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典主义回光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生于德国的汉堡。他的父亲是汉堡市剧场的低音提琴师。因为家境贫苦,童年的教育只能在家由父亲担任,有时还要给当地的水手们弹弹琴,挣点钱以贴家用。
父亲是从生活的艰难困苦中闯过来的人,深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学习条件。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时,他便决心不遗余力,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小勃拉姆斯。母亲是个跛子,她比父亲大17岁,是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她的烹饪技术极为高明,她的手指灵巧,长于针黹。勃拉姆斯父母恩爱和睦,因而能让孩子们在道德美好的气氛中长大。尽管贫民窟里散发着各种难闻的气味,但勃拉姆斯家清贫的小屋却打扫得窗明几净。父母善于安排生活,家里养着几只会唱歌的鸟儿。每当晨曦初起,或逢月色明媚,小鸟都要啼试婉转圆润的歌喉,这就是勃拉姆斯听到的最初欢乐的歌曲。父母记着家中每个人的生日,良辰佳节,举家即开怀畅饮;烛光摇曳,布丁烤得又香又脆;父亲喝葡萄酒,母亲和孩子们喝蛋酒;醉颜红酡之际,孩子们又唱又舞,小勃拉姆斯忙得最欢,他边唱边跳,还即兴弹琴给全家伴奏。
父亲是个乐天的人,经常和儿子一块弹钢琴二重奏。小勃拉姆斯技艺进步很快,并被亲友们公认为神童。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作曲,还常给咖啡馆的小乐队编点进行曲和舞曲,以此赚点钱来补贴家庭生活。父亲为了赚钱养家,常在夏夜组织几个人露天演出,勃拉姆斯也为父亲的演奏写点小曲。由于家里很穷,每个人都得努力去干活。小勃拉姆斯说,他清早起来擦鞋的时候,乐曲的灵感就已经来了。幼年时的勃拉姆斯就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因为看中他的音乐才华,有个乐团经理极想带他到美国去作一次巡回演出:这是一件挣钱的事,勃拉姆斯父母想到绿花花的美钞,不禁怦然心动。激动之余的父母,最终在金钱和儿子的前途之间作了冷静而理智的选择,让儿子留在汉堡去学习。“噢,金钱,战胜它的诱惑是多么困难,”勃拉姆斯的父亲叹了一口气,“但是,孩子的前途更重要!”
勃拉姆斯依然在自己艰难的学业中勤奋学习。汉堡的老师们待他很好,他们懂得怎样对孩子因材施教。勃拉姆斯进步很快,不久就掌握了根据一个主旋律弹出各种变奏曲的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他还培养了对日尔曼民歌的爱好。少年的勃拉姆斯,犹如东方的朝阳,但谁也没有料到,一件极偶然的事件,差点葬送了这位少年音乐家的天才。一天,勃拉姆斯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当他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时,不觉被一块石头绊倒。不幸的事发生了,一辆飞驰而来的马车,恰好从倒在地上的勃拉姆斯的胸口轧过去,勃拉姆斯受了重伤,惊呆了的马车夫笨手笨脚地搬起这个受伤的孩子,人们将奄奄一息的勃拉姆斯送进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勃拉姆斯给救活了。令人惊奇的是,少年勃拉姆斯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且长得很结实。
10岁那年,勃拉姆斯第一次登台,弹奏他自己根据一首民歌创作的变奏曲,受到汉堡市听众的赞赏和欢迎。12岁又拜马克森为师学习音乐。马克森是一位极其严格的教师,他教勃拉姆斯学习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勃拉姆斯能掌握无比高超的音乐技巧,就是得力于马克森严格的教育的结果。13岁肘,他就担任了一个酒吧间的钢琴师。他埋头弹琴,常常彻夜不眠地工作。为了让他通宵达旦地弹琴,酒馆老板拿酒刺激他,“职业女郎”拉他坐到她们的腿上,并对他百般勾引。在这种污浊的气氛中,他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仿佛就要窒息了。他得为维护自己的纯洁而与丑恶的环境作战,不论命运怎样安排,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使勃拉姆斯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他像小小的荷花挣脱出污浊的水面,少年时代的勃拉姆斯已崭露出喜人的尖尖之角。
