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黄庭坚诗论
7491800000011

第11章 黄庭坚诗的艺术渊源(1)

在少年时代黄庭坚从父亲黄庶学诗,继而从亲戚李常、孙觉和谢景初学习诗法。他的这四位父辈均是诗人,而且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追随者。黄庭坚因而继承了诗歌革新的传统。晋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朴质自然,尤其是隐逸的意趣,与黄庭坚的思想和人生态度颇为相契。唐代中期韩愈以文为诗的险怪诗风,在唐诗中乃是别调,为北宋欧阳修和苏轼等提倡,而在黄庭坚诗中得到了发展。学习杜诗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以来的普遍风气。黄庭坚从青年时代至晚年不断认真学习杜诗,他从探究杜诗的句法及表现形式,最后逐渐接近杜诗的艺术精神。正是由于艺术渊源的特殊结构,使黄庭坚异于其他的宋代诗人。他在吸收诸家诗艺之长后,经过自己的创造与特殊的人生阅历,终于创造了山谷体。

一 继承北宋诗歌革新传统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舅父李常,岳父孙觉,岳父谢景初,他们在政治上是与元祐诸公保持一致的,均反对王安石新法,因而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或迫害;他们在文学方面都是诗人,是受到诗歌革新运动影响的。黄庭坚与他们有这种亲属关系,并从他们学诗,从而接受了诗歌革新的思想。

李常是苏轼的好友。熙宁时期,苏轼作有《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 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黄鹤楼诗已有唐代诗人崔灏和李白的名篇,苏轼却以一段神奇的传说而别开新径,因而继唐人之后再成为佳作。苏轼在黄州谪居时与李常书云:“示及新诗,皆有远别惘然之意,虽兄之爱我厚,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何乃尔耶?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专务规练,辄以狂言广兄之意尔。”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李常寄诗有规劝之意。从苏轼的书信中可见他们交情之深厚。李常将黄庭坚诗推荐给苏轼,在李常家里孙觉是见得到黄庭坚的,当时黄庭坚在李常处学诗;可见李常对于黄庭坚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元祐初年黄庭坚与李常同朝,他在《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里表示敬仰与感激之情:

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

妙质寄郢匠,素心乃林泉。

力耕不罪岁,嘉谷有逢年。

校书天禄阁,蓺竹老风烟。

携提寒泉泓,松煤厌磨研。

藉甚在台省,六经勤传笺。

谏草蠹穿穴,江湖渺归船。

春官酌典礼,日月丽秋天。

少也长母家,学海颇寻沿。

诸公许似舅,贱子岂能贤。

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铅。

新诗先旧物,包送比青毡。

缪传黄梅钵,未印少林禅。

汲井涤败墨,苍珪谢磨鐫。

玉蟾泻明滴,要须笔如椽。

眷求尽耆德,舅氏且进迁。

山龙用补衮,舟楫功济川。

当身任百世,旧学不须捐。

私持杀青简,缉缀报餐钱。

屡书愿无愧,傥继麟趾篇。

此诗可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李常的清高品格和仕途臻于荣显;第二段自述得到李常的栽培和推荐;第三段希望李常在济世与文章两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此诗平淡朴质,诗意明显,但黄庭坚同时作的《再和公择舅氏杂言》则气势宏伟,多用比兴,诗意含蓄:

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有衣食我家之德心。

使我蝉蜕俗学之市,乌哺仁人之林。

养生事亲汔师古,炊玉爨桂能至今。

岁暮三十裘,食口三百指。

寒不缉江南之落毛,饥不拾狙公之橡子。

平生荆鸡化黄鹄,今日江鸥作樊雉。

人言无忌似牢之,挽入书林觑文字。

更蒙著鞭翰墨场,赠研水苍珪玉方。

蓬门系马晚色净,茅檐垂虹秋气凉。

湔拂垢面生寒光,汉隶书吕规其阳。

吕翁之治与天通,不但澄泥烧铅黄。

初疑蛮溪水中骨,不见鸲鹆目突兀。

但见受墨无声松花发,颇似龙尾琢紫烟。

不见罗縠纹粼粼,但见含墨不泄如寒渊。

往在海濒时,晨夕亲几杖。

恪居有官次,遣吏问无恙。

抚摩宝泓置道山,郁郁秀气似舅眉宇间。

其重可以回进躁之首,其温可以解横逆之颜。

乌虖端是万乘器,红丝潭石之际知才难。

诗的前段略述舅父培养之恩,杂以自嘲;后段由舅父所赠之砚,借题发挥,愈写愈奇,想象丰富。全诗因是杂言,跌宕起伏,变化无穷,深受李常诗风的影响。

孙觉亦是苏轼的好友。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孙觉自广德移守吴兴,次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取境内自汉以来古文刻石以存。苏轼为作《墨妙亭记》,孙觉又求墨妙亭诗。苏轼《孙莘志求墨妙亭诗》是一篇论书法艺术的奇作: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入座龙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籐。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墨妙亭如苏轼所预料早已不存,所存者惟有苏轼诗文留下的他与孙觉的一段交谊。孙觉曾作有《闻朝议以子瞻送高丽》诗。《宋诗纪事》卷十八存孙觉诗两首,其另一首为《介亭》,此亭在杭州凤凰山,为北宋时太守祖无择所建。诗云:

真人昔未起,奔鹿骇四方。

连延天目山,两乳百里长。

有地跨江海,无种生侯王。

中宵燎穹旻,列石表坛场。

朱旗大梁野,英气通八荒。

寥寥百年后,故物亦己亡。

所余彼巉岩,峰峦屹相望。

主人承明志,星斗工文章。

筑亭紫霄上,坐客苍林旁。

攀云弄明月,晓星出扶桑。

禹山隔波涛,简书永埋藏。

愿逢希夷使,水土还故常。

此诗有欧阳修和梅圣俞诗的古朴和平淡的特点。

元丰八年(1085)夏,孙觉在朝为右谏议大夫,同黄庭坚多有唱和。黄庭坚《和答外舅孙莘老》:

西风挽不来,残暑推不去。

出门厌靴帽,税驾喜巾屦。

道山邻日月,清樾深牖户。

同舍多望郎,闲官无窘步。

少监岩壑姿,宿昔廊庙具。

行趋补衮职,黼黻我王度。

归休饮热客,觞豆愆调护。

浩然养灵根,勿药有神助。

寄声旧僚属,训诂及匕箸。

尚怜费谏纸,玉唾洒新句。

北焙碾玄璧,谷帘煮甘露。

何时临书几,剥芡谈至暮。

诗仅对孙觉任谏议之职表示钦敬,歌颂其清高的品格。诗语朴质古拙,有意学孙觉五言古体。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亦是五古,却老健而有波澜:

往岁在辛丑,从师海濒州。

外家有行役,拜公古邗沟。

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

仍许归息女,采苹助春秋。

斯文开津梁,盛德见虚舟。

离合略十年,每见仰清修。

久次不进迁,天禄勤校雠。

文武修衮职,谏垣始登收。

身趋邺公城,逐臣既南浮。

娈彼丞中馈,家庭供百羞。

堂堂来问寝,忽为云雾休。

遗玩犹在箧,汝水绕坟丘。

南箕与北斗,日月行置邮。

相逢辇毂下,存没可言愁。

当年小儿女,生子欲胜裘。

瓯越委琴瑟,江湖拱松楸。

持节转七郡,治功无全牛。

还朝蒙嗟识,明月岂暗投。

抱被直延阁,疏帘近奎钩。

三生石上梦,记是复疑不。

隐几付天籁,阅人如海鸥。

襟怀俯万物,颜鬓与百忧。

长歌可当泣,短生等蜉蝣。

悲欢令人老,万世略同流。

轩冕来逼身,白 晚沧洲。

履拂知道肥,净室见天游。

小人乐蛙井,痴甚顾虎头。

世缘真嚼蜡,骨相谢封侯。

松根养茯苓,岁晏望华辀。

宋神宗死后,政治形势变化,旧派人物相聚京都。黄庭坚与孙觉于京都重逢,无比感慨。诗中记述了黄庭坚自与孙觉相识以来的人世沧桑,充溢深厚情感。此诗得韵宽,但共用三十韵,不复旁出,于顺叙中呈现波澜横溢之势,极为流畅。黄诗里有学习孙觉《介亭》五古的痕迹,于朴质中见奇崛。

