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诗在宋代中期诗坛的地位,黄庭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宗伯苏端明之诗,笔语妙天下,于今为独步。”他将自己的诗与苏诗比较则认为:“我诗如曹桧,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这里以大国比喻苏诗,以小邦比喻自己的诗,在某种意义上仍是较为客观的。苏轼对黄诗极为欣赏与推崇,黄庭坚晚年追述:“至于作诗,盖童子雕篆之流,少而好之,晚不能休,而先达苏子瞻,猥见品题,以为绝伦。”苏轼对黄诗的评价甚高,但也见到其缺陷,他说:“读鲁直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入用,亦不无补于世也。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盤飱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战国时的高蹈之士鲁仲连和唐代的谪仙李白,他们有似黄诗的格韵高绝,但这种高绝的品格对于社会现实并无多大的作用。黄诗又似海鲜珍品,虽是菜肴中难得的美味,但不可多食。苏轼见到了黄诗在本质上存在脱离现实的纯艺术倾向,而且此种倾向因追求新奇而走上狭窄的艺术道路。苏轼的评价极其恰当,但黄诗更适应当时的诗坛风尚,故学山谷诗者众多,以至形成一个庞大的诗派。
北宋后期《江西宗派图》的作者诗人吕本中在当时便指出苏诗与黄诗的意义,他说:
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唯东坡一人;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此二者当永以为法。
他以为苏诗和黄诗已在宋诗中建立了两种范式,值得后世诗人学习和效法。宋人王偁在史书里遂有“苏黄”并称之说:“始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皆游苏轼之门,号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特长于诗,独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苏轼,谓之‘苏黄’。”自北宋诗歌革新运动以来,到元祐时期苏轼与黄庭坚各自独创的艺术风格的出现,使宋诗发展出现一次巨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真正的宋诗。
三 黄庭坚诗在宋诗中的地位
唐宋诗之争始于南宋初年,张戒论诗已将本朝诗与唐诗对立。他以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关于学习作诗,他提出“苏黄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张戒是主张复古的,于本朝诗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以唐人诗为典范,认为宋人诗受到苏黄的影响而离唐诗典范已远,因而诗风之坏是出自苏黄的。在评论中张戒以苏黄诗作为宋诗的代表,遂有黜宋崇唐之说。南宋后期严羽发展了张戒之说,他论诗主盛唐,以为宋代如王禹偁、杨亿、刘筠、盛度、欧阳修、梅圣俞都是学唐人某一体的,沿袭唐诗,宋诗的变化是从苏黄开始的。他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我们从其否定意见可见到,唐宋以来诗歌的发展在宋初仍沿袭唐诗的道路,到了北宋中期苏轼与黄庭坚的出现,宋诗才获得独创的意义,才形成了与唐诗相对立的宋诗。此后历明清迄于近世,唐宋诗之争,唐宋诗优劣之评判已经成为中国诗史上的公案。清初《宋诗钞》的编者吴之振说:
自嘉(靖)、隆(庄)以还,言诗家尊唐而黜宋,宋人集覆瓿糊壁,弃之若不克尽,故今于蒐购最难得。黜宋诗者曰“腐”,此未见宋诗也。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知者或以为“腐”,后人无识,倦于讲求,喜其说之省事,而地位高也,则群奉“腐”之一字,以废全宋之诗。故今之黜宋者,皆未见宋诗者也。虽见之而不能辨其源流,则见与不见等。此病不在黜宋,而在尊唐,盖所尊者嘉、隆后之所谓唐,而非唐宋人之唐也。唐非其唐,宋非其宋,以为“腐”也固宜。宋之去唐也近,而宋人之用力于唐也尤精以专,令欲以卤莽剽窃之说,凌古人而上之,是犹逐父而称其祖,固不直宋人之轩渠,亦唐之所吐而不飨其非类也。
这批评了自明代中期迄于清初的尊唐黜宋之说,肯定了宋诗在唐诗成熟的艺术水平之上进一步有新的开拓,它们就像祖和父两代的关系,各有自己的成就。唐诗与宋诗实际上存在正宗与变易的诗歌发展过程。朱自清于1924年说:
自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音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扩增也就是进步。……诗体正变论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都是不成问题的。
从新变的观点而言,宋人一反唐人规律意味着艺术的创新。宋代诗人面对唐诗的成就而能新变,出以己意;宋以后则面对唐诗和宋诗的成就却无力出以己意而产生新变,不出于唐,则出于宋,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关于宋诗之新变,胡云翼于1935年较为具体地分析说:
宋诗不能完全摆脱唐诗的藩篱,这是我们也替宋诗惋惜的。可是,宋诗人在创造方面,虽没有唐诗人的伟大;但在诗的研究方面,却比唐诗人深刻得多了,进步得多了。他们对于唐代诗人,每一个都有很适当的批评;他们对于唐诗,每一篇都作详细的分析;他们能够看出每一个唐诗人的特长,他们能够发现每篇唐诗的好处。尤其对于那几个名贵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王维、韩愈、李义山,无论用字、炼句、对仗、用韵,他们一点点都不肯放松,而加以细密的研究。有了许多唐代的好作家和好作品,供宋人学习与参考,宋人的描写方法自然要特殊进步了。其进步痕迹可明显地看出来的。第一,宋诗格外的整练,有规矩,没有唐人不工稳的毛病了。第二,宋诗的描写越发细致,没有唐人粗率的毛病了。第三,宋诗的描写特别冲淡,没有唐人一味豪迈意气的毛病了。
这是就宋诗新变的一般情况而言的,作为宋诗典型的黄诗而言,它以才学为诗,工于锻炼,创造了一个深刻工巧、瘦硬生新、拗折奇崛的新的艺术境界。当时苏门学士即对黄诗的独创性有所认识。张耒说:“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诗人谨守之。独鲁直一扫古今,(直)出胸肊,破弃声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钟磬声和,浑然有律吕外意。近来作诗者颇有此体,然自吾鲁直始也。”王直方也谈到秦观和张耒对黄诗的推许,他记述道:“山谷旧所作诗文,名以《焦尾》、《敝帚》。少游云:‘每览此篇,辄怅然终日,殆忘食事,邈然有二汉之风。今交游中以文墨称者,未见其比。所谓珠玉在旁,觉我形秽也。’有学者问文潜模范,曰:‘看《退听稿》。’盖山谷在馆中时自号所居曰退听堂。”黄庭坚晚年回忆说:“往在元祐初,始与秦少游、张文潜论诗,二公初不谓然。久之,东坡先生以为一代之诗当推鲁直,而二公遂舍其旧而图新。方其改辕易辙,如枯弦敝轸,虽成声,而疏阔跌宕不满人耳;少焉遂能使师旷忌味,钟期改容也。”当时秦观与张耒对黄诗尚无确切的认识,直到苏轼以为黄诗乃“一代之诗”时始服膺。自此秦观与张耒作诗便另辟蹊径了。苏轼之言成为了定论。苏门文人陈师道即提出学诗当从学黄诗入门,学文当从韩文入门,这已反映了一时的文学风尚。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指出:“黄诗韩文,有意故有工,左、杜则无工矣。然学者先黄后韩,不由黄、韩而左、杜则失之拙易矣。”黄诗和韩文有法度可循,只要有意去学习,便可能达到工致;如果一开始便去学杜诗和《左传》文则不易工致。因此学习作诗文者应先学黄诗再学韩文,如果先学杜、左之诗文则可能有拙易之失。同时代苏黄并称,为什么陈师道不主张人们学苏诗呢?这是因为苏轼乃海涵地负之天才,其诗汪洋恣肆,波澜壮阔,妙理无穷,变化百出,而无特别诗才者是会感到无辙可寻,不可模仿的。因此虽然苏黄并称,而黄诗因学者甚众,遂演变并发展为江西诗派。南宋诗人刘克在论及宋诗的发展时说:
潘阆、魏泰,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也。作杨(亿)、刘(筠),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挦扯义山(李商隐)之谑。苏(舜钦)、梅(圣俞)稍变以示平谈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欧阳修)、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黄庭坚)稍后出,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蒐遗笔,穿异穴,间作为古解,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北宋诗歌革新以来,影响最大的是欧诗和苏诗,但这两家的“天才笔力”是不易学习的。刘克庄指出山谷诗成为“本朝诗家宗祖”的原因,其最根本之处在于学山谷诗可以“锻炼勤苦”而成,而学欧诗和苏诗却绝非“锻炼勤苦”可成的。刘克庄总结了山谷诗在这方面成功的原因,我们参以黄庭坚诗论及其创作实践,能见到山谷诗所建立的法度,可供后人指示途径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意象的创造力求生新奇异,使用生僻事典,讲求出处,化用成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二、偶尔采用古文句法,善于窄韵巧押,有意破坏律体而使之拗崛;三、在立意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力求表达新意;四、沿题而赋,以线型结构为主,层次清楚,题意表述完满。这样,即使一般志于学诗的人,皆可以经过勤苦学习和锻炼,循此途径,自然能够弥补生活体验的缺失、想象的贫乏、情绪的平常等等的缺陷,可以作出有一定水平的和具一定特色的诗。因此,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学山谷诗者在北宋后期蔚然成风,形成江西诗派,而江西诗风还笼罩着南宋诗坛,直到南宋中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大诗人开始努力摆脱其影响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南宋中期以后,虽然逐渐清除了江西诗风,但诗人们却又转而去学晚唐诗、盛唐诗或杜诗,这样宋人自己创造的诗歌艺术特点又渐渐丧失了。唐宋诗之争的历史公案表明:黄庭坚诗及江西诗派才是宋诗艺术特色的代表者,虽然它有一些弊病,并受到许多的指责,但它却体现着异于唐诗风貌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