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21

第21章 巧联妙对(5)

他看到明王朝的官僚统治腐败,著《李氏焚书》、《续焚书》等,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最后被明朝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于狱中。

吴熙载题联表心声

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清代杰出篆刻家、书法家。刻印遒劲流利,书法气势雄浑。亦爱题联。

客去茶香留舌本;

睡余书昧在胸中。

这副隶书联摘自陆游的律诗《晚兴》,表现了书画家恬淡闲适的情怀。另一副书斋自题联,则是他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平生好读游侠传;

到老不闻绮罗香。

他素有傲骨,藐视权贵。据说某年岁末,一达官以重金求他写一堂屏。妻子在旁屡使眼色要他答应,但他毅然拒绝,后妻与他大吵大闹,他不予理会,卷起铺盖投宿寺庙。除夕那天,他写副对联贴在门上:

有子有孙,鳏寡孤独;

无室无家,柴米油盐。

左宗棠陋室自题联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出身于湖南湘阴一个贫苦家庭。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志向很高,终日发愤读书,曾自作了一联悬于陋室: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后来,左宗棠渐渐有了声名,于是又自题一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两司马”指司马迁、司马相如。“一卧龙”指躬耕南阳、守时待命的诸葛亮。这副对联,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宏伟抱负。

吴玉章题联勉后辈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荣县双石桥蔡家堰。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1963年1月,吴玉章老人给他的侄孙吴本清题联,勉励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这些对联是:

正堂屋门对联:

百年丕振延陵绪;

三让犹存泰伯心。

下堂屋门对联:

荆树有花兄弟乐;

书田无税子孙耕。

客厅门上对联:

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惟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这几副对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寓含深刻生活哲理。其中正堂屋门对联“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借用了春秋时期吴国始祖泰伯三让天下,兄弟谦恭和睦,国运鼎盛的典故,含意尤深。

陶渊明题联劝青年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因在官场受排挤,便辞官回乡过着田园生活。

有一天,一位青年慕名前来求教。陶渊明当时正在田里观看禾苗长势,青年上前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晚生欲求读书之法,望先生不吝赐教。”

陶渊明听了,谦逊地一笑,说道:“你看不见禾苗在长吗?”青年伏地仔细看了一阵,答道:“不见其长。”

陶渊明又让青年看田边的石头,这块石头因长年磨刀而凹下去。青年看罢不解其意。陶渊明遂叫家人取来文房四宝,写成一副对联:

勤学如春苗,未睹其长日有所长;

辍学似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

青年读罢,恍然大悟。

孙中山题联育同仁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可不久之后,孙中山便被反动派逼着辞了职,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掠夺了。往后的十几年里,孙中山为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进行了多次斗争,可都失败了。孙中山十分焦虑,但是他的革命信心没有减弱。他写的一副有名的对联就说明了这一点: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横批是:天下为公

这副对联教育和鼓舞了许多革命志士。

徐特立勉励青年联

徐特立(1877—1968),早年是湖南特别有声望的教育家,曾当过毛泽东的老师。参加革命后,仍常用处世格言和革命道理教育青少年。

1938年秋,徐特立奉命在湖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恢复和发展湖南的党组织。一天,他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路过湖南湘潭,住在长丰公油盐店中。许多店员群众闻讯前来探问,徐特立便抓住这一机会大讲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

当时有个叫“王汉秋”的青年店员,听了徐的讲话后,心情非常激动,当场要求参加革命,并再三恳求徐老题词留念。徐老便送他一联加以勉励: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欧阳修僻典刺宋祁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学家宋祁撰写《新唐书》时,喜欢用冷字僻典,晦涩难懂,欧阳修对此很不满意。

一天,主编《新唐书》的欧阳修知道宋祁要来做客,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宵寐匪祯;

扎闼鸿庥。

宋祁看了几遍,不明其意。欧阳修笑着解释说:“昨夜我做了一个噩梦,很不吉利,写副对联贴在门上避避邪。对联的意思就是‘夜梦不祥,出门大吉’。”

宋祁说:“你为什么不直说呢?”

欧阳修说:“我这是学你修《新唐书》的笔法啊!”

宋祁听了,满脸愧色。

沈钧儒惜时格言联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老先生是我国近代知名爱国学者。因为他的工作很忙,所以他最珍惜时间,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民族解放事业上。他认为立志要立大志,立“千载想”的大志;立志又要崇尚实干,决不能无端耗费时间。故他在1947年6月写下了一副这样的格言巧联:

立志须存千载想;

闲谈无过五分钟。

朱元璋出联结好友

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很喜欢对对子,中国的对联活动在明朝得到很大发展,与他的热心提倡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在举事前,有一次外出,天降大雪,路上行人稀少,途中遇到一个叫葛恩的人,朱元璋问他:“这么冷的天,你外出何事?”

