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为了方便给病人治病,他在自家的后院里,种了许多各式各样的草药。李时珍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常常搬出一把小凳子,放在后院门口,让他坐在那里看自己给那些草药浇水、施肥。
李时珍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萌发了想跟父亲学医的念头。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父亲本希望李时珍能走仕途,光宗耀祖,但在李时珍的多次恳请下,终于被他打动,答应让他学医。李时珍跟父亲学医,十分勤奋,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他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
可是有一次,一个病人在吃了李时珍开的药以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仔细地查找原因,最后才从药渣里发现,是药铺根据一部本草书上的错误记载,把有毒的虎掌当做无毒的漏篮子用了。
他总想:用药是否恰当关乎人命,旧本草的错误这么多,是该重新修订一下了。否则,不知今后还会危害多少病人呢!
有一天,李时珍对父亲提出重修本草的想法。听儿子说要修本草,父亲不禁大吃了一惊:“旧本草是该修了,可修本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要靠官府找许多名医才能办成。你一个人怎么能行呢?”然而李时珍下定决心要重新修订本草书。
从那以后,李时珍除了继续给人看病,还抓紧一切闲暇时间读书,为修订本草书作准备。10年过去了,他读了800多种医药书籍,摘记了好几柜笔记。
有一年,朝廷要各地推荐名医到京城的太医院当太医,李时珍也被选上了。李时珍满怀着施展自己才学的希望来到这里,可是没想到,当时的嘉靖皇帝只迷信一些道士的说法,妄想服用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他让那些受到自己宠信的道士把持太医院,像李时珍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医生却得不到重用。
李时珍接连几次向太医院提出要重修本草书的建议,可是,在这些只知道骗人取宠的道士把持着的太医院里,有谁能听进他的建议呢?有些人甚至还骂李时珍是“草包医生”,要修本草是妄想。
李时珍的希望落空了。他知道在太医院里要实现自己济世救民、重修本草的愿望是不可能了。于是他在太医院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假托有病,辞职回到了家乡,继续修订本草书。他发现,要想验证旧本草的内容,光靠收集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出家门,到深山僻野去采集那些药物,还要向那些熟悉它们的人请教才行。于是,李时珍带着学生庞宪、儿子李建元一起出外考察。
一路上,李时珍不断地向农民、猎人、樵夫、药农、工匠等请教,广泛搜集民间偏方、秘方,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这次考察,历时数年,足迹遍布湖北、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苏等地,每到一处,他都认真考察当地的特产药物,千方百计地采摘各种草药,搜集有价值的标本。
为了撰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几乎读遍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古医书,并且走了上万里路。他想把自然界所有的草药,都写在这本书里。
有一次,李时珍读了一本名叫《刘郁西使记》的书。书里记载着一种叫“撒八儿”的药。这种药很奇特,据说出产在西边的大海里。它起初是由一种叫玳瑁的动物吐出来的东西,后来又被大鲛鱼吞了下去,经过了很多年以后,才变成“撒八儿”,据说样子很像犀牛屎。
李时珍没有见过“撒八儿”,问过许多人,也都说不知道什么叫“撒八儿”。
有一天,李时珍去向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请教。这人经历过许多事情,还曾经到过外国。当李时珍向他问起“撒八儿”时,那人笑了笑,说:“那次我到西域时,听人说过这种东西,可我也没见过‘撒八儿’是什么模样。我在京城里,早就听过您的大名,人们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我还想有机会向您请教呢!”
李时珍觉得十分惭愧,他深深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有限,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他谦虚地说:“这种药我没见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哪敢不懂装懂呢?”
后来,直到写完《本草纲目》的时候,李时珍还是没见到过“撒八儿”。于是,李时珍就把这种药写在书里,并且注明说:《刘郁西使记》这本书中说“撒八儿”像金子一样贵重。既然这么贵重,必定很有用处。可惜,我始终没见到过。现在我把它记在这儿,等待以后高明的人来补充,看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
1578年的一天,在李时珍面前的书案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尺高的书稿。这部凝结着他一生心血的书,经过三次较大修改,终于完成了。从1552年李时珍写这部书算起,已经整整经历27个年头了,他也从一个30多岁的青年,变成了60岁的老人。他给这部书取名叫《本草纲目》。
为了让《本草纲目》能够流传下去,李时珍从湖北家乡来到了当时刻书业最发达的南京,可是那些书商们都认为刻这种书不能赚钱,因此都不愿意刻印。没有办法,李时珍只好返回家乡,刻书的事就被暂时搁置下来了。
后来,一些急需用《本草纲目》这部书的人,看到书印不出来,就自己动手把书抄录下来用,《本草纲目》就这样逐渐流传开来。直到几年以后,一位喜欢藏书的人,看到了这部书的手抄本,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书,愿意出钱把书刻印出来,李时珍的愿望才得以实现。这时候,离书稿完成的时间已经快有10年了。
后来,在张居正的极力推荐下,明神宗才知道《本草纲目》的实用价值,下令翻刻印行。从此,《本草纲目》开始在国内广为流传,成为中医案头的必备书籍。后来,它又先后被译成了英、日、德、拉丁等许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全世界。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共计190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物都详细地记述了它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对不常见和易于搞混的药物,还附有1160幅插图,这些图形象逼真,很容易辨认。在书里,李时珍不但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增补了374种新药。更为可贵的是,书里收集的1800多种药物,绝大部分都经过了李时珍的反复验证。除了记述各种药物外,《本草纲目》里还搜集了11000多个药方,并对各种药物如何使用,也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李时珍在书里创制的植物分类法,比欧洲科学家提出来的时间早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