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22

第22章 巧联妙对(6)

恰好,有一位邻村的秀才路过这里,看了门对,心想:就这点学问,还抖落什么?足见那些官位都是花钱买的。气愤之余,心生一计,要给富豪过年添点热闹。

当晚,他家也没回,趁夜深人静之时,用毛笔在上联描了三笔,在下联添了九笔,扬长而去。

初一早上,这家门前聚集了不少人,都来看春联。先是琢磨不透,为什么用这词儿,后来一想,才明白过来,一个个捧腹大笑,人也越聚越多。

外边乱哄哄的,惊动了主人。父子俩出门一看,春联竟变成这样: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父子俩顿时气得面如土色,连忙叫人:“撕了!撕了!”

苏东坡题联讥和尚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游览,听说这里的和尚品行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见了苏东坡,低头哈腰,毕恭毕敬,而且又死皮赖脸地要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一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为了炫耀,和尚把对联挂在高堂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姚和尚对林御史

明朝高僧姚和尚博古通今,能诗善对,又精通星相和医术,常被召去宫中为朝廷讲经和看病。皇上欲赐予高官厚禄,命其还俗娶妻,都被他婉言谢绝,因而朝廷上下都很尊重他。

有一天,姚和尚出外云游,途中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这时,正遇上出外巡察的林御史。林御史知道姚和尚才思敏捷,于是即景出句:

风吹罗汉摇和尚;

姚和尚立即反戈一击,对句:

雨打金刚淋大人。

两人对视,一阵大笑。

此联妙在谐音、借喻而使联语转义。上联“摇”谐“姚”;“罗汉”,梵语“阿罗汉’’的简称,指佛教中修行造诣很高的人,此处借喻姚和尚。下联“淋”谐“林”;“金刚”,指寺院山门左右守护佛法的二天神。又,神话中的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此处借喻林御史。通过谐音和借喻,使联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春联长了尾巴

清朝有个李知县,常倚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

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上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曰: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有人暗地里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对不起中国人民

按对联的结构规范,应是“句句相衔,字字相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撰联的起码常识。然而,四川一文人为袁世凯写的挽联,却在字面上“故失水准”,使两联字数不等。这副挽联是: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位文人当然不是撰联的外行,联语恰具超尘拔俗的高妙之处,那就是运用“缺如”手法,使本意暗转,造成余味无穷的言外之意,即:“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画外音。真乃立意险奇,令人惊叹不已。

萧燧改联讽权势

清乾嘉年间,广东有一个举人名叫萧燧。一年,看到新会县有一大户门前,贴了一副炫耀门第的对联:

巷有几人?举贡、监员、进士;

家无别业:诗书、礼乐、文章。

萧燧见他们如此炫耀自夸,便挥笔改写了一副对联,盖在原联之上。

巷有几人?化子、舞蛇、弄术;

家无别业,琵琶、绰板、三弦。

众人读后无不大笑,那巷中小儿更是顽皮,将此联当作儿歌满街传唱。财主大怒,后得知是萧才子所为,方不敢发作,只是令人将对联撕去了事。不过,他害怕欲盖弥彰,从此再也不敢贴原先那副对联了。

钟耘舫斗秀才

清末,号称“长联天子”的四川文人钟耘舫,才华盖世,素不与权贵往来。一日,善于巴结逢迎的当地秀才朱某来到钟家。出联道:

大丈夫半截人体;

“大丈夫”三字的下部均可截下“人”字,意在讽讥钟耘舫莫以“志士”自足,“大丈夫”亦是凡人,没什么了不起。钟耘舫早想教训一下朱某,于是略加思忖,接对道:

朱先生三个牛头。

这“朱先生”三字的上半截都为“牛”字之头,联句提醒朱某莫一味效忠官府,甘当权贵的“憨牛”。

魏光焘对句讽同僚

魏光焘,湖南省隆回县金谭乡人,1895年3月,日军侵犯辽宁牛庄时,魏光焘指挥军队与敌激战,重创日军。战后,他历任江西布政使、云贵总督、两江总督等重要职务。

一次,魏光焘举行家宴,邀请同僚做客。同僚们都是有些地位的读书人,瞧不起戎马出身的魏光焘。酒过三巡,一位客人用筷子夹着一粒杨梅,站起身来,斯斯文文地说:

杨梅,杨梅,孔子颜回,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大家一听知道是在讥讽魏光焘。他也听出来了,却未发作,只是不慌不忙站起身来,一边热情招呼客人吃菜,一边夹起一片咸姜,用眼看着说道:

咸姜,咸姜,韩信张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在座客人无不目瞪口呆。

周结巴歪对学监

有一年,朝廷派个学监到湖北松滋视察科举方面的事。学监听说这个县的农民周结巴很有名气,就下令召见。

学监见周结巴一身土气,两脚黄泥,实在看不上眼,便问道:“你会诗文吗?”周结巴说:“凡……凡是人家会……会的,我也……也会一点。”学监看他口气不小,出了一联,让他对: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这时,周结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学监问:“既然也会一点,为何低头不语?”周结巴答:“不……不敢说。”学监说:“有何不敢?说来无妨。”周结巴说:“大……大人的三种花,桃……桃花在春,荷……荷花在夏,桂……桂花在秋,花园……园里怎能同……同时看见呢?”

