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强体健身(上)
73657300000005

第5章 孔子养生有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孔丘开创私学,并著书立说,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是儒家的始祖,所以后人敬称他为“孔夫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关于对孔子的评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这是由于历史等原因造成的,姑且不论。但在历史上人们曾把孔子的肖像表现为一个干瘦的老头,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孔子是一位身材魁梧,身心健康的人。在医学落后,物质条件匮乏的春秋战乱时期,人的寿命比较短,而孔子却能在坎坷的人生中度过73个春秋,这不能不说与孔子注重养生健身有直接关系。仅从辑录孔子一生言行的《论语》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养生有道的人物。孔子的养生术可以用16个字概括,即:精神豁达,知足不贪,食居慎节,志趣广泛。

精神豁达。一次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老师为人如何?”当时子路不知怎样回答。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为人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由于孔子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他对所从事事业发生的浓厚兴趣,使他把自己日渐衰老都忘记了。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养成开朗的习性,告诫弟子要“君子坦荡荡”、“不忧不惧,不怨不怒”,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知足不贪。孔子在个人修养上时时以“修己”、“克己”为原则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个人的欲望。他指出人生少、壮、老三个生理阶段的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青少年时,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不要贪恋姿色;到了壮年,虽然身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但不要因此好胜喜斗,应平心静气,宽和待人;而到了老年,则不要有更多更高的奢望或非份要求,不要追名逐利,应安度晚年。这样才有益于健康长寿。

食居慎节。孔子的饮食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无求饱”。他还说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总之,他的主张是,霉不食,腐不进,吃粗粮,喝白水,不暴饮暴食。

孔子很注意起居饮食卫生。刘向在《说苑》中有这样的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在这里,孔子从反面给人们提出了长寿的三条经验:一是要寝处有时,即按时作息。二是要饮食有节,即节制饮食,不要吃得过饱。三是要佚劳适度,即应注意劳逸结合。在《论语·乡党》中,孔子谈了许多饮食卫生,例如:“食抆而杗(粮食坏了有臭味)、鱼馁肉败(鱼肉腐烂)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烹调不当),不食。不时(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得不过量)。唯酒无量,不及乱(不要喝醉)。”“食不语”。“席不正,不坐”。

孔子在讲饮食卫生的同时,也谈到睡眠卫生,“寝不言”,“寝不尸”,即不要直躺。孔子自己是这样做的,也严格要求学生这样去做。他对不能按时作息的学生,常常给予严厉的批评。

当然,孔子注意体育和起居饮食等,往往是以“仁”、“礼”为准绳,反对非仁非礼的体育活动,强调“文质彬彬”,这是孔子的体育观的一个显著特征。

志趣广泛。孔子一生学识渊博,志趣广泛。他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积极提倡并亲自参加各种健身体育活动。他精通诗书礼乐,喜欢吹拉弹唱、游泳、登山、打猎、垂钓、驾车等。孔子的学生们在评价孔子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自己也说:“志在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趣广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养生健身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而且又能身体力行,足见中华民族注重养生健身历史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