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了社会上某些人的影响,也许是接触到了一些不良的影视剧或者报刊杂志,13岁前的男孩表达勇敢的方式可能会有些偏离正常轨道。比如,说脏话,用脏话来“震慑”别人,以为这样就是有能耐的表现;还比如,偷东西,13岁前的男孩的偷窃行为也许并不涉及利益,而只是一种逞能,“你们不敢偷,看我敢,还没人发现,我多有能耐”;更有的男孩有暴力行为,以为敢于和人打架就是勇敢……
男孩的这些所谓的勇敢,都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表现。他们误读了勇敢,才导致了这些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对此引起重视,要引导男孩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防止他误入歧途。
一位爸爸就曾经很头疼儿子的表现:
眼看着儿子要小学毕业了,可我却发现他和一群不良少年混在了一起。小小年纪就脏话连篇,还和人家打架。前两天,他妈妈发现他竟然偷家里的钱!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他还是这么是非不分。他小时候我的确是教育他要勇敢,可我没想到他会变成这样,他这样的“勇敢”让我们做父母的心里真是难受啊!
13岁前的男孩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分辨是非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方面的教育,他就有可能出现上面故事中那个男孩的表现。而且,对于男孩这种不正常的“勇敢”,打骂并不是教育的好办法。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
首先,从男孩小时候起,我们要以传统美德来教育他。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美德讲求“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中还教育人要扬善避恶。我们是男孩的第一任教育者,我们要以传统美德来教育他,让他能明辨是非。
比如,我们可以将《世说新语》中周处的故事讲给男孩听,告诉他为什么周处年少时受到乡里的排斥,就是因为他那些不正确的勇敢表现;也告诉他为什么周处后来又受到大家的称赞,就是因为他浪子回头,改过自新,杀了“三害”,做到了真正的勇敢。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根,美德故事具有很强的历史警醒作用。男孩喜欢英雄,我们就给他找些古代的扬善惩恶的英雄故事讲给他听,引起他的共鸣,帮助他建立起基本的是非观念,让他学会正确地表现自己的勇敢。其次,引导男孩理智对待影视剧中的情节。
小剑喜欢香港电影,什么《古惑仔》、《英雄本色》、《无间道》……他不管看多少遍都不厌烦。可是妈妈发现小剑迷恋的只是电影中人物酷酷的造型、不拘小节的行事,以及动不动就舞刀弄枪的做派,他并没有看到电影的本质。
于是当小剑又一次看影碟时,妈妈就说:“我陪你一起看吧。”电影演完了,小剑说:“啊,那些人太酷了!打得太爽了!”妈妈忽然开口问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呢?”小剑一愣,妈妈继续说道:“因为他们内心有正义,他们内心有对朋友的体贴与关爱。里面的坏人为什么会死?也是因为他们不走正路。你要记住,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小剑惊讶地看着妈妈:“妈妈,我还真没想到这些。”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看电影不能只看表面,你应该学习里面英雄人物的好品德,更要以里面的坏人为警诫呀!”小剑听后连连点头。从那以后,他不再单纯迷恋简单的电影情节了,慢慢地也学会分辨是非了。
男孩大多都像小剑这样,喜欢打打杀杀的电视电影,喜欢有好人坏人打斗的情节,我们不能直接制止他不去看。男孩的个性使然,这样的喜好正是他想做英雄的体现。所以,我们该学习小剑的妈妈,引导男孩正确认识电视、电影的主题,引导他学习英雄、好人的好品德,让他对坏人的恶劣品行产生憎恶感,使他对勇敢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最后,指导男孩正确阅读课外读物。
13岁前的男孩对武侠小说多会情有独钟,不过由于他涉世未深,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容易被某些所谓的英雄行为所打动,也很容易断章取义,理解错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曾经有一位青年,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一句话当成了座右铭:“倘若你有什么真情,必须像宝贝一样藏起来,永远别被人家猜到,要不就完啦,你不但做不成刽子手,反过来要给人家开刀了。”他错误地理解了这句话,产生了“要藏起真情,否则就会为人所杀”的错误思想,而这个错误的思想也导致他最终堕落成了杀人犯。
由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出课外阅读对男孩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应该指导男孩选择正确的读物,并帮助他理解读物所表达的思想,让他抓住作品的精神实质,提升他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这样他的行为才不会由于误读而被带偏轨道,他的勇敢精神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