学监一听,自知考虑不周,便红着脸说:“你对下联就是,管它什么时候开呢?”周结巴说:“那么小……小人就以歪……歪对歪了。”说完断断续续念出下联:

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学监听了哭笑不得,十分尴尬。事情传到朝廷,一个堂堂学监,被乡野村夫戏弄,成何体统,史部向皇上参了一本,降了学监的官职。

算命先生羞举人

从前,有三个云南举子,相约赴京赶考,行前去找算命先生占卜。算命先生掐指算了会儿,喜笑颜开地说了一句:

金马玉堂三学士;

三人听了十分高兴,满以为此科都要高中,欣然凑了笔钱给算命先生。可是到发榜之日,只有一个中了。其余两人回到家乡,气呼呼地去找算命先生算账,他们质问道:“你为什么骗我们?”

算命先生问:“骗你们什么?”两个举子道:“你说我们三个都会中,怎么才中了一个?”算命先生镇静地说:“我算的也是那样,那时我念的是一副对联,谁知只念了上联你们就走了,这怪得了我吗?”举子问:“那下联怎么说?”算命先生吟道:

清风明月两闲人。

两个举子听了,面红耳赤,无话可说。

和尚巧对无赖

从前,有一和尚出身书香门第,因赶考落榜,便削发修行。平时,他勤读医书,专攻妇科,医技高超,名声远播。

一天,寺内来了一名无赖,号称地头蛇,虽然他念过几年私塾,却满口脏话粗话。一进门就嚷道:“光头和尚,听说你会行医,专治妇科病,你还修什么行,念什么经?”不等和尚解释清楚,地头蛇又冒出一句上联,继续对和尚挑衅:

贫僧未娶女,难知妇科四经八脉;

和尚脱口应对:

业者既行医,可晓孺人六欲七情。

地头蛇见和尚对答如流,无懈可击,又继续嘲笑和尚: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和尚细听,是两个合字对,略加思索,对出下联:

言公即讼,言寺便吟诗。

地头蛇眼看难不倒和尚,心中不服,便用恶语中伤,出句:

僧人医妇病,名声丧尽;

和尚毫不示弱地回敬了他一句:

野犬伤佛门,脸面丢光。

地头蛇知道不是和尚的对手,便灰溜溜地走开了。

对联羞洪承畴

明未有个大臣叫洪承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加一字,改为: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矣”、“乎”二字的增添,饱含讥讽之意。当时有人耍笑说:洪承畴的对联也变节了。后来,在他60岁寿辰时,有个门生披麻戴孝前来献“寿联”,揭开一看,原来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巧嵌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姓名,意在褒扬史可法忠烈报国的精神;下联以“成仇”谐音,正面揭露了洪承畴的变节行为。洪承畴看了对联,羞得无地容身。

木匠斥道士

明神宗时,某地有个木匠,有着一手好技艺,干起活来勤快又利索。此外,他还有一个嗜好,工余之际总要拿本书看看。他擅长对句也是远近出了名的,人们都以“儒生”相称,每当此时,木匠总是诙谐地说:“鄙人并非书生,充其量只能称个‘儒匠’,喜欢看书的木匠。”

木匠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当地道观的一个道士的嫉妒,道士自恃有才,熟习道术,很看不起这个木匠,但自己的名声又远不如木匠。于是道士想出了对对子的主意,欲与木匠争个高低,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才学。

一天,木匠被叫到道观干活儿,他并不知道士有意找他麻烦,只顾埋头干活。那道士凑上来对木匠说:

“匠称儒匠,君子儒?小人儒?”

木匠冷不防被道士问了这一句,本不欲作答。但他细细思索,道士的这句上联,意在讽刺挖苦,言下之意,你个木匠出身,实为“小人”,怎能以“儒”相称?木匠想着道士如此狗眼看人低,得回敬回敬他,给他点厉害瞧瞧,便随口答道:

“人号道人,饿鬼道?畜生道?”

木匠巧用佛教六道之说回击道士是饿鬼、是畜生。

道士本想挖苦木匠,没想到被木匠骂得狗血喷头,气得脸铁青,半晌说不出话来。

解学士对谑句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颖超群,读书过目不忘,吟诗对句,甚为敏捷。他十来岁便中了进士,因为年纪太轻,又回到家中攻读,几年以后,博览群书,已成饱学之士,再游京华,“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

一天,解缙应同僚之邀,乘兴赴宴,主人殷勤招待,款以茶果糕点。席间“谈笑有鸿儒”,一致推崇解学士的制联。其中一位大臣,权倾当朝,颇有点自命不凡,对解缙的才华,十分妒忌,处心积虑地要想奚落他一番。只见他揭开茶碗盖,端起锡茶托,侧着碗盖划开茶面上的浮叶,呷上两口龙井茶,开了腔:“解学士,你精于制联,可谓高手,老臣有一副上联,可能对上?”解缙此时此地,倒也安之若素。大文章做了许许多多,雕虫小技的对联,全不放在眼底,笑着回答道:“不妨赐教吧!”那位大臣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