葛恩答道:“穷百姓在这大冷天里不知怎样度过严寒,特地出来走走看看。”

朱元璋见他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便有意和他结交,但又不知他才学如何,于是即景生情地吟出一句诗:

天寒地冻,水无一滴不成冰;

葛恩听了,略加思索,对道:

国乱民贫,王不出头谁是主。

朱元璋一听,这句话有劝他出头以成大事的意思,心中大喜,便与葛恩结为好友,共图统一大业。

陶行知撰联教儿子

陶行知(1891—1946)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依据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学说,将原名“文浚”改为“知行”。

后来,陶行知留美学成归国,曾一度提倡杜威的教育学说。当实践使他认识到杜威的唯心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行不通时,他便郑重宣布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取王夫之“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魏源“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等意。认为“知”离不开“行”,“行”先于“知”。为此,他曾撰联:

行是知之始;

学非问不明。

联中嵌入“行知”二字,并书赠亲友、名流,以示他对“行知”关系的新认识。

陶行知为阐明创办新型学校宗旨,还作了一副对联:

以宇宙为教室;

奉自然作宗师。

20年代初,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安徽公学”,并为该校题联: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

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这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

陶行知不仅严格要求别人,同时也严于律己,在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他撰写的对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

袁枚题联表述情怀

袁枚(1716—1797)字子才,清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官江宁知县。40岁时辞官,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以诗酒自娱,故称随园老人。他的诗作格律工整、明白晓畅,“为一时诗坛宗匠”。同时工于联语,明有“南袁北纪(昀)”之誉。

袁枚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其自题联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如:

放眼读书,以养其气;

开襟饮酒,用全吾真。

自嘲联曰: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自题小仓山房联为:

无求便是安心法;

不饱真为却病方。

讽刺戏谑篇

陈蔡谜联相戏

《唐宋遗书》载:“陈亚(字亚卿)淮扬(今江苏扬州)人,善诗什,滑稽尤甚。”当时被称为“自成一体”的谐谑诗人。

有一次,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即蔡君谟)相会于金山僧舍,对酒倾谈。酒酣,蔡襄出一联句戏陈曰:

陈亚有心便为恶;

陈此时酒兴正浓,听罢此联,遂索笔纸写道:

蔡襄无口便成衰。

二人相对大笑。少顷,陈亚余兴未消,又自作“哑字谜”曰:

若教有口便哑,自是无心为恶;

中间全无肚肠,外面尽长棱角。

故事饱含情趣。上联从陈亚的“亚”字作文章,加“口”成“哑”,而“恶”字去掉“心”亦是“亚”字。下联按“亚(亞)”字的字形展句,写出该字的特征。析字精巧奇绝,妙趣横生,品来令人叫绝。

衙门口贴对联

明朝末年,某地发生严重天灾,先旱三月,后涝半年,粮食颗粒不收,民不聊生。第二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个县令却、过开了生日,为了勒索寿礼,他不顾百姓死活,派出爪牙,四处抢掠。农民十分气愤,便商议撰写一副对联,趁黑贴到了衙门门口。

这副对联是:

县太爷过生日,金也要,银也要,鸡也要,黑白不分一把掠;

小百姓过灾年,糠没有,菜没有,柴没有,青黄不接万家空。

横批:贪官快滚

天亮后,这副对联恰好被前来视察灾情的巡抚看到了,马上奏明圣上,革了这县令的职。

英汉双语讥讽联

1918年,湖南衡阳某中学聘请一留洋日本归来的文人担任教育主任。此人一上任便处处模仿东洋人,大肆鼓吹“东洋文明”,招来广大师生的反感。夏明翰特作一副对联讽刺他:

洋衣洋帽洋袜子,头发亦有洋味;

卖国卖民卖祖宗,江山已快卖完。

横批:ABCD。

上联直斥其人从头到脚一身“洋”味,下联却把矛头指向当局,表达了自己对卖国政府的一腔怨愤,尤其横批以英文字母组成,更具讽刺意味。

苏东坡戏佛印

与苏东坡友善的和尚佛印,不喜欢吃素,常违反佛门清规吃荤。一天,东坡去找佛印,进门瞧见佛印正把做好的鱼盖到铜磬底下。东坡心中暗笑,若无其事地卖起关子:我刚才看见一户人家的对联,只记起上联,好像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那佛印应声答道:下联当然是—

