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25

第25章 中华典故(1)

中华典故,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华古书中的经典故事。它是浓缩的历史,每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段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如“沉鱼落雁”、“百步穿杨”、“未雨绸缪”,这些经典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广厚重的中华历史。

我们自小便受其滋养,陶醉于前人的奇思妙想、引人入胜的情节的同时,也深受其教育和启迪,而为更为系统地供青少年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将这些经典的典故按照不同的含义,分成了如“形貌体态篇”、“冷言热语篇”、“学识见闻篇”、“情感显露篇”、“社会交际篇”、“精绝技艺篇”、“人伦伦理篇”、“智谋锋芒篇”、“品味哲理篇”和“落寞际遇篇”等10个版块,这对于典故知识的掌握极为有利。

形貌体态篇

侧目而视

典出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战国时代,苏秦到秦国游说,劝秦惠王实行连横的策略。苏秦的意见没被秦王采纳,做不了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老家。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理睬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就连他的父母也不愿同他讲话。

过了一年,苏秦又到赵国去见赵王,献合纵之策。苏秦主张赵国联合齐、楚、燕、韩、魏等国共同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赵王认为他这个策略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他做相国。

苏秦做了大官之后,路过洛阳,他父母得到消息,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他的妻子吓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斜着眼看苏秦,侧着耳朵听苏秦讲话,不敢正视苏秦。他的嫂嫂则跪拜在地,十分谦恭地迎接苏秦。苏秦见嫂嫂这样谦恭,就笑着说:“嫂嫂为什么以前那样怠慢我,今天却对我如此恭敬呢?”

苏秦的嫂子听后,惭愧得无言以对。

后人用“侧目而视”来形容