20岁时,他跟雷门义作音乐旅行,举行演奏会。当时雷门义是小提琴家,勃拉姆斯为他作钢琴伴奏。有一次演出前,突然发现钢琴低了半个音,怎么办呢?找人来调律已经来不及,音乐会既不能延迟,更不能不开。聪明、熟练的勃拉姆斯,当即决定照原来的乐谱,通篇弹高半个音,他竟得心应手地完成了任务。当时弹的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克雷孟模范曲》,姚亚钦当时听了,大为惊叹。所以,当他远游的时候,姚亚钦给他大力宣传,以壮行色。
勃拉姆斯高超的技艺,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当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他深深地被勃拉姆斯的音乐才能所打动,并主动给李斯特写了封介绍信,推荐青年钢琴家勃拉姆斯。李斯特当时在魏玛,是德国音乐界的一派首领,青年音乐家若想在音乐界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得到李斯特的认可。勃拉姆斯拿着约阿希姆的信直奔魏玛,李斯特见信后,非常愉快地对勃拉姆斯表示欢迎。李斯特请勃拉姆斯弹钢琴,但是,腼腆的勃拉姆斯没有勇气在这位举世闻名的钢琴家面前弹琴。李斯特便把勃拉姆斯带来的乐谱拿过来亲自弹奏,尽管乐谱几经改动,看不清楚,但李斯特却毫无差错地弹下来了,这使勃拉姆斯惊叹不已。接着,李斯特为勃拉姆斯弹了自己的b小调奏鸣曲,当他满怀激情地弹到动人心弦的段落,回过头来看看勃拉姆斯的反应时,却意外地发现年轻的来访者竟然坐在那里安静地睡着了。李斯特极为恼火,他愤怒地一甩琴盖,急步离开了房间。对这件事,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都守口如瓶,谁也未曾透露过其中详尽的细节,但从那次会面以后,李斯特同勃拉姆斯的关系就再也没有好转过。
约阿希姆深为勃拉姆斯惋惜,他又满怀极大的热情,要将勃拉姆斯介绍给舒曼。他认为,要是舒曼这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能为勃拉姆斯说几句话,那会对勃拉姆斯的前途大有好处。勃拉姆斯被天才和权威们的头衔吓怕了,他想去向舒曼请教,又极怕受到冷遇,可约阿希姆的好意又不可推辞,于是,他悄悄地来到舒曼家中,像一个行路人,冒失地闯到人家要求给杯水喝似的。可他发现,舒曼是如此和蔼,绝不像他想像中的那样——是一个盛气凌人的老怪物,一个不可一世的音乐权威。于是勃拉姆斯在钢琴前面坐下来,刚刚弹了几个音符,舒曼即热情高涨地对他说:“等一等,克拉拉一定得来听听。”说完,即将妻子请了进来。勃拉姆斯弹奏的时候,舒曼的眼里饱含泪水,他聆听着《升f小调奏鸣曲》,那梦一般的旋律,那柔和的变奏,那即兴演奏的灵感,是他本人直到44岁从来没能达到的。一股父亲般强烈的慷慨之情,从舒曼心中迸发出来,他立志要忠于这个来自汉堡贫民窟的青年,他似乎意识到,勃拉姆斯将会把他的艺术理想,带向一个更高、更美、更为持久的境界中去。
这一年是1853年,勃拉姆斯20岁,与舒曼夫妇的相识,是他音乐天才发展进程中迈出的最关键的一步。舒曼把勃拉姆斯介绍给最优秀的音乐界人士。他给一位出版商写信,请出版商一定要发表勃拉姆斯的作品。他还在《新音乐报》上撰写《新的道路》,称赞勃拉姆斯是一个很有创见的天才。舒曼夫妇经常一星期举办一次音乐会,勃拉姆斯不仅成了他们家的座上客,而且也成了舒曼心上的宠儿。音乐界人士交口称赞勃拉姆斯是个难得的后起之秀。勃拉姆斯演奏舒曼的作品,极其出色。由于受到舒曼这位音乐巨匠的奖掖,勃拉姆斯的进步更为惊人,毫无疑义,一个青年音乐家,能受到前辈音乐家的夸奖、指点与影响,肯定获益匪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勃拉姆斯和舒曼的音乐作品有许多共同之处,勃拉姆斯是接过舒曼手中的火炬,将它举得更高、更远、更明媚。
舒曼夫人克拉拉是个高贵、美丽、才华出众的女性,她待勃拉姆斯像待自己的儿子,勃拉姆斯也把舒曼夫人当作自己的母亲。不久,舒曼得病住进了精神病院,他不仅把他的音乐,也把他的家庭、子女和妻子,全部托付给勃拉姆斯这个他衷心喜爱的青年人。在舒曼长期生病期间和逝世之后,是勃拉姆斯给舒曼一家带来了安慰。每当克拉拉过于悲伤的时候,勃拉姆斯便竭尽全力来减轻悲剧带给她的重创,他坐到钢琴前面,以音乐来抚慰她那哀痛的心灵。还是在舒曼离开人世之前,勃拉姆斯到医院去看他。有一次,舒曼突然认出了勃拉姆斯,在这短暂的清醒片刻,他们一起谈音乐,谈他们对舒曼全家人的共同感情……面对这个音乐大师奄奄一息的病体,勃拉姆斯只得在心头充满悲哀!舒曼是他崇拜的音乐家,是他真心喜爱的朋友,是他亲近的恩人和慈父,可是面对病中的舒曼,他又爱莫能助。这是多么漫长的煎熬与折磨,病在舒曼身上,而痛却在每个亲人的心头。生离死别,令21岁的勃拉姆斯大有历尽沧桑之感。可他必须坚强,必须忍住泪水。他经常陪伴克拉拉·舒曼在莱茵河畔作长距离散步,他称克拉拉为“亲爱的母亲”,他们像母子,又像一对朋友。勃拉姆斯的热情和忠诚,勃拉姆斯的天才和青春,只有克拉拉最为理解和爱惜。
