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赋》真实传达了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美好生命逝去的无尽悲哀。如果说《李夫人歌》是以简洁含蓄的笔触,婉转抒发了武帝对亡妃的哀思的话,那么《李夫人赋》则是以浓墨重彩的手法,多层面表达了武帝对亡妃的怀念。赋分正文与乱辞两部分。正文主要通过幻想与追忆,抒发对亡妃李夫人的绵绵伤痛。赋的开头四句:“美连娟以修嫣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新宫可筑,而美好生命逝去就再也不能回来。这与“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露》)对生命易逝的悲痛无奈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武帝在哀悼李夫人的同时,对生命的短暂进行了深沉思考。接下来的“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两句,是对李夫人身处墓中凄惨境况的想象。在此,武帝不写自己如何伤怀李夫人的早逝,而是写李夫人的亡魂在墓室中为思念自己而心伤,这种进一层的写法,想象大胆奇特,倍加抒发了武帝的无尽哀伤。而“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以眼前秋景抒心中哀情,再次传达出对爱妃早逝的伤痛。在这种伤悼的心理引导下,作者想象其灵魂脱离肉体,去寻找李夫人的踪迹,见到了“函菱荴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的李夫人。如此神奇想象,如梦似幻,足见汉武帝对李夫人思念之刻骨铭心。
接下来的“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欢接狎以离别兮,宵寤梦之芒芒”,由冥冥想象,转入对往日欢乐生活的追忆;由对往日的追忆,又回到眼前似梦非梦的幻境中。在此番幻境中,李夫人的身影是“忽迁化而不反”,或“哀裴回以踌躇”。以李夫人灵魂的不忍离去来表达作者对夫人灵魂归来的强烈期盼。然而人死不能复生,武帝最终在李夫人灵魂“荒忽而辞去”、“屑兮不见”的幻境中,再次回到眼前阴阳相隔的残酷现实,“思若流波,怛兮在心”,无限伤痛,如流水连绵不绝。
乱辞再次抒写了对李夫人早逝的无限悲痛,表示将不负其临终所托,体现了武帝对李夫人的一片深情。乱辞中,描写了伤悼李夫人的凄恻场景,极其感人:
“弟子增欷,洿沫怅兮。悲愁于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虚应,亦云己兮。嫶妍太息,叹稚子兮。懰栗不言,倚所恃兮。”
对李夫人兄弟和稚子伤悼李夫人的哀恸场景进行描写,极富人情味。从中不难发现汉武帝虽为一代雄主,亦有普通人真挚感情的一面。
《李夫人赋》在武帝时期甚至整个汉代,都是颇具特色的重要抒情赋作,其文学史意义不容忽视。
其一,《李夫人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在辞赋题材方面具有开拓意义。今存武帝之前的悼亡文学,有《诗经》的《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但皆以诗歌形式出现。而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悼亡赋,则非《李夫人赋》莫属。马积高先生认为此赋乱辞一段“写得颇亲切,为后世悼亡之作所祖”。其实,《李夫人赋》不仅仅在写作手法上“为后世悼亡之作所祖”,更在悼亡赋题材上有开拓之功。汉武帝《李夫人赋》之后,悼亡赋继作不断。如曹丕《悼天赋》、曹植《思子赋》、王粲《伤天赋》《思友赋》、曹髦《伤魂赋》、潘岳《悼亡赋》、南朝宋武帝刘裕《拟汉武帝李夫人赋》、江淹《伤爱子赋》《伤友人赋》、宋人李处权《悼亡赋》等,皆属此类。众多悼亡赋作的出现,使悼亡成了中国古代辞赋的一大重要题材。
其二,《李夫人赋》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悼亡文学提供了借鉴。一是《李夫人赋》以“桂枝落而销亡”比喻李夫人之死,这一手法为后世悼亡诗赋所因袭。如潘岳《悼亡赋》“含芬华之芳烈,翩零落而从风”、刘裕《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念桂枝之秋霣,惜瑶华之春翦”、梁简文帝《伤美人诗》“香烧日有歇,花落无还时”、阴铿《和樊晋陵伤妾诗》“画梁朝日尽,芳树落花辞”、李处权《悼亡赋》“信尤物之易毁兮,审奇花之早落”,等等,这些都是以花落喻妻、妾的死亡,是对《李夫人赋》中以“桂枝落”喻李夫人死的承袭。二是《李夫人赋》以幻觉抒哀情,将心理幻境与眼前实景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悼亡诗赋所继承。