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黄庭坚诗论
7491800000015

第15章 黄庭坚诗的思想意义(2)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黄庭坚读了语溪碑并未为唐王朝的“中兴”而有歌颂之意,却使他深思唐王朝为什么会在唐玄宗手上竟由开元盛世迅即导致衰败的教训。他并未集中去探求这教训的意义,而是着力描述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仓惶出逃和回京后的清凉苟活。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密谋将玄宗迁居于西内苑,肃宗受制于皇后与李辅国而不敢去西内,李辅国旋将高力士流放,致使玄宗于孤独忧愤中死去。这个开元皇帝因为不懂得居安思危,信任权臣佞幸,纵容杨贵妃的养子安禄山,以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诗人元结在《舂陵行》里反对朝廷加重向地方政府的征敛,准备静以安民,因而待罪于官。诗人杜甫在《杜鹃行》里借对古蜀帝魂所化之杜鹃的再拜,表示对开元皇帝的悼念。唐王朝的忠臣们对于国家变乱之祸悲痛入骨,但自《长恨歌》流行以来,人们竟去欣赏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才是黄庭坚所痛恨的。唐玄宗将国家弄到由盛到衰的地步,这是自唐代以来统治者应吸取的历史教训,然而一些统治者却并未收敛,即使在宋代的统治者也是如此,因而《书磨崖碑后》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黄庭坚在诗歌里歌颂过许多宋代的名臣,从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态度与社会思想。这类题材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对北宋初年王禹偁的敬仰。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端拱元年(988)拜右拾遗直史馆,向太宗皇帝上书,请重视农业,节约财政,抑制兼并,改革吏制。至道三年(997)宋真宗即位,王禹偁再上书要求改革变法。他的这些建议均未被朝廷采纳,却成为庆历改革者们变法的基本内容。此外他还反对宋初的文风,提出诗文革新的意见,这为后来欧阳修所施行。王禹偁堪称北宋政治革新和诗文革新的先驱者。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并序》云:“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方是时朝廷清明,无大奸慝。然公犹不容于中,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至于三黜以死。”王禹偁晚年贬谪黄州,死时年仅四十八岁。元祐时期黄庭坚在朝作《题王黄州墨迹后》云:

掘地与断木,智不如机舂。

圣人怀余巧,故为万物宗。

世有斲泥手,或不待郢工。

往时王黄州,谋国极匪躬。

朝闻不及夕,百壬避其锋。

九鼎安盘石,一身转孤蓬。

浮云当日月,白发照秋空。

诸君发蒙耳,汲直与臣同。

诗中惋惜王禹偁锋芒太甚,不能藏用;又称赞其正直立朝,如汉代的直臣汲黯。宋太宗曾对王禹偁说:“卿文章不下韩柳,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芘。”稍后黄庭坚又作《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

脱略看时辈,诸君等发蒙。

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鹏入迁臣舍,乌号厌世弓。

平生有嘉树,犹起九原风。

王禹偁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执政以为轻重其间,贬谪黄州。其谪黄州,有似汉初贾谊贬谪为长沙傅,不祥之鸟入其室,不久贾谊便去世。然而其名德在人,有如嘉树,人们思之不忘。黄庭坚以春秋史臣董狐之直笔,汉初重臣汲黯之刚直比喻王禹偁,歌颂这位政治革新的先驱者。西昆诗派的杨亿在政治上仍是以正直立朝,不畏权贵,继承了中国古代良史的传统,其品格是为诗文革新者们所佩服的。黄庭坚的《思贤》即为杨亿而作。其诗序云:“思贤,感杨文公遗事也。公事章圣,以直笔不得久居中。诏欲命公作某氏册文,公不听,卒以命陈公彭年。命下之日,全家逃归阳翟。今者道出故邑,冡木合抱,想见风烈,故作是诗。”诗云:

