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因为自身的种种问题,在外部世界寻找了几千年的神,那是一个方向的错误。现在,我们该掉转头,回到正确的方向上,向内探索。我们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然而,这条路是不容易的。很多人在努力后徒劳而返,然而,就像是拼命努力用身体撞墙的人一样,当他们停下努力,就会发现门就在身旁。
我们寻找神,最终是为了寻找人
我们总是注意老师而忘掉教诲。水瓶固然可以盛水,但你要喝的是里面的水,而不是去崇拜那个瓶子。人们总是崇拜瓶子,而忘了里面的水。
——克里希那穆提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非常多的宗教及其分支、派别。几乎在每种宗教里,我们都能看到神的存在。各种神都带着相应的民族与文化的痕迹,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力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热爱人类、有着极高的智慧。我们在漫长的几千年里,总是希望能够亲眼看到神的存在,以证明宗教所言不虚,以便虔诚信仰,为神所佑。然而,我们从来没有找到过真正的神。我们一直走错了方向,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寻找神,只是为了寻找人,寻找那个全然的、真实的人。
在这几千年里,我们被太多的宗教仪式所迷惑,崇拜着一个神却忘记了那些被奉为神的人的教诲。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我们总是注意老师而忘掉教诲。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那个身为人师的人?老师也许可以展现教诲,但是那个更超越的东西又是什么?水瓶固然可以盛水,但你要喝的是里面的水,而不是去崇拜那个瓶子。人们总是崇拜瓶子,而忘了里面的水。”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是谁告诉了我们真理,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理。如果我们口渴,我们只需要喝水,而没必要对着瓶子膜拜。那些被我们称为神的人只是智慧的容器,人死去了,智慧便不存在于他的身体中了,对着容器膜拜对我们解除口渴是没有帮助的。
我们因为自身的种种问题,在外部世界寻找了几千年的神,那是一个方向的错误。现在,我们该掉转头,回到正确的方向上,向内探索。我们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最难做的事情就是认识你自己”,尼采也在他的《道德的系谱》中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从来都不是‘知者’……”这些人都认识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是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认识自己,又如何能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的心灵沉睡着,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清醒的时候发生着什么?我们无法知道,就如同一个天生聋哑的人无法知道旋律甚至仅仅是声音的美妙。
然而,这条路是不容易的。相比来说,让我们去找一个宗教,盲目地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我们都已经被心智束缚了,容易用惯性的、僵化的思维来理解所有事情。我们无法努力去认识真实的自己,因为只要是努力了,欲望就会产生,于是我们就看不到真实的自己了。可是我们习惯了努力,习惯了用一种方法去换来一种结果。很多人在努力后徒劳而返,他们发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而,只要他们能够停下努力,就会发现门就在身旁。
人都是沉睡的神,神都是觉醒的人
我和你们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就在于,我知道我是神,而你们却不知道你们是神。
——赛巴巴
《六祖坛经》里曾说:“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转悟,众生是佛。”也就是说,在脱离心智的束缚,没有觉察自我之前,佛和普通人是没有区别的;而普通人如果了悟,脱离了心智的束缚,就能够见性成佛。在我们被心智束缚时,我们就如酣睡的人一样对自己毫无知觉,只有脱离心智束缚后,我们才真正地觉醒,成为世间的神。
每一个人都是生而为神的,只是多数人在尘世中慢慢遗失了真实的自己,为心智所束缚,心里有了欲望,有了得失,有了烦恼。我们用心智代替了本来的自己,让自己承受着痛苦,甚至以为痛苦是人生无可避免的,于是创造出各种束缚感强烈的宗教和组织,妄图在心智的层面逃离欲望与痛苦,却不知道只要觉醒了,就算还是站在原位,就算还是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就不会再被心智困扰,就能体会到与万物同在、与宇宙同在的和谐与喜悦。
在心智过于强大时,我们就会忽略自己本来与外在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的事实。就算在白天,我们的心灵也如同沉睡于不能醒来的噩梦中,承受着各种不同的痛苦,找不到自己的本性,迷失在心智的思考中,丧失了自己的“神性”,所有苦难就从此开始。
所有的灵修手段,无非就是要唤醒一个人内在的意识,从心智控制着的、深深的沉睡中,唤醒自己,体会到自己原本就存在的神性,意识到自己与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让自己饱满的心中充满着浓浓的爱。
每个圆都有圆心,每个屋子都有墙。我们就如一个圆和一个屋子,圆心和屋里的空间就是我们的神性,圆的边沿与墙外则被心智紧紧包围。当我们活在圆心和屋子里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位回到家的神;当我们活在圆外或屋子外的时候,我们就置身于尘世当中,活在心智产生的欲望、痛苦里。觉醒前的我们被自己养大的心智关在门外,看不到自己的神性,还以为我们的心智就是全部,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驱离出我们的神域。心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强大却失控的工具,在我们重新夺回对它的控制权后,我们就能够在圆里圆外、屋内屋外来去自如,在内在的核心与表层间自在穿梭、游刃有余。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沉睡的神,一定有醒来的过程。觉醒后的神并不会有什么神通,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无比的喜悦。当我们决心踏上回家的路,要去寻回我们内心自在的本性时,不需要什么机缘,不需要慧根,所要的只是相信与觉察。只要有一天,我们从心智的牢笼里解放了出来,自然就成为了世间的神。
人生最大的目标,不过是逍遥而游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