谢景初是学杜诗的。《宋诗纪事》卷十六存其诗三首,陈师道记述其有名的断句云:“谢师厚废居于邓。王左丞存,其妹婿也,奉使荆湖,枉道过之。夜至其家,师厚有诗云:‘倒着衣裳迎户外,尽呼儿女拜灯前。’”此为宋诗名句,写尽故人相逢惊喜之情,又含有世事沧桑之感,故最为宋人诗话所称道。兹采谢景初诗两首:

海上风与雨,未朕先气升。

泽卤杂山云,蓊郁相薰蒸。

交语面已障,安辨丘与陵。

衣濡带革缓,臭腥殊可憎。

自非昌其阳,疾疠得以乘。

君子却阴邪,何必医师能。

——《观余姚海氛》

落泉下峭壁,陡绝千万丈。

溅急雪片飞,望若匹练广。

曲岭隔青林,三里已闻响。

其旁有巨石,平润可俯仰。

愚俗所不道,我辈数来赏。

须期秋色清,攀萝将尔上。

——《巨石亭飞瀑》

两诗皆直叙,质朴而瘦硬,仅学得杜诗的一种特点。黄庭坚的友人王直方记述:

山谷对余言:“谢师厚七言绝类老杜,但人少知之耳。如‘倒着衣裳迎户外,尽呼儿女拜灯前’,编之杜集无愧也。”师厚方为其女择对,见庭坚诗,乃云:“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竟从谢公得句法,故尝有诗云:“自往见谢公,论诗得濠梁。”

黄庭坚在与谢景初相识之前已经是诗人,而谢师厚甚喜爱其诗。宋人对于诗艺的探讨很细致,诗法是宋人最注重的诗艺之一。魏庆之《诗人玉屑》里即总结了宋人和唐人句法的经验,其中如“象外句”、“折句”、“两句不可一意”、“句中有眼”、“一句有三意”、“警句”、“响字”、“拗字”、“上三下二”、“上五下二”等等,颇为烦琐。元丰时期,黄庭坚与谢师厚唱和之作较多,正是由此而学得句法,使诗艺精进。黄庭坚《次韵谢外舅病不能拜复官夏雨眠起之什》云:

丈人养痾卧,此道取众弃。

强饭尚可饱,力田苦常匮。

欲从群儿嬉,出语不妩媚。

轩窗坐风凉,编简勘遗坠。

自安井无禽,未叹旅焚次。

夏暑极阳功,时霖作阴事。

呼儿疏药畦,植杖按瓜地。

南山云气佳,北极冕旒邃。

自欣须发白,得见衣裳治。

山林收枯槁,草木洗憔悴。

舐痔以车来,探珠遭龙睡。

腹便时蒙嘲,身退得自恣。

伊优无下僚,肮脏谢高位。

谁能领斯会,好在漆园吏。

自熙宁五年(1072)以来谢景初因反对新法被罢职闲居,至熙宁十年(1077)复官,但他以病谢复官,乃因政治局势不稳定之故。诗中想象岳父“病不能拜复官”的情形,表现田园乐趣,而对“复官”之事则予以嘲讽,辞语隐晦,含义深刻,对当时新法诸公作了憎恶的丑化。在他与谢景初的唱和中,生活琐细题材甚多,如“接花”、“裁竹”、“饼曲酒”、“萱草”、“食蟹”等;其《次韵谢外舅食驴肠》即是很冷僻的琐细题材。诗云:

垂头畏庖丁,趋死尚能鸣。

说以雕俎乐,甘言果非诚。

生无千金辔,死得五鼎烹。

祸胎无肠胃,杀身和椒橙。

春风都门道,贯鱼百十并。

骑奴吹一吷,驵骏不敢争。

物材苟当用,何必渥洼生。

忽思麒麟楦,突兀使人惊。

诗中详叙了驴之被杀,烹饪,主人与骑奴均食的情况,似为驴鸣冤。最后两联忽然转变思路。“渥洼”乃甘肃安西县水名。《史记·乐志》:“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后世遂以“渥洼”为神马之典故。“麒麟楦”,喻虚有其表的人。唐人张 《朝野佥载》:“唐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物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无德而拥朱紫,何以异是。”黄庭坚以为物之有用,不必出身高贵,而那些无德而拥朱紫的贵人,实虚有其表,原本是驴,而非异物。这样,他将食驴肠的题材发挥到极致,隐晦地嘲讽新法贵要之悲惨结局。我们以这两首诗为例,可见黄庭坚诗之思想深沉,而表现方法晦涩,多用生僻事典,诗意连贯,意脉清晰,而风格奇崛。它们应是黄庭坚从谢景初学习句法、学习杜诗的成果。

黄庭坚对父亲黄庶,及父辈至亲李常、孙觉和谢景初诗歌没有妄评。他从父辈诗人学诗,从而接受了北宋诗歌革新的精神。他对于北宋诗歌革新的前辈诗人梅圣俞特别钦慕。元祐时期,黄庭坚《跋梅圣俞赠欧阳晦夫诗》云:“余三十年前,钦慕圣俞诗句之高妙,未及识面而圣俞下世。”黄庭坚又在《跋雷太简梅圣俞诗》中云:“梅圣俞与余妇家有连,尝悉见其平生诗。如此为是得意处,其用字稳实,句法刻厉,而有和气,他人无此功也。”在北宋诗歌革新运动诸家诗中,黄庭坚最看重梅尧臣之诗,再加上从黄庶、李常、孙觉、谢景初学诗,这是黄诗艺术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渊源。

二 学习陶诗的质朴平淡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高洁情怀,淡泊的人生态度,“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化性格的典型,为许多士大夫所景仰。他的诗歌开拓了新的田园题材,风格质朴平淡,是汉魏南北朝以来真正能自成一体的诗。陶诗的价值是在宋代才开始发现的。宋人范正敏说:

六一居士(欧阳修)推重陶渊明《归去来》,以为江左高文,当世莫及。涪翁(黄庭坚)云:“颜(延年)、谢(灵运)之诗,可谓不遗炉锤之功矣;然陶渊明之墙数仞,而不能窥也。”东坡晚年,尤喜渊明诗,在儋耳遂尽和其诗。荆公(王安石)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用渊明诗者,又尝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趣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唐代诗人白居易、韦应物也曾学过陶诗,但影响不大。自北宋诗歌革新运动以来,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的大力提倡,陶诗的价值便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一种模仿的对象。其中苏轼对陶诗的评价及作的和陶诗在诗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苏轼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诗是始于贬谪黄州期间。元丰四年(1081)九月苏轼作《集〈归去来〉字》诗六首,次年作《饮酒诗跋》及《哨遍词序》,晚年全和陶诗。这是苏诗平淡风格的渊源之一。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在苏轼看来,陶渊明诗的艺术与思想境界之高是古代诗人不可企及的。此评显然过高,仅能反映当时对陶诗崇尚的一种风气而已。

黄庭坚学陶是在少年时代,应早于苏轼。北宋嘉祐六年(1061),黄庭坚十七岁,试作有《溪上吟》,纯是模仿陶诗风格。他在《溪上吟并序》中云:

春山鸟啼,新雨天霁。汀草怒长,竹筱交阴。黄子观鱼于塘下,寻春于小桃源,从以溪童、稚子、畦丁三四辈。茶鼎酒瓢,渊明诗编,虽不命戒,未尝不取诸左右。临沧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当其漻然无所拘系,而依依规矩准绳之间,自有佳处。乃知白莲社中人,不达渊明诗意者多矣。过酒肆则饮,亦无量也,然未始甚醉。盖其所遇与毕卓、刘伶辈同,而自谓所得与二子异,人亦殊不能知之也。酒酣,得纸,书之,为《溪上吟》。

春日在山水田园之间,读陶诗领略渊明诗意,模仿试作,黄庭坚在诗中已流露出隐逸之意。熙宁六年(1073)黄庭坚作《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

枯木嵌空微暗淡,古器虽在无古弦。

袖中政有《南风》手,谁为听之谁为传。

风流岂落正始后,甲子不数义熙前。

一轩黄菊平生事,无酒令人意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