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作品系列
7452500000012

第12章 坚守,需要韧性与智慧(4)

我担心这样的摘句式的概括叙述,会遮蔽了王雷老师论述背后的生命气息:对他来说,这都不是抽象的理论、理念问题,而是连接着活生生的教学和社会实际,这里有他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审视与批判,远虑和近忧。

关于最后一点,我还想做一点发挥。正如王雷老师所说,中国语文教育问题,说复杂也简单,现在是冲出迷雾、脱虚就实、脱繁入简、还原常识的时候了!语文教育其实就是三件事:读书、思考、写作,打下基础,养成习惯。说得更简明一点,就是“读、思、写”三句诀。语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确实存在各种分歧,争论至今不断;但其实大家还是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的,在我看来,这三字诀就可以成为共识。我们是不是可以放下分歧,抛弃一切花架子,实实在在地在“读、思、写”三件大事上下工夫;如果再进一步,得到体制的保障,无论是语文教学评估、教师培训,还是高考出题、评分,都围绕着“读、思、写”来做文章,或许中国语文教育还有希望。

当然,这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预期。我们还应面对现实。这一点,王雷是看得很清楚的:中国语文教育不仅自身的问题多多,而且在更深层面,还连接着中国的社会体制与国民性,因此,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拉锯战还将长期持续下去,每一个有理想、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还必须在人的教育与非人的教育之间长期挣扎。王雷不无沉痛地说:“我设想的是通过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改变基础教育的面貌,这个设想看来是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后记:太阳从来不怕别人批评》)。那么,王雷老师是积二十年教学的经验,才懂得“中国国情”,从而懂得了中国的改革、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教育改革的空前艰巨性的,他也终于接近了鲁迅对中国改革的认识。鲁迅当年就说,要准备“改革,奋斗三十年,不够,就再一代,二代……这样的数目,从个体看来,仿佛是可怕的,但倘若这一点就怕,便无药可救,只好甘心灭亡。因为在民族的历史上,这不过是极短时期,此外实没有更快的捷径”(《忽然想到•十》)。不知王雷老师,以及一切有志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朋友,有没有做好“奋斗几代人”的精神准备,也就是说,不要指望在自己这一代,以至下一代就看到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这一点必须看穿,想透,如王雷所说,不要说“希望”,连“绝望”也不要有,因为“绝望”也是以“希望”为前提的,所需要的,是既不抱希望,也不表示绝望,就是实实在在地“参与”,就是要“只顾耕耘,不顾收获”,或者用王雷引述的一位同事的话说,就是“与学生一起承担苦难”,一起挣扎、努力(《人活着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的工作总结》)。这就用得着鲁迅的韧性精神:认准一个目标,比如前面说的“要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写作”,就认真履行,“与其不饮不食地履行七日,倒不如也看书也履行至五年,或者也看戏也履行至十年,或者也寻异性朋友也履行至五十年,或者也讲情话也履行至一百年。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补白》)。就是说,要把实现自己语文教育信念的努力常态化,变成日常生活化的持久战。这里有两条原则,一是要“慢而不息”,一是要懂得迂回、妥协,这就需要有教育智慧,学会在体制限制内、缝隙间,做自己愿意和能够做的事。

这样,我的这篇序言也就有了一个题目:《坚守,需要韧性与智慧》。——就以此语赠与王雷和“王雷”们。

2010年2月21日—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