清新,一支小调,使我们感受到真情,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音乐。

世界原本不缺少好的音乐,是我们自己搭建起偏见的藩篱,才使我们远离了它们。

说到底,五彩呼伦贝尔是一群普通的孩子,他们并不比我们的孩子更有才华,只是在那个远离都市的地方,保存了更多的淳朴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