——克里希那穆提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庄子认为最大的目标就是逍遥快乐。我们现在也有俗话说:“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用庄子的人生哲学概括就是四个字:逍遥而游。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追求权位的人最希望的是掌握绝对权力,四海天下,莫非我土,所有的人都匍匐在自己脚下,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而战栗;追求财货的人最希望的是拥有大富大贵,米烂陈仓,顿顿珍馐美味,天天华服新装,越姬燕黛,尽收我房;追求名声的人最希望留个让人崇敬景仰的清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是庄子轻轻一拂,把上面这些人下在棋盘上的子都给拨到了地上。他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那么,怎样的人才算真正逍遥的人呢,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才是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秦相李斯,位不可谓不高,权不可谓不重,但是官场风云何等诡谲,李斯何等聪明的人,最后还是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临刑之际,他和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如果李斯早就心态淡泊,满足于天天牵着黄狗打打猎,他也不会卷进深不可测的政治旋涡之中,正所谓:“眼前无路想回头。”
而说到位高权重、名利皆全的人莫过于皇帝,但当了皇帝就能真正快乐吗?恐怕不见得。且不说被谥为“哀帝”、“炀帝”的那些倒霉的亡国之君,就算是功成名就的皇帝依然有烦恼。像汉武帝,武功赫赫,远超先祖,后来却疑心自己的亲生儿子会叛乱,因此错杀了儿子和很多人,晚年在痛苦与悔恨中度过。其实,身为帝王,在很多方面反而不如常人,曾经有这样一个典故:宋国有一个农夫,冬天时没有御寒的棉衣,只好冻着。春天来了,他在暖暖的阳光下晒着,觉得真是太舒服了。因此,赶快回家和妻子商量,准备把这个“秘密”献给宋王,让宋王也快乐一下,竟不知道宋王有高堂广厦和锦衣貂裘。
人们多认为此农夫言行可笑,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偎红依翠、锦衣玉食的宋王根本体会不到春日煦暖阳光的乐趣,这只属于一个冬日里忍冻过来的农夫。有人统计历代的帝王,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昏昏然于声色犬马中的或是震怒于文武百官前的帝王,却无法享受到平民百姓最容易得到的快乐。
在庄子看来,世人最喜欢的权、名、利都是束缚人的枷锁。人生如白驹而过隙,正所谓:“三九大老,紫绶貂冠,得意哉,黄梁公案。二八佳人,翠眉蝉鬓,销魂也,白骨生涯。”《庄子·养生主》中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意思是说,野鸡虽然找食找得很艰苦,也不愿意被关入笼中,因为那样虽然生活安逸了,但失去了自由。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执著于名利,而失掉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平静的内心以及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力,这样的人生也就失掉了存在的意义。正所谓“无酒无灯无月无妨”,“且歌且舞且开怀”才是生活最可贵的状态。
用一颗平常心感受爱、喜悦与和平
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
——克里希那穆提
我们的心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所有事物进行分类和评价所有行为的得失,在我们确确实实地觉察到这一点后,便不再为其所困,不再因为心智的欲求而去追求快乐、荣誉、地位之类的东西,而是用一颗平常心而非得失心、分别心去感受生命,去感受其中的爱、喜悦与和平。
庄子在《至乐》一篇中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意思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这句话初看好似无理,细究却大有妙处。在这里庄子与佛教的释迦牟尼在思想的峰顶上相遇了。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可以看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不正和“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一个道理吗?如果我们能够不为心智所困,放弃追求和贪欲,内心就会安静平和,所谓“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内心如舍利子一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一切烦恼就无法浸染你的内心。
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个情节,主要内容是小和尚虚竹误打误撞地解开了珍珑棋局。大概情节是这样的:逍遥派掌门人逍遥子,设下珍珑棋局,以此来寻找自己的接班人。珍珑棋局绝妙非常,以至于30年来一直无人可破。哑翁发出邀请函,请武林上有名的青年才俊来破棋局。在慕容复、段誉纷纷败下阵来之时,虚竹恰来找薛神医解少林方丈之毒,误打误撞也来破局。一点棋技也不懂的他,胡乱走了几步,谁知神奇无比的围棋珍珑,竟被虚竹这样一个不大会下棋,也不想破这个棋局的人给解开了。金庸先生借玄难高僧之口说:“这局棋本来纠缠于得失胜败之中,以致无可破解,虚竹这一不着意于生死,更不着意于胜败,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脱……”
有时候越执著、刻意于某件事,反而不易办成。再借武侠小说来说,内功的修炼往往讲究身心两忘,打坐时好像是睡着一样,不语不动,但实际上和睡着或者昏迷大不一样,比只打沙袋强多了。这样能练出“六脉神剑”之类的神奇功夫,是我们打一辈子沙袋也达不到的境界。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观察一下我们心智里的欲望,观察一下我们的痛苦和冲突,以期获得一颗平常心。通过这颗平常心,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本身给予我们的爱、喜悦与和平。
不僵化的生活,跟随我们的自发性
如果你只知道接受,你就会变得机械化、迟钝,其实就已经僵化了;但是如果你亲自把事情研究清楚,那么你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生命而富有创意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
博学多闻的人常常是世上最盲目的人,因为凡事他都从知识的观点来看,反而看不到正在发生的事。他就像台机器,将所学到的东西变成现成的机制,再从那个机制中行动,他是僵化的、没有活力的,而我们的生命本身有着自己的生机与活力,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我们只需要跟着自己的自发性来行动,不僵化、不归于任何已知的知识。
我们做的事总是根据过去,我们的言行举止出于我们过去所累积的经验、所获得的结论。过去主宰着我们,我们的眼里装满了以前的一切,那像是一层厚厚的烟雾,使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的双眼几乎变盲,由于烟雾的关系变盲,由于知识变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