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破阵子·为陈同甫1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2,五十弦翻塞外声3。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4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5,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
【注释】
1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辛弃疾好友。
2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牛肉给部下与战士们饱餐。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后因以八百里代指壮牛。炙,切碎的熟肉。
3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4的(dí)卢:骏马名,的卢是三国刘备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
5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导读】
作者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秋,辛弃疾被任命为福州知府、福建安抚使。同年,他的好友陈亮考中进士,并由光宗擢升为状元。作者写此壮词与好友共勉。
149.【西江月·夜行黄沙1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2,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3社林4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
【注释】
1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2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3茅店:乡村小客舍。
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导读】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作于带湖闲居时,描写夏日夜景的美好,有宁静,有热闹。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上片写幽静中的热闹,夏日处处活跃着生机。下片写突遇小雨,匆忙赶路的情景。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突然遇雨,忙赶路。稻花香里的蛙声说着丰年,突然出现的是林边的旧时茅舍,两次倒装,一是表达欣喜之情,一是表现惊喜之意,体现了作者欢喜畅快的心境。
15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1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2处。舞榭歌台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4曾住。想当年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6,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7下,一片神鸦社鼓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辛弃疾
【注释】
1京口北固亭: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三国时孙权曾建治于京口。
2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国君。
3舞榭歌台:歌舞的台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4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5当年:指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之时。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指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在元嘉二十七年(450)草率出师伐北魏,落得大败,仓皇南逃。
7佛狸祠: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
8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导读】
这首词作于公元1205年,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任知镇江府。上片就地取材,追忆英雄前辈:北拒曹刘,坚守父兄基业的孙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刘裕。
都与当朝统治者形成鲜明对比,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在风吹雨打中慢慢消逝,不免令人叹息。下片写元嘉北伐的沉痛,结合当时局势,抒发自己深重的忧虑与悲愤,并借廉颇自况,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151.【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1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2光转,一夜鱼龙3舞。蛾儿雪柳黄金缕4,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
【注释】
1花:与下文“星”,均指元宵灯火。
2玉壶:指月亮。
3鱼龙:各种彩灯。
4蛾儿雪柳黄金缕:女子的头饰衣饰。
【导读】
此词作于作者南归初,任职临安之时。上片词语华丽,比喻生动,渲染元夕的热闹繁华之景。
下片最后所要寻找的“那人”,是作者自指,或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总之,不在“众里”,而在灯火冷落稀疏之处。词的主题或是咏歌不慕荣华,自甘寂寞的人品与襟抱。
152.【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1,予过维扬2。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3以为有《黍离》之悲4也。
淮左5名都,竹西6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7,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8去后,废池9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0俊赏q,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w。二十四桥e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夔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浪迹江湖,布衣终身。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峻峭拔。
【注释】
1至日:冬至这一天。
2维扬:扬州的别名。
3千岩老人:指作者的叔岳父萧德藻,在当时颇有诗名。
4《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5淮左:即淮东。宋时在淮河下游地区设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着名城市。
6竹西:亭名,在扬州北门外五里,禅智寺左侧。
7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街道。
8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长江。
9废池:被战争破坏而未修复的城池。
0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
q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
w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有像杜牧那样能写出“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词句的才华,也很难写出面对扬州残破景象的悲痛之情。
e二十四桥:一说二十四桥指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一说,扬州名桥共二十四座。
【导读】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这座名城被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破败景象的哀思。
153.【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1那畔2行,夜深千帐3灯。风一更,雪一更4,聒5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性德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着名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近李煜,多凄婉哀怨。内容多书写个人的相思别离和哀思闲愁,感情自然真挚,多用白描手法。
【注释】
1榆关:山海关。
2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3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营帐之多。
4风一更,雪一更:意思是风雪一夜未停。更,旧时夜里的计时单位,每夜五更,每更相当于两个小时。
5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这里指风雪声。
【导读】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上片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下片风雨交加,一更连一更。上片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片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仗工整。
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