23岁时,勃拉姆斯已名声大振,他接受了宫廷音乐会和李比·德特莫尔德王子的合唱团指挥的职务。他为合唱团创作了大量优美的合唱歌曲,这些歌曲,时至今日依然非常流行。25岁时,勃拉姆斯发表了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但这首协奏曲首演并没有获得成功。舒曼夫人克拉拉为这首协奏曲,在全德国作巡回演出,才使它渐渐出了名。克拉拉不愧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她后期孤独的生活里,她常在欧洲各地作音乐旅行,既演奏丈夫舒曼的音乐,也演奏她忠实的朋友勃拉姆斯的作品。替他们向全欧洲扬名。勃拉姆斯和克拉拉都非常珍惜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后来勃拉姆斯离开了克拉拉,但他总是写信给克拉拉,讲述他的成功与失望,讲述他的追求和理想。克拉拉则尽可能帮他修改作品,谈她对他的作品的感受喜爱,以此来作为她的答复。
勃拉姆斯既指挥又作曲,30岁时来到维也纳,专事创作。他的作品开始总是不太受欢迎,因为他的作品演奏起来比较困难。他在作品中总是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勃拉姆斯看来,音乐尽管有种种足以引起美感的外衣,但它最能表现的却是思想。只有最具批判眼光的有识之士,才可能同时掌握音乐的灵魂与形体。他认为,音乐主要是一种智力活动,一种以思想为基础的美的上层建筑。基于这种认识,再加上他纯熟的创作技巧,使得他的作品艰深奥妙,难以理解。但是,人们一旦同他的作品有较深的接触,就会被那无比优美的旋律和无限深刻的内容所感动。
1865年,勃拉姆斯母亲去世,他立即赶回汉堡,料理母亲的丧事。亲人的故去,令勃拉姆斯异常悲痛,于是他为母亲写一首安魂曲——《德意志安魂曲》。勃拉姆斯35岁时完成这部作品,被公认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高成就的合唱曲。一般说安魂曲的歌词取自圣经经文,在罗马天主教堂为悼念死者而作,这种安魂曲即是安魂弥撒。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安魂曲。传统的安魂曲是用拉丁语写歌词,而他的《德意志安魂曲》却改用德语作歌词,内容也是从德语圣经中选出来的。在这部作品中,他精心构思,发挥了他全部的创作技巧,洋溢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因而能深深打动听众的心。从这时起,勃拉姆斯的艺术日臻完善,并且形成了一种哲理。勃拉姆斯本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最欣赏大诗人歌德说的一句话:“我们是独创性的,因为我们一无所知。”他虽然学习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却不为古典主义所笼罩;虽然,他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然而他的作品不装腔,不做势,是最有个性的作品。他的音乐像他的人一样,气质厚重,严肃沉冥,自成一家。
勃拉姆斯对论战是很有风度的。当时德国乐坛发生论战,一边是维新的瓦格纳派,一边是保守的勃拉姆斯派。据说勃拉姆斯对此论战并不感兴趣。因为他对瓦格纳是尊重的。当时,他还保存着瓦格纳的手稿。而骂勃拉姆斯的是伏尔夫,他经常对勃拉姆斯攻击。可是,当勃拉姆斯看到那些攻击的文章毫不介意。有一次,就是伏尔夫听到勃拉姆斯的新歌《永恒的爱》,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当看到伏尔夫称赞他的新歌时,勃拉姆斯笑了一笑说:“谁也是不能信赖到底的,连他也说起我的好话来了。”由此,可以窥见他的待人风度了。
1876年他的《第一交响乐》公开演奏,有的评论家说:“总算我们有了第十部交响乐!”那意思说它是贝多芬死后的第一部交响曲。那时勃拉姆斯的名声已传遍国外,1877年英国剑桥大学赠他名誉博士学位;1886年普鲁士政府颁给他勋章;1889年他被选为汉堡的荣誉市民。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说:“一个人不到50岁,无法了解勃拉姆斯的音乐。”勃拉姆斯经历人世的贫穷,冷落和挫折,到43岁的中年才完成他的《第一交响乐》。他的一生创作了4部交响曲、11部室内乐、还有模范曲、协奏曲、变奏曲、狂想曲、幻想曲、夜曲等,声乐方面有《挽歌》、《哈尔慈狂想曲》、《圣母颂》等等及合唱曲。