积善人家庆有余。

只听东坡哈哈大笑:“什么?‘磬里有鱼’?何不拿来尝尝!”于是,伸手掀起铜磬,端出鱼大口吃起来。

猛然醒悟的佛印,被嘲弄得直抓头皮,苦笑不已。

八大王与四小鬼

相传,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期间,有个自称“汉学通”的外国官员为卖弄学问,出了句上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这联句极端蔑视中国人民,暴露出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狰狞面孔。上联出后,即有中国方面一爱国官员愤然对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这下联义正辞严地给列强以有力回击,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容欺辱、中华民族不容侵犯的浩然正气,向帝国主义提出了严正警告。

事有凑巧,大半个世纪过后,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正义的人们看不惯“四人帮”的猖狂行径,有人又把这副对联改为: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心肠。

该联深刻地揭露了“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的丑恶面目,至今传为笑谈。

顾人情不顾脸面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不戴眼睛。

清代科场贿赂风盛。雍正十三年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员是工部侍郎顾祖镇,副主考是翰林学士戴瀚。顾、戴二人到职后,大肆收受贿赂,一些才学平庸的考生靠人情、金银打通关节,纷纷考中,大多数正直而有真才实学的考生却名落孙山。从而引起众考生怨声载道。有人作此联对顾、戴二人进行嘲讽。

苏黄大家对

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两人的交谊也很深,常在一起讨论诗文,喝酒下棋。对对联更是他俩驰骋才华、增加乐趣的重要方式。

一次,他俩在松树下饮酒下棋,“咚!”一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苏东坡拈起来对黄庭坚说:“我出个对,你若在三步棋内对不上来,得罚酒三杯。”他随即吟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这一联即景成联,十分雅致。此时,黄庭坚转头看见不远处湖边的柳树下有人钓鱼,下联便有了。但他却故意装成为难的样子,苏东坡得意地说:“你就认罚吧!”黄庭坚哈哈一笑,说:“这有何难!”他朝湖边一指,吟出了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平手,平手!”两人笑着举起了酒杯。

秀才斥财主

清光绪年间,黄安大塘湾财主李光斗做八十大寿,知县老爷亲送寿联:

千顷良田,四方仰德;

八旬高寿,五世同堂。

李光斗一看,乐不可支,并亲自撰一副寿联:

年享八十春,虽死不为短寿;

课收七千担,不富亦算小康。

当地有一徐姓秀才,看了联文生气,趁夜将其改为:

年享八十春,老而不死;

课收七千担,为富不仁。

唐伯虎嘲俗商

相传,明朝时江南商业活跃,许多商店重视装点门面,以求招徕顾客。

一日,某商人来找唐伯虎,求写一副门市对联。唐见商人意诚,便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这副对联写得文雅庄重,意味深长,然商人看了却摇头不满意。原来那商人只知发财,不通文墨,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了一联以嘲笑之。联云: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这幅不伦不类的对联却讨得那商人的喜爱,谢了唐伯虎,高高兴兴地走了。

花钱买官被人讽

扬州有个陈见山,是药铺的掌柜。他做药材生意发了大财,就想当个官。那时当官要先通过科举考试,可陈见山除了认识几个中药名,诗文一窍不通。怎么办呢?他就花钱买了个五品官儿,穿上了天青褂。碰见什么公开活动的场合,他这位陈掌柜就大摇大摆地穿起官服出头露面。人们见他来了,都悄悄议论,看不起这个花钱买的官。

一次,陈见山又穿官服出席一个酒会,一进门就大模大样往中间一坐,摆起官架子来。有个书生看他这样子,非常生气,脑子一转,想了个主意。

他对大家说:“我有个对子,只有上句,请各位对个下句。”说完,念出上联:

五品天青褂;

话音刚落,就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刻接着对出:

六味地黄丸。

在座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这位陈见山气得脸刷地白了,一甩袖子离开了酒席。

绝妙的讽联

清朝末年,四川嘉定中学堂里,有几个不学无术的人充任教师。他们不但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而且被学生家长斥为“误人子弟”。由于他们妄自尊大,也引得城里的知名人士都大为不满。

有一次,他们六个人同游城外高标山的万景楼,做了一副对联,让人挂在楼上:

六秀才同游一日;

万景楼从此千秋。

真是狂妄得太过分了。他们的态度,激怒了当地名士王畏岩。王畏岩也登上万景楼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楼上:

六秀才只通六窍;

万景楼遗臭万年。

人有七窍,“只通六窍”,意味着“一窍不通”,而万景楼挂他们的对联是“遗臭”了。

巧戏富豪

从前,有一家富豪,父子都是进士出身,婆媳又都册封为夫人。他们依仗权势,鱼肉乡里,为非作歹,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

这年除夕,为了显示自家的爵禄和豪富,他家门口贴了这样一副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