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7317300000019

第19章 标题与版式(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报纸版面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在报摊买报时,视线在报纸上停留的时间往往只有几秒钟,因此,标题被称作“一瞥的艺术”。“版面风格是报纸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版面编排的实践中积淀、凝聚而成的版面特色,是报纸个性化和成熟的标志。”

第一节标题独具特色

《环球时报》历来重视标题制作,为的就是让读者在一瞥间激发阅读兴趣并下决心购买报纸。标题,尤其是头版头条的标题必须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正因为如此,《环球时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系列精心制作、个性鲜明的标题。

一、标题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环球时报》的标题具体实在地揭示了新闻内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报道立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众生百态。

(一)通俗易懂,贴近读者

《环球时报》所报道的国际新闻事件都发生在异国他乡,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天然存在着地域和心理上的距离,更何况这些事件往往有着宗教、文化、历史、种族等等方面的复杂背景,读者很容易因陌生难懂而失去关注的热情。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读者是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种选择性定律是说,读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这就要求记者不是简单地报道新闻就大功告成,而是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写新闻,注重传播效果。而标题作为新闻的向导,要让读者在一瞥之间选择阅读,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是很重要的因素。可以看些例子:

哈马斯强硬要权力以色列一点不帮忙(引题)

巴勒斯坦总理干不下去了(主题)

(2005-10-7第3版)

普京承诺提高国民福利布什肯定海外民主进程(引题)

各国首脑新年贺词讲了啥(主题)

(2006-1-2第4版)

英美学者抛奇谈怪论妄称中国是危机根源(引题)

华尔街危机赖不上中国(主题)

(2008-10-16第1版)

以上几则标题内容涉及复杂的国际事务、外交关系,标题没有严肃的“官话”,而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交代和评价了新闻事件,便于读者认识事件的本质。“一点不帮忙”、“干不下去了”、“讲了啥”、“赖不上”,似乎是百姓的街头巷语,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消除了人们对国际报道的距离感。这类口语化、生活化的标题在《环球时报》上比比皆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态度鲜明,褒贬得当

《环球时报》作为人民日报主办的子报,具有“小报的轻灵,大报的魂魄”,报道中始终坚持导向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正确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冷静观察国内、国际形势,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态度鲜明,褒贬得当。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事实为依据,批驳谬误,明辨是非,引导读者深入认识和正确理解事件本质。例如:

台当局叛祖宗必遭恶报反华帮炫武力各有所图(引题)

美国你别瞎搅和(主题)

(1999-8-20第1版)

1999年,在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导致海峡两岸剑拔弩张之际,美国国内的反华亲台势力置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情感于不顾,公然通过对台售武、航母演习、战争讹诈等多种卑劣手段,纵容李登辉和台湾当局的分裂活动。这只能导致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使台湾当局的“台独”气焰更加嚣张,从而将两岸紧张局势推向战争边缘。这则标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报纸的态度。又如:

用谎言篡改历史用唾沫掩盖鲜血(引题)

日本右翼人性何在(主题)

(2000-1-28第1版)

2000年1月,日本右翼势力举行反华集会,说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的最大谎言”。这则标题用“谎言”、“篡改历史”、“掩盖鲜血”、“人性何在”等字眼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之情。

如果说上述两则标题用色彩鲜明的词语表达了对某些现象的否定态度,那么在对一些值得肯定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中,《环球时报》的标题同样表现出自己毫不含糊的态度。请看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期间的几则标题:

冲破六十年阻碍迈出历史性一步(引题)

连战感叹相见恨晚(主题)

(2005-4-27第1版)

政坛商界名声显赫中华民族情怀深厚(引题)

连氏家族都有爱国心(主题)

(2005-4-27第3版)

连战深受大陆感动(主题)

他说:“让我们真正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副题)

(2005-4-29第1版)

带走三件大礼留下深深回忆(引题)

连战期盼再次相见(主题)

(2005-5-4第1版)

国共两党在时隔60年后会面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从连战一行踏上故土大陆,到启程返回台湾,标题表现出连战重归故里的感慨之情、连氏家族深厚的爱国之情、受到热诚欢迎的感动之情、盼望再次相见的惜别之情。贯穿这次“和平之旅”访问的,是一个“情”字,昭示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期盼早日和平统一的殷殷之情。

(三)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标题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精确、鲜明、生动,也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令人称绝。生动传神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的主要手段,不仅给读者以动态美的享受,而且还能进一步吸引他们去阅读新闻的全文。

《环球时报》采取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1.巧用动词和捕捉细节,使标题显现出一种动态:

强硬外交惹怒周边牛肉贸易得罪美国(引题)

日议员要赶小泉下台(主题)

(2005-3-21第1版)

对全球大签名无动于衷搞三步走战略全力“争常”(引题)

日本拼命往安理会挤(主题)

(2005-3-30第1版)

商人身份来作掩护重金结交当地官员(引题)

台特工窥探中俄军购(主题)

(2005-10-7第1版)

反纳粹游行酿成骚乱对救灾不力怨气冲天(引题)

美国黑人憋着一肚子火(主题)

(2005-10-19第9版)

“赶”和“下台”用在这里具有戏剧色彩,揭示出本应是同一战线上的日议员和小泉之间的深刻矛盾;“拼命”、“挤”非常恰当地描绘出日本的心态、行为以及“争常”的艰难程度;一个“憋”字,道出了美国黑人内心的愤怒与不满。不仅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准确、形象地道出了黑人怨恨由来已久;“窥探”一词描绘出台湾特工心怀鬼胎的特务行径。动词的使用,既反映出新闻事实动态的变化,也为标题增色不少,给人以灵动跳跃的形象感,让人时时感受到《环球时报》的勃勃生气。

此外,对于细节的描述,也使标题富有现场感。如:

鲜花葬丽人泪水送王妃(引题)

戴安娜魂归故里(主题)

(1997-9-7第1版)

飞机好几架,随员一千多,白宫都快搬来了(引题)

克林顿浩浩荡荡访中国(主题)

(1998-6-28第1版)

一袭黑衣遮不住内心的悲痛,一条白纱挡不了涌动的泪水(引题)

侯赛因感动世界(主题)

(1999-12-2第1版)

金正日满面春风迎嘉宾金大中神采飞扬北方行(引题)

相逢一笑泯恩仇(主题)

(2000-6-16第1版)

海啸惨剧超出想象(主题)

“无边的大海像是突然站起来,并快步走到你的面前”(副题)

(2004-12-29第1版)

上述标题引人联想,在脑海中产生视觉形象。这类在标题中勾勒场面和细节的手法,也成为《环球时报》标题的一大特色。

2.巧用词语的多重含义来表现标题的内容:

黑手党有多黑(主题)

(1994-8-7第5版)

新闻的内容是俄罗斯黑手党活动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大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尤为严重。虽然黑手党为所欲为,但“警察局除了登记案例外,似乎别的什么也干不了”。一名黑手党成员说,“黑手党是冒犯不得的。冒犯一回,就让你致残终身,冒犯两回,就把你干掉。”可见黑手党有多“黑”,标题寓意深刻,吸引力强。又如:

不许官员们去浴室防止被商人拉下水(引题)

乌克兰反腐从泡澡开始(主题)

(2005-3-30第4版)

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乌克兰为打击腐败而禁止官员去公共浴室。引题在用语上很有意味,“拉下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浴室中下水洗澡;二是指官员被不法商人贿赂,从而被“拉下水”。寓意双关。

这种“表”、“里”两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述方式,使标题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3.巧用提问的方式表现标题的内容:

《环球时报》常常以疑问句式作题,其实是故作无疑之问,有的作答,有的不作答。这样可以使标题的语势起伏变化,更加引人关注。例如:

五大财团涉嫌非法献金历届总统都惹受贿丑闻(引题)

韩国为何麻烦不断(主题)

(2003-12-1第3版)

印度军费为何大增(主题)

威慑巴基斯坦谋求大国地位(副题)

(2005-2-28第3版)

飞行115个小时,没有使用一个故障对策(引题)

神六为何如此完美(主题)

(2005-10-19第1版)

以上标题采用问句形式,很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前两则标题主题提问,分别由引题和副题回答,有问有答,表述清楚完整,交代了读者最想了解的信息。第三则标题虽然用了疑问词“为何”,其意并非在于提问和回答,而是抒发了一种喜悦和赞美之情。这些提问句式增强了对内容的表现力,也达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

4.巧用比喻和借代方式表现标题的内容:

老说要打总不打无声无息开了炮(引题)

沙漠之狐没尾巴

(1998-12-27第1版)

1998年12月19日,美英针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草草收场。在爆炸声中震颤了四个夜晚的巴格达刚恢复平静,20日,伊拉克报纸大张旗鼓地欢庆“再次获胜”。晚上,萨达姆宣称伊拉克打败了“真主的敌人”。而一天前,美国已经抢先吹响了宣扬胜利的号角。克林顿总统在停战讲话中说,“我确信使命已经完成”,空袭削弱了萨达姆制造生化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谁赢谁输,莫衷一是。标题对应“沙漠之狐”的代号,用“没尾巴”比喻行动无果而终,堪称一绝。

“急独派”要罢陈水扁台当局赶忙赔小心(引题)

“扁宋会”捅了马蜂窝(主题)

(2005-3-2第16版)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各大政党争相在两岸议题上出招,使两岸关系出现近年难得的热度,呈现缓解之势,但是“急独派”对“扁宋会”的结论反响强烈,要罢免陈水扁。标题用“捅了马蜂窝”,生动、活脱地反衬出“急独派”要反扑的强硬态度。用细菌固定沙尘刮大风也不扬沙(引题)

中国将给沙漠铺地毯(主题)

(2005-4-20第24版)

这是一则科技新闻的标题,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防沙治沙工程的手段,将专业技术过程通俗化,使读者容易懂。

此外,借代手法的运用也为标题平添了风趣,如:

喜结良缘收敛锋芒调整动作影响成绩(引题)

“老虎”婚后不再威风(主题)

(2004-12-10第13版)

绰号叫“老虎”的美国高尔夫球运动员伍兹结婚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了家人,他的心思不再完全投入到高尔夫球场上,因此比赛成绩连续下降。标题以“老虎”借代伍兹,说他婚后不再威风,十分形象贴切。

《环球时报》的标题还常运用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新颖别致、幽默风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巧用数字,简洁明了

运用数字可以更直接形象地说明问题,简单明了,说服力强。《环球时报》标题中经常出现数字:每年扔掉300万吨食品足够养活1.5亿灾民(引题)

英国百姓浪费惊人(主题)

(2005-4-22第4版)

引题中用了两个庞大的数字“300万吨”和“1.5亿”,具体说明英国浪费现象的严重程度,很有震撼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修公路6年上千里贸易额4年翻三番(引题)

中国在非洲很有影响(主题)

(2005-4-22第9版)

报道中列举了中国在非洲有影响的多方面事例,但无论多么有代表性的事例,都不如具体的数字来得让人信服,标题中选择了中国在非洲投资建公路,6年修公路上千里,以及整体贸易额4年翻三番的事例,得出“中国在非洲很有影响”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点火时间相差1秒钟飞船落点就相差9公里(引题)

神六回家全球瞩目(主题)

(2005-10-17第1版)

标题运用精确的数字,将“1秒钟”与“9公里”相对比,突出了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员的高水平,也凸现了这次任务的艰巨与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