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笔墨相拥
7479400000082

第82章 更好的自己

我很少读一本书,有瞬间想读完的感觉。乐嘉的这本《色眼识人》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正值撑着因感冒而越发沉重疼痛的脑袋之际,药物的安眠作用无数次催促着我躺进暖暖的被窝,只是不愿放下手中这本《色眼识人》。

我很少看这样的书,觉得人与人交往,无非诚心二字,若加上技巧或者手段,太没意思。然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教人学会看自己。看自己,这就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常常会有人跟我说,我了解你。每次听见的时候,心里不免笑笑,你了解我?呵呵,我自己都不了解我自己。

你了解自己吗?

乐嘉在书中,将所有人分成红、蓝、黄、绿这四种。具体细节,不必赘述,若你有兴趣,自可去亚马逊什么的淘一本。这本书之所以打动我,是有关两个问题的阐述:一、知道我天生的性格是什么。二、知道我现在的个性是什么。性格和个性是有重要差别的,性格,是天生的,就像一母同胞的双胞胎,脾气常常截然不同,而个性,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环境等等。

首先说性格。周围有两种接触我的人,一种是生活中日常交往的,一种是看我文章的。前种圈子中的朋友,生怕有天我被自己的天真和简单,再加上撞了南墙不回头的执着给折磨得死去活来。后者圈子,多是一些长者,他们常夸我少年老成,沉郁安宁。其实,我也认为,我是性格分裂的,愉快起来,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到天;忧伤起来,悲戚深得没有底。

这样的话,用乐嘉这样的理论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前面那个我,是红色的,天生的,天性如此,快乐,有孩子似的痴与纯净的天真,不像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无关。后面那个我,是绿色的,求安稳,多思,知足常乐,少攻击性,那是后天形成的,让大人们可以放心的好小孩。

有个令我特别尊敬的人,那是我小学数学老师,因为机灵,她也对我青睐有加。我至今记得一句她告诉我的话:有好奇心是好的,但女孩子还是不要有太多好奇心,若不然,你会被你的好奇心害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奉若真理。争取循规蹈矩地做事,不敢稍有逾越。老师的话常常就像一个警钟,时不时振聋发聩。直到我到了大学,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生活与自己的时候,我才发现,老师这次未必正确。有次去探访她,跟她提起这件事,我说,老师,其实我就是这么个人,热衷于体验和尝试,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好奇,我可以把一辈子当成几辈子过,我觉得,我的人生其实很精彩。年逾六十的老师笑了,说了句令我瞬间如释重负的话:老师真羡慕你。

我的父母,当年其实也都是红色性格的人,浪漫主义,理想万岁,高度乐观,后来随着事业和婚姻家庭的打磨,一个变成绿色性格的人,妈妈就是这样,爱静,万事求内心平和,非到万不得已,很少尝试去改变他人。一个变成蓝色性格的人,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安全可靠,坚韧执着,希望事情都按照预期发展,谦和稳健。一个是逃避压力,躲进文学的世界,求一份惬意;一个是直面压力,追求卓越,负担却与日俱增。只有在生活完全是生活的时候,两个人才展示出,仅存的,红色的,曾经的,轻盈的,飘逸的,美得醉人的快乐。也许这是夫妻之道,也许这是人生之道。

我却觉得可惜。又有很多人都会像这样,天性最终将个性打败。然后还以为,这样的就是自己。总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压力越来越大。不是说后天的自己不好,只是,人活着,自己是自己,才是最快乐的不是吗?

完美只是个概念。何必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存在即有理,那为什么存在不可以是我们自己?再如交友这件事。红色性格的人,普天之下,莫非我友。而蓝色性格的人,总是摆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讲究交流的意境和共鸣。他们觉得我们这样的人轻浮,我们觉得他们冷漠。其实有什么关系,世界那么大,我们大可以用一份积极的心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样的我们就是我们。为什么学钢琴?钢琴好玩。为什么旅游?旅游好玩。为什么76岁的老太太还学英文?学英文好玩。我们从不以成就企图打动别人,我们更希望别人将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经历上。需要很多理由吗,好玩就是最好的理由。我玩我开心,我玩我快乐,我玩我专注。我专注,我始终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自己是谁,我从不迷失自己,我有方向感,我动力充足。我动力充足人生不至于失败,我不失败我快乐,我快乐我玩。这就是我的生存逻辑。没什么好考虑的,我记得妈妈送给我的六字格言:健康,快乐,成功。

军训前,先要叠被子,然后教官根据叠的被子进行指导。我把被子叠成一坨便便的形状。别人说女孩子要踏实要稳妥,少出门,少跟陌生人说话,我偏四处游玩,与人攀谈,把周边一圈主要省市逛完后,也没发现一觉醒来自己在黔贵山区成了一个歪瓜裂枣的媳妇。在肯德基出蘑菇蛋挞之前,我已经往蛋挞里加过各种辅料了。我读各种书,说高深些的,肯定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背诵过“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之类的;说简单的,也常常捧着令人鄙视的漫画作品读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就是我啊,也正因为我是这样的,你们才喜欢我,才愿意搭理我,才觉得我与众不同不是吗?其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之所以相同了,那只能怪自己,没有勇气做自己。自己,原来的自己就那么糟糕吗?

我承认,我们是有很多缺点,情绪波动,要死要活,有时也冲动鲁莽,有勇无谋,或者还有很多很多。但我相信,克服缺点的程度,不至于泯灭本性,成熟,也不能成为教育无力的遮羞布。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的栋梁之才,这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吗?

我们常呼吁,社会、学校、家长,不要泯灭我们的个性,给我们创造的空间,给我们想象的余地。那我们自己首先有这样的勇气,对着各种各样的磨砺有选择地说一声“不”了吗?只要不触碰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在这样一个广袤无垠的范围里,我们到底被什么约束着,如同蛛网里的小虫儿,越缚越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什么样的富裕,才算富裕?什么样的成功,才算成功?什么样的地位,才算有地位?那快乐呢?那自己呢?

有一本书《生命的重建》,里面有个练习,是对着一面小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轻呼自己的名字,并且说,我喜欢你,并接受你原来的样子。这个练习,自我拿到这本书到现在,这是唯一一个我没有完成的练习,不信你掏出离你最近的镜子,认真地试着完成它,你也会在心脏激动而忐忑的跳动中,笑笑,将镜子塞进离你最近的抽屉。我为什么不喜欢自己,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原来的样子?我们为什么只有在婴儿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最完美?

什么时候,才能坦然地告诉自己,告诉别人:亲爱的,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我觉得幸福并且安宁。

丢了什么,也别丢了自己。自己丢了自己,那才是真正的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