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必备兵学谋略与运筹技巧
7222100000011

第11章 《六韬》“五材”、“十过”谋略与运筹技巧(1)

《六韬》融会诸子百家,集先秦兵学之大成,对战争、战争指导、军队建设有全面的论述。它提出君道、爱民、尚贤、文伐等主张,尤其是“五材”、“十过”作为选将的标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选拔人才有指导意义。

《六韬》:

“五材”“十过”谋略与运筹技巧

释典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旧题周吕望作,《隋书·经籍志》中注为:“周文王师姜望撰”,经历代争论和出土文献证明,《六韬》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战国时人托姜望名撰成,但并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

姜望,又称吕望、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是西周杰出的军事思想家,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和齐国政权的创建者。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赏识。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文王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终于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文王死后,他辅佐武王,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国数百年的大国地位。

《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六部分,采用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军事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西汉以后《六韬》开始广泛流传,深受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重视。唐朝以后,兵家都喜欢学习《六韬》,常引用其中的观点,宋朝时被编入《武经七书》,位居《武经七书》之首,为武学必读之书。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古代兵家学习、研究和不断引用的军事经典。《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六韬》的将论中提出以“五材”、“十过”作为衡量将帅素质的标准;通过幕府建制来汇聚各类人才,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在实践中提出选拔将领的具体可行的措施;提醒君主在任命将帅时要授予全权。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君道、爱民、尚贤、文伐等。作战方法主要涉及把握战机、利用特殊地形、车战、骑战和步战等方式的指挥原则和运用。具体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文韬》包括“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12篇,主要论述治国用人的政治方略,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它指出,战争本乎道义,要想夺取战争的胜利,取得天下的统治权,就必须运用“文韬”,即通过政治收揽天下人心。收揽人心的关键在于爱民,在于按为君之道施政行事,处理好君臣关系,推行相应的内外政策和发展经济。

《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5篇,主要讨论军事战略,主张在使用武力、进行战争的同时,还要采取“修德”、“安民”等政治手段争取民心,瓦解敌人,加速其崩溃的进程,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战争的胜利,实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战略目标。

《龙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厉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徵”、“农器”等13篇,主要论述将帅和军队的指挥等问题。

《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12篇,论述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及突围、渡河、对阵、迂回、伏击、反伏击、攻城、反火攻等各种形式的作战形式和战术问题。

《豹韬》包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等8篇,分别论述在特殊地形下的作战方法和作战原则。

《犬韬》包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10篇,主要论述从实战需要出发,挑选各种技能的士卒,开展不同的军事训练。

《六韬》无论从著述结构看,还是从思想内容看,都有独到的成就。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序》中评价说:“规模阔大,本末兼该”。清代汪绂评论说:“今观其书,则兵家四种莫备于此。若《五音》、《兵征》二章,即阴阳家也;《虎韬》、《豹韬》、《车战》、《骑战》诸篇,即形势家也;《文》、《武》、《龙韬》,多权谋也;《虎韬》武卫、扶胥等,即技巧也。”在先秦兵书中,《六韬》的军事知识最丰富和系统,是先秦兵学集大成的著作。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相比,《六韬》内容更丰富、更详细,堪称中国古代的兵学大全。

《六韬》以兵学为基础,吸收儒、道、法家思想,具有鲜明的兼容性。如在政治理论上,它提倡“爱民之道”,提倡君主的修养应注重“仁”、“德”、“义”、“道”,主张以教化治国,反对与民争利、以暴政害民,这些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在军事哲学上,它以“道”为本原,认为“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强调“无为”、“不争”,这些与道家思想相联系。在军事制度上,它主张“以法度禁邪伪”,重视赏罚的作用,这些是对法家思想的因袭。

《六韬》中“五材”、“十过”谋略

《六韬》作为一部兵书,其中很多思想值得现代企业管理借鉴吸收。最突出的是其中对于将帅的选拔与任用,著名的“五材”、“十过”理论对于管理者挑选人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的策略在中国军事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企业如何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十分有益。

《六韬》重视将帅的作用。“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意思是,将帅是军队的核心,军队可以与他一起治,一起乱。能够得到优秀将帅的,军队强大,国家昌盛;得不到优秀将帅的,军队战斗力薄弱,国家也将灭亡。

因此,一定要精选将帅,于是《六韬》中提出“五材”、“十过”的标准。“五材”是指将帅的优良品质,包括勇、智、仁、信、忠五方面。“十过”是指将帅的10种缺陷。《龙韬·论将》中说:“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作为一名优秀的将帅,必须智勇兼备,同时也要仁慈、守信、忠诚,而不可有“十过”中的缺陷。

《六韬》中的“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谋略将各类人才汇聚在一起,每个人以自己的特长占据不同的位置。在《龙韬·王翼》中有这样的说法:“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才担任不同的职责,有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鼓旗、股肱、通材、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等,涵盖所有军事问题。

原典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专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六韬·文韬·六守》

[译文]文王问:“六守是指什么?”姜太公回答说:“第一是仁,第二是义,第三是忠,第四是信,第五是勇,第六是谋。这就是六守。”文王又问:“那么怎样才能选择这六类人才呢?”太公回答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能否不骄傲;赋予他重任,看他是否能够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他去处理问题,看他是否能不欺诈隐瞒;让他临危授命,看他能否从容镇定;使他处理突发事变,看他是否能应付自如。富裕而不逾越礼法,是仁爱的人;尊贵而不骄傲,是正义的人;能坚定不移地去完成重大任务,是忠实的人;处理问题能不隐瞒欺骗,是诚心的人;能临危不惧,是勇敢的人;对突发事变应付自如,是有智谋的人。”

原典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六韬·龙韬·论将》

[译文]所谓五材,是指勇敢、智谋、仁爱、诚信、忠诚。大臣勇敢则敌人不敢侵犯,有智谋则国家不会混乱,仁爱则能关怀人民,诚信就不会蒙上欺下,忠诚就不会对国君有二心。

原典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