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坛轶事(下)
73434600000006

第6章 兰亭修禊图

描绘晋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尝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羲之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一人,修祓禊之礼。羲之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达二十个,无一同者。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被后世视为行书楷模,历代书家无不反复揣摩临写。仅唐代就留下四种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本最具形神。序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怀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按,修禊是一种古老的风俗,祈福禳灾。西周已有类似的风俗,三月三女巫主持,祓除洗浴即以香草药涂身而沐浴,驱除邪气。战国时,因各国条件不同而修禊方式略异,如“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不祥”。此后逐渐发生变化,至晋则变为文人墨客借机雅集水滨,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比试才艺。其形式是,参加者分坐水滨岸边,水中放酒杯,杯中斟满酒,酒杯流到谁那里谁就要赋诗,不会者则罚酒。因谢胜等不能赋诗,罚酒三斗。

文徵明所画《兰亭修禊图》,山清水秀,茂林修竹,山溪蜿蜒而下。岸边文人依次列坐,河中水杯顺流而下。文人们坐姿不同,似均在构思。水榭之上,三长者围几似在商谈作序,其中一人应为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