勃拉姆斯50岁那年,创作了《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他把乐谱寄给了克拉拉,当时克拉拉的胳膊疼痛难忍,不得不让她的女儿弹钢琴部分,而她坚持亲自给勃拉姆斯写信,谈论“这首优美的奏鸣曲”。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的感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是很强烈的。1896年3月克拉拉患了严重的麻痹症,但她还设法写了几个潦草的字用以祝贺勃拉姆斯的生日。
勃拉姆斯一生未婚,他曾以一种解嘲的方式解释说:“如果一个作品失败了,他完全可以忍受过去;但是如果我被迫到我妻子那里去,看到她那询问的目光焦急地盯着我,而我又不得不承认这又是一场‘大灾难’,我无法忍受这种情景。”勃拉姆斯也间或地尝试一下恋爱的滋味,但是,结束总是“我爱你,可是我不能戴上婚姻的枷锁”。他的第一个恋人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女儿,名字叫阿加西,他们在郊外散步,在枝叶婆娑之间对唱小夜曲。阿加西有一双迷人的黑眼睛,一头柔软的黑头发。“我多么喜欢让我的手指在这样的秀发之间穿来穿去啊!”他对她说。他还写了一首弦乐六重奏,让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重复地发出她的名字:“阿—加—西”的声音。但是,勃拉姆斯永远是一个独身主义者,每当他爱上某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乐稿上就会增加一个新的不朽的片段。勃拉姆斯总是将恋爱的热情,升华为歌曲。他和阿加西分了手,但他们却做了要好的朋友。这种由恋爱而朋友的知交还有几个,这些人都成了勃拉姆斯的终生朋友,她们给他晚年的独身生活带来了慰藉。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贵族人家教授音乐时,有个年轻的女子伊丽莎白,她与勃拉姆斯也有过一段恋情,后来伊丽莎白嫁了人,成了他最忠贞不渝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死后,还给他留下一大笔遗产。她让人把一盒乐谱送给勃拉姆斯,钱款就藏在其中。勃拉姆斯把钱款退了回去,他说,一定是有人把款子放错了地方。
勃拉姆斯长得高大结实,喜穿杂色衣服,打扮得像个流浪艺人。晚年的勃拉姆斯须发皆白,既像个隐士,又像个哲学家。年岁愈大,愈不修边幅。他很少打领结,裤子总是裤脚磨破了,吊在鞋子上面。朋友们常请裁缝为他裁一条长短合适的裤子,但勃拉姆斯拿到裤子以后,又把裤脚剪短一截,还是吊在鞋子上面,而他剪得并不准确,结果搞得一长一短。每当裤子破了,他就用火漆把裂缝粘住。
勃拉姆斯热爱自然,酷爱运动,尤其喜爱徒步旅行和爬越山岭。他常在海边游泳,爱潜水寻找由朋友扔到水里的钱币。热爱自然之外,他还热爱儿童,所以常和孩子们玩耍。有一次在瑞士,他背着一个朋友的5岁女儿走遍全城。一个美国妇女从意大利写信给她的友人说:“我们在多莫多索拉的旅馆走廊里看见勃拉姆斯,你猜他怎么着!他趴在地上,3个孩子爬在他背上,拿他当马骑!”走在街上他也经常停下来与孩子们说话,孩子们也总是围着他转。
1896年,勃拉姆斯63岁,舒曼的遗孀克拉拉死于法兰克福。勃拉姆斯闻讯后,急忙赶到车站,结果在匆忙中他竟乘上相反方向的火车,当他发现以后才立刻改换火车,克拉拉之死对勃拉姆斯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下葬时,由于勃拉姆斯过度悲伤而动弹不得。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心力交瘁的勃拉姆斯再也没有写什么作品。更为不幸的是他还患上了癌症,疾病严重地损害了勃拉姆斯的健康。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在埋葬了克拉拉一年以后离开了人间,享年64岁。
勃拉姆斯的葬礼是极为隆重的,他的遗体埋在维也纳中央墓地,葬在贝多芬与舒伯特的墓旁。
现在世界上的人们都已经认识到勃拉姆斯艺术的真正价值。音乐史上把他与巴赫和贝多芬并列。由于他们3人的名字都是B字开头,世人称他们为“三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