“二猴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锯”和“句”是同音字,“对句”指对对。把解缙比做小猴子,实在目中无人,恶毒不恭了。解缙一听,并不示弱,他不慌不忙地说:“大人,晚生对上来,恐怕会令人不快。”那权贵道:“但对不妨。”解缙于是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蹄、题也是同音字。全然对上。用“老畜生”回敬“小猴子”,以牙还牙,攻势凌厉。大臣满面通红,“偷鸡不着蚀把米”,吃了哑巴亏。

名胜题联篇

岳飞泰山题联

一年仲春,岳飞与结拜兄弟王贵、张显、汤怀、牛皋四人同登泰山,饱览东岳风光。他们游到玉皇殿时,汤怀对王贵道:“兄弟,泰山奇观,千古叹绝,何不吟联助兴?”王贵道:“我的哥,你怎么忘了,是谁尽教我们读书认字呀!”

一句话提醒了大家,众人一齐请岳飞题联纪念。岳飞也不推辞,寻思道:“远处,大河滚滚,近处,群峰拱岱;眼前,帝王将相留名;身后,骚人墨客题咏……”于是,挥毫落纸:

流水崇山怀作者;

这时,岳飞打趣道:“下联该由二弟牛皋来写了。”牛皋一听,急红了脸,摆着大手道:“俺可不晓得这七寸笔杆怎么拿法,咱们快下山吧!”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王贵说道:“还是由岳大哥自对吧!”这时,习习春风,送来阵阵清香。岳飞笑道:“好!”挥笔立就下联:

春兰幽竹契风人。

联语极为形象,贴切泰山,众人赞叹不绝,言笑而归。

苏东坡真武庙题联

真武,即道教徒所信奉的神。相传,古代净乐国王有一个太子,有腾云驾雾的本领。当太子飞经我国东海时,恰遇天神,赐给太子一柄宝剑。之后,太子在湖北武当山中修炼道术,经过42年得道成仙,威镇北方,号称玄武君,为避宋讳,改称真武君。

据说,北宋元符三年,苏东坡被贬官到海南儋州,途经广州时撰写一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这是我国较早的一副题庙祀联。此联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真武君的神通。真是下笔有神惊“仙佛”、挥毫无敌镇“龟蛇”!

朱熹开元寺题联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绍兴时进士,宋代著名理学家。

开元寺,在漳州西北天宝山,寺院始建于唐代。

朱熹在开元寺曾撰题一联: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抱将月向水边吞。

此联妙在运用拟人手法,上联“鸟”衔春,下联“鱼”抱月,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泰山楹联

山东泰山,古称大山、太山,后称岱山,又名岱宗,均源于大山及宗长之意。春秋时始称泰山。在五岳中称东岳,并尊为“五岳之首”,自古被誉为“天下名山第一”,成为中华民族崇高伟大的象征。唐代诗人杜甫《望岳》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壶天阁原为升仙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拓建。因此处山势若壶,又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遂更名为壶天阁。联云: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登半山已临仙境,再攀登更有佳景。

泰山观瀑亭联云:

且依石槛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泰山南天门联云: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泰山“峻极于天”,山顶象征“天城”,因而有东、西、南、北四天门之名。南天门南向,又名三天门,古称天门关。该联以南天门为立足点。

上联讲:这里开辟了通向九霄的道路,登山到此,仰首可赏天上胜迹。

下联说:计算来程,已经过了万级台阶,俯视千峰百嶂,奇观无比。南天门为上山盘道的尽处,入门即达玉皇顶。泰山极顶玉皇庙祀玉皇大帝神像,联云:

地到无边天作界,

山登绝顶我为峰。

徐文长孟姜女庙题联

明人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绍兴人。他有一副奇巧的对联,题在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凝神揣摩,或得其解,或不得其解。实际上,此联运用了一字双音和同音假借两种手法,可以读作: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上联中的三个“朝”字解作潮汐之潮;下联中的三个“长”字解作涨落之涨,作者是用此联描绘当地海阔天空、水绿云白的美景。

林龙江金山寺题联

在福州,许多人小时候就跟着老人念诵《月光光》的民谣:“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这是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的一首古老民谣。

民谣中的“洪塘”至今还在福州西郊的闽江畔。洪塘还有座古老的寺庙金山寺。据《塔江金山记》载:“金山属洪江西侧,岛屿孤悬于江心,凌空之际,石浮水面,削拔寻丈,四瞰微茫,有小塔踞其巅,塔上蔓藤倒影水中,游鱼吐沫……”景致十分优美。由于金山寺巍然屹立于滔滔江水之中,而岸上“四周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从相来”,故风光不亚于江苏镇江之金山寺。

金山寺右厢有明代学者林龙江署撰的对联:

山川寄迹原非我;

天地为庐亦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