在《李夫人赋》之前,《邶风·绿衣》悼亡,主要通过睹物伤人,表现作者哀思;《唐风·葛生》悼亡,在睹物伤人的同时,对亡人坟茔的凄惨景象进行描写,以抒写作者“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的悲伤。而《李夫人赋》悼亡,则充分利用辞赋长于铺陈的优势,展现了汉武帝伤悼李夫人时产生的种种幻境,以此表达心中的无尽感伤。在描写心理幻境的同时,《李夫人赋》还在乱辞中描写了伤悼李夫人的眼前实景,进一步写出了对亡妃的无限悲思。这虚实相间的抒情方式,使全赋在哀伤百转的同时,充满着神奇和迷幻。《李夫人赋》的这一艺术独创,为后世同类题材文学所接受。如潘岳《悼亡赋》:“神飘忽而不反,形安得而久安?袭时服于遗质,表铅华于余颜。……延尔族兮临后庭,人空室兮望灵座,帷飘飘兮灯荧荧。灯荧荧兮如故,帷飘飘兮若存,物未改兮人已化,馈生尘兮酒停樽”,想象亡妻灵魂的飘忽不返及其妆扮,并将这一心理幻境与“空室”、“人已化”的眼前实景结合起来,表达了无尽悼念之情。又如江总《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诗》“犹忆窥窗处,还如解佩时。苔生无意早,燕入有言迟。若令归就月,照见不须疑”,都是将眼前实景与心理幻境结合起来抒写对亡人的思念。这些,都可以看出《李夫人赋》对后世悼亡诗赋艺术手法的深远影响。
其三,《李夫人赋》是汉代抒情赋作的先导。《李夫人赋》之前,骚体辞赋已成为汉人抒情的主要文体,但大多是在代屈原立言之际表达个人的不遇情怀。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惜逝》、严忌的《哀时命》等,情感虽挚,但终隔一层。而《李夫人赋》虽为骚体,但直抒作者在李夫人死后的内心感受,这种抒情手法不仅较借代古人立言来抒情要自然亲切得多,而且开启了汉代抒情赋作的先河。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是对《诗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屈骚“发愤以抒情”传统的弘扬。《李夫人赋》之后,虽代屈原立言的拟骚赋仍有继作,但抒情赋作至东汉已逐渐蔚为大观,特别是汉末魏晋的伤悼赋,基本上都是直抒胸臆的赋作,这是《李夫人赋》“导夫先路”的结果。
其四,《李夫人赋》为魏晋时代人生命意识的普遍觉醒开了先河。汉武帝《李夫人赋》在沉痛伤悼李夫人的同时,体现出对生命易逝的思考。这与汉武帝的世界观变化有关,据《史记·封禅书》和《汉书》之《武帝纪》《郊祀志》等记载,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汉武帝得了一场大病之后,深感到生命的脆弱,从此逐渐沉迷于神仙。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他的《秋风辞》和《李夫人歌》中。在这里,对功业的孜孜以求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对生命存在的珍视与爱恋。汉武帝的这类作品,与同时代出现的《战城南》、乌孙公主的《悲愁歌》等作品一道,透露出汉代文学创作的嬗变:从一味地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主题逐步转向抒写真情、思考生命的主题。这种看似转向颓唐的文学风尚变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汉人个体生命意识的逐渐觉醒,为魏晋时代人生命意识的普遍觉醒开了先河,其意义之重大,值得后人在研究西汉文学时给予充分重视。
东征赋 / 班昭
作者简介
班昭(约公元45—约117年),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她博学高才,有“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之称,嫁同郡曹寿,早寡。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著有《东征赋》、《女诫》等。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1),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2),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3)!
明发曙而不寐兮(4),心迟迟而有违(5)。酌鞰酒以弛念兮(6),喟抑情而自非。谅不登樔而椓蠡兮(7),得不陈力而相追(8)。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9)?乃遂往而徂逝兮(10),聊游目而遨魂!
