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昇,生卒年,籍贯不详,北宋印刷匠,他在世界上第一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是北宋汴梁万卷堂书坊的一名印刷匠,万卷堂书坊是汴梁城里最大的一个专门经营雕版印刷的手工业作坊。所谓的雕版印刷就是:先把文字抄在半透明的纸上,再把纸反贴在一块枣木或梨木板上,然后进行雕刻。
随着文化事业的逐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雕版印刷术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了。
万卷堂书坊的雕刻匠们早就盼望着雕版印刷术的改革了。因为字难免会刻错,刻错了又无法改正,不但会遭到书坊主的谩骂和殴打,而且还会被罚掉工钱。
年轻的毕昇,就开始琢磨改革雕版印刷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他从图章上受到了启发。他想,像图章一样,一个方块刻一个字,然后排列起来,粘在一块,这不就和雕版一样了吗?等不用的时候,还可以拆下来,下次再用。就这样他终于想出活字印刷的方法来了。
这时已经是1048年的冬天了。半夜时分,毕昇的小屋子里依然还亮着灯。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仍然伏在桌子上用小刀在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上刻着字。手冻僵了,就用嘴嘘嘘热气再刻。他的妻子几次催他歇息,他只是口里答应着身子却不动。就这样,他白天上工,晚上刻字,终于把3000多个常用字刻完了。毕昇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天刚亮,毕昇就起来了。他急急忙忙吃过早饭,便背着个大柳条筐,跨进了万卷堂书坊的雕刻工场。毕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毕昇把木活字夹在一块有方格的铁框板里,用烧化了的松香之类的东西把没有字的一头粘在铁板上,拼成了一块活字版。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禁不住点头称赞。
毕昇在字上涂了油墨,再在上面铺上白纸,然后用棕刷一刷,一张印刷品便呈现在大家面前。接着,一张,十张,三十张……印一张,大家叫一声“好”。
可是印着印着,字迹渐渐变大了,笔画也越来越模糊了。“怎么回事?”大家不约而同地问道。
毕昇也紧锁着眉头,疑惑地说:“这是哪里出了毛病呢?”一位老师傅看出了问题,他问毕昇说:“你用的是什么木料?”
毕昇说:“杉木。”那个人听了点头说道:“这就是出毛病的原因了。杉木木纹粗,质地软,最容易吸水变形。用它刻成的字受墨多了,就会膨胀起来,因此字迹就变得越来越不清楚了。”“那怎么办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起来。有人提议用枣木或梨木代替杉木,但是大家认为价钱太贵,还是找一种经济些的东西代替为好。这时有个师傅忽然说道:“我想,最好能用一种既便于雕刻又不吸水的东西代替。”
正在这时,一个年轻工匠提着一把茶壶,拿着几个茶杯走过来,准备倒水给大伙儿喝。毕异一见茶壶,心中猛然一动,便脱口而出:“有了!有了!用它就行!”
大家听了毕昇的话都有些莫名其妙。毕异镇静了一下,微笑着说:“我看到了茶壶,猛然想起制活字的东西来了。如果用泥巴弄成坯并刻上字,再放进窑里烧,不就可以制成不吸水又不易变形的活字了吗?”“好,这个办法好!值得试一试,看看行不行。”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就这样,毕昇在大伙儿的启发下,终于想出了制活字的材料。
为了制泥活字,毕昇就在自己家里垒起了一座小窑。他还请来了雕刻场里的几位师傅帮忙。他们先把摔打好的胶泥制成半寸见方的“小土坯”,上面刻上铜钱边缘一样厚薄的字。每个字都要刻好几个印模,如“之”、“也”等一些常用字,得刻上20来个印模。几千个字刻完后,毕异便亲自点火烧窑。
出窑这天,许多人都来观看,只见一套笔画清晰、坚如牛角的泥活字摆在了大家面前。
在大家的祝贺声中,毕昇进行了活字印刷的演示。
一张,两张,十张,一百张……张张都很清晰。
活字印刷试验圆满成功了!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成功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为全人类的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