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建筑考古
按照传统认识,人们一直认为城址的出现是在进入夏商周三代才开始的,但是经过考古发现,一座座史前时期的城址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惊诧于这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古老城址的同时,深切地感到我们的祖先们的智慧与力量,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谈到史前时期的城址,首先要从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点——山东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早期发掘说起。
1928年,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城子崖遗址,引起当时的考古学者们的关注。1930年和1931年,先后由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成员在这里发掘,确认了后来命名的山东龙山文化,并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城址线索,在193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辑考古报告《城子崖》中做了介绍,但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不敢相信这个时期能有城,所以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都没有使用这条重要资料。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来,龙山时代的城址在山东、河南等地陆续有所发现,城子崖的资料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可喜的是,1990—199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并把30年代挖过的探沟又清理出来,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确认在这里先后有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春秋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的城址,城子崖史前城址之谜越来越清晰了。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北垣弯曲,中部呈弧形显著外突,其余三面城垣平直,城东西455米,南北最大距离540米,面积20万平方米。城墙建筑方式是采取典型的“外挖内筑”。所谓外挖是指在城墙外侧下挖形成壕沟,而内筑是指用挖沟所取之土夯筑在内侧形成墙身,壕沟与墙身连成一体。此种建筑方式既便于取土,较为省工;又利于形成绝对高度,成为有效的屏障。墙体夯筑方式比较原始。城始建于龙山文化早期,已测定的数据显示最早为距今4565±130年。城垣由版筑、堆筑结合筑成,拐角呈弧形。城的使用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修葺。从筑城技术上看早期比较原始,晚期有明显的进步,已出现比较规整的夯土层,并有稀疏且极难分辨的夯窝。城子崖龙山城已探明南北门,两门之间有道路连接。
城子崖龙山城址的发现,对开启中国史前古城研究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获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史前城址的发现不仅地域大,数量多,而且更可喜的是年代更早的城址也陆续重见天日,对促进学术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合今天的发现,属于龙山时代的城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已经陆续发现五六十座,特别是在河南、山东最为集中,如河南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等,其中安阳后岗龙山城址的发现和确认也有与城子崖龙山城址大致相同的经历。在山东除城子崖城址外,在寿光(今青州)边线王、邹平丁公、临淄田旺、阳谷景阳冈以及日照五莲丹土、日照两城也都有新的发现;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已发现多处早期城址。令人可喜的是在这些早期城址中,除龙山时代的相对较多以外,还发现年代更早的原始城址,如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山东滕州西康留、五莲丹土、阳谷王家庄等大汶口文化城址,年代都在距今5000年前后,年代更早的湖南城头山城址年代已近距今6000年。
这时期的早期城址在规模大小、建筑方法上都带有其早期特点和原始性,各城之间差异明显。如小的面积仅1—2万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十万平方米,甚至百余万平方米。有的只有壕沟而无城墙,有的有城墙而无壕沟,有的城墙是堆土施夯,有的是版筑而成,夯具大多为几根木棍束在一起来行夯。但是其研究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产生背景,它与周围同时代城址和一般村落遗址的关系,以及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