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既免脱于峻崄兮,历荥阳而过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阳武之桑间。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小人性之怀土兮(11),自书传而有焉。
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12)。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13)。怅容与而久驻兮,忘日夕而将昏。到长垣之境界(14),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惕觉寤而顾问兮(15),想子路之威神。卫人嘉其勇义兮,讫于今而称云。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16)。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庶灵祇之鉴照兮,佑贞良而辅信。
乱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17),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18),以俟时兮。修短之运(19),愚智同兮。靖恭委命(20),唯吉凶兮。敬慎无怠,思嗛约兮(21)。清静少欲,师公绰兮。
【注释】
(1)孟春:春季头一个月。(2)升舆:登上车。(3)怆悢:悲伤,惆怅。(4)明发:醒。(5)迟迟:迟疑。(6)弛念:减弱对故居的思念。(7)樔:远古人类在树上的简陋居所。椓蠡(luó):砸开螺壳。(8)陈力:尽力。(9)捷径:指不正之道。(10)徂逝:远行。(11)怀土:因怀念故地而不愿迁移。(12)夫子:指孔子。厄勤:困厄勤苦。(13)畏:同“围”,围困。(14)长垣:县名。(15)顾问:回头询问。(16)陵迟:衰败。(17)先君:先父。(18)履道:履行道义。(19)修:长。(20)靖恭:恭敬奉守。委命:听凭命运支配。(21)嗛约:谦恭自约。嗛,同“谦”。
【赏析】
这篇《东征赋》作于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前113年),这一年班昭随儿子曹成去陈留赴任。本赋主要是抒写沿途的所见所感,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写离开京城的悲伤之情;当“去故就新”时,想到身寄异地,悲伤不已,彻夜难眠。随着行程的推进,离京城越来越远,而“怀土”念故之情越发沉重,由此表达了身不由己的悲情。
二是写长途跋涉的劳苦之情。班昭历经七邑,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之劳,在所难免。赋文直言其事,既有巩县多艰,又有河洛险阻,更有桑间露宿。由此不能不追怀上古时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是写缅怀先贤之情。过匡地而同情孔子受困的厄运,过卫地赞美子路的勇义精神,过蘧乡时追怀伯玉的美德不朽。这些怀古之情,既是表明自己的情感志趣的高尚,也是借古人“衰徴遭患”的命运来宽慰自我,聊以解忧。
四是写体察民难之情。这方面的文字虽然只有四句,但从蒲城丘墟、荆棘丛生的荒凉景象的描写,表明了东汉末年的时乱所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意识地“察农野之居民”,可见班昭对灾难深重的农民是寄予同情的。
时隔十六年后,蔡邕由陈留赴京,正好与班昭的行程逆向而动,但同样呼出“民露处而寝湿”的共同心声,这不能否认此赋所产生的影响。
赋末“乱辞”直抒其情,强化了赋文的抒情主题,将个人富贵难求、俟时难得的命运,与东汉末年愚智不分、吉凶莫测的社会命运联系在一起,其深刻性就在于,在交代自身遭受厄运的同时,透露了对社会的批判之情。
本赋的语言简明畅达,一气呵成,读来感人至深。
此外,其乱辞称:“ 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这表明班昭的《东征赋》是效法其父班彪的《北征赋》而作。赋中记叙自洛阳至陈留的经历,对于孔子、子路、 蘧伯玉等先哲前贤多有称颂,都是触景生情,感慨而发。和班彪的《北征赋》相比,《东征赋》的感情描写更为细腻。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曲折而真实地反映出来,强自开解而又无可奈何,低徊往复,而又有古淡的文风。
别赋 / 江淹
作者简介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南朝著名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其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著有《恨赋》《别赋》等作。在诗作方面,他善于拟古,不少诗篇在流利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
黯然销魂者(1),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2),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3)。棹容与而讵前(4),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5),横玉柱而沾轼(6)。居人愁卧,怳若有亡(7)。日下壁而沉彩(8),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9)。巡曾楹而空揜(10),抚锦幕而虚凉(11)。知离梦之踯躅(12),意别魂之飞扬。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13)。
至若龙马银鞍(14),朱轩绣轴(15),帐饮东都(16),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17),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18)。惊驷马之仰秣(19),耸渊鱼之赤鳞(20)。造分手而衔涕(21),感寂漠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22),少年报士(23),韩国赵厕(24),吴宫燕市(25)。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26)。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27),非买价于泉里(28)。金石震而色变(29),骨肉悲而心死(30)。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31)。辽水无极(32),雁山参云(33)。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34),露下地而腾文(35)。镜朱尘之照烂(36),袭青气之烟煴(37),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38)。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39)?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40),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41)。
又若君居淄右(42),妾家河阳(43),同琼珮之晨照(44),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45),惜瑶草之徒芳(46)。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47)。春宫閟此青苔色(48),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49),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迥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50),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51)。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52)。暂游万里,少别千年(53)。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54)。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55),桑中卫女(56),上宫陈娥(57)。春草碧色,春水渌波(58),送君南浦(59),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60),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61),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62),虽渊云之墨妙(63),严乐之笔精(64),金闺之诸彦(65),兰台之群英(66),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