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凝的同班同学李衡则在读过《道德经》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我现在逐渐养成了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是《道德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李衡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嘛,所以我不会把得失看得太重,得失是平衡的”。
北京四中高一12班学生田九七则从经典中找到了自己的养生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里说,养生重要的是养心。我身体不舒服时,就努力寻找宁静的状态,病症自然就没有了。”他还喜欢读《易经》、《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这些书让我能找到自己宁静的一面,宁静时,我觉得自己潜力无限。”
虽然孩子们自己并不承认,或者并没有意识到,选择从古典文献中获取养分,其实与整个社会的国学热密切相关。正如同他们的父辈在中学时代恰好处于推崇西方文学和西方哲学经典的社会风潮中一样。
点评:
今天的中学生需要阅读经典,不仅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也还是90后的孩子的时代需要。90后的一代人成长的时代,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带来了发展中的众多问题,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等等,这都很容易造成物质相对富裕中的精神迷茫。而他们又从小就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会在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他们中间比较敏感的孩子的内心,反弹出强烈的精神需求。这就是调查中,孩子们所说的,他们“主动寻求精神养料,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追寻“理想的人格”。我最近读了一本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高中生李明倩、唐紫薇写的《读鲁迅:两名90后女生的心灵探求》(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就谈到她们读鲁迅,就是要“清醒、诚实地面对社会,面对自己”,要“让自己更有意义地活着”。在经典阅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今天部分中学生渴望阅读经典的原因和最重要的意义。可惜我们众多的成年人,老师、家长、□□门的领导、教育专家们,却看不到、不理解90后孩子的这样的精神需求,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所谓“娱乐的,没有理想的,自私的一代”,在这样可怕的漠视和误解下,就完全放弃了满足孩子精神需求的责任。——这是我读了这份调查报告所受到的最大震动和反省。
报告中谈到今天的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中国古代经典。有两位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他们从古典阅读中“找到了自己宁静的一面,宁静时我觉得自己潜力无限”,还有一位学生谈到他阅读儒家经典以后,找到了“仁、义、礼、智、信,而且要执著”的“理想人格”: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原来不知道的新信息。这样的宁静中的积极心态,和追求理想人格的执著,正是这消解理想、浮躁而消极的时代所匮缺的,正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显示了今天在中学生中提倡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