杨冡事业绝当时,百家疏通问不疑。

高文大册书鸿烈,润色论恩禁林杰。

堂堂司直社稷臣,谏有用否不辱身。

劲气坐中掩虎口,忠言天上撄龙鳞。

忍能持禄保卒岁,归去求田问四邻。

今时此事久索漠,吾恐九原公可作。

我来回首行路难,城郭参差夕阳间。

风急饥乌噪乔木,孤坟牢落具茨山。

杨亿在宋真宗时期任翰林学士,以文思敏捷、学识丰富、刚介正直著称,主持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但遭到一些朝臣毁訾与攻击,死时年仅四十七岁。黄庭坚在杨亿的墓地凭吊,甚感当时无这样敢于直谏、文才鸿富的社稷大臣了。黄庭坚对本朝许多名臣及苏门文人均作诗称道他们的政治品格,表现出其在政治上是爱憎分明的。他对于王安石变法以来,一批急于功名的政治投机者,以奉行新法而跻身朝廷,使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发生流弊的现象深恶痛绝。黄庭坚在《次韵奉送公定》的长诗里,对这批新进人物的丑恶形象作了描绘:

燕赵游侠子,长安轻薄儿。

狂掉三寸舌,躐登九级墀。

覆手云雨翻,立谈光阴移。

歃血盟父子,指天出肝脾。

从来国器重,见谓骨相奇。

筑岩发梦寐,猎渭非熊螭。

百工改绳墨,一世擅文词。

全人脰肩肩,瓮盎妩且宜。

此诗辞语深奥晦涩,极尽嘲讽。诗中“全人”两句出自《庄子·德充符》:“ 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此则寓言叙述两位伛偻残病、肢体坼裂的人,去游说齐国国君;国君甚悦,但见其全人反觉得羸小怪状。关于此节诗之含义,史容解释说:“山谷诗意,谓熙宁用人,非贤而谓之贤,贤则指为不肖也。所谓‘游侠子’、‘轻薄儿’,盖言当时新进少年,趋时苟合,以口舌捷给,躐等进用。虽歃血而盟,自谓披腹而出肝脾,其言皆不足信也。王介甫(安石)素有重名,称为‘国器’,其遇主得时,如起于‘筑岩’、‘钓渭’。而改制立法,自眩文词,已者超迁之,语不合意,则摈斥不用。所谓悦 跂支离、瓮盎大瘿,而视全人;无疾者,乃诋为丑恶也。”从史容的解释里,可见黄庭坚嘲讽的对象不仅是新进之群小,还包括新法的倡议与执行者王安石。诗人反对新法的态度是很强烈的。关于变法与反变法的新旧之争,黄庭坚在晚年认为:“开纳倾万方,皇极运九畴。闭奸有要道,新旧随才收。”(《再作答徐天隐》)史容注引《王立之诗话》云:“山谷元祐初诗云:‘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至建中初复有句云:‘闭奸有要道,新旧随宜收。’又云:‘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黄庭坚从国家使用人材的角度考虑,主张摒除门户之见,凡是于国有用的人材,不论其属新派或旧派都应使用,这样自可杜绝奸佞之道。然而任何时代的统治集团都是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而使用人材的,要做到新旧人材并用,政治开明,达于至公,这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从黄庭坚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从他对正直朝臣的颂扬,以及对新法的态度,都可见到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它是山谷集中很重要的主题思想。

三 反映社会现实所表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熙宁元年(1068)黄庭坚刚踏入仕途,任豫西叶县尉,即作有《虎号南山》,表现传统的“苛政猛于虎”的主题,将地方官吏比喻为让人民怨恨与畏惧的猛虎。诗云:

虎号南山,北风雨雪。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今其病之,言置于壑。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不念赤子,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地方小吏相与为奸,施行暴政,直接为害于民,使平民死于沟壑。地方官员乃民之父母,可他们却不念及子民。《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子女失去父母,即失去依靠、倚仗。诗人最后以民众语气向上天呼号,质问上天为什么会让他们如此受罪受苦。

熙宁二年(1069)初春河北等地发生严重干旱,继以地震和水灾,大量受灾民众到河南等地逃荒,有许多民众到了叶县及襄阳等地。黄庭坚以诗纪录了来到当地的流民悲惨的景象,其《流民叹》云: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在描绘了流民悲惨景象后,黄庭坚指责朝廷没预防灾情,而以极少的饮食赈济是无益的。怎样安置流民,施行周公的荒政,这在当时朝廷并无有效而可行的措施。诗人表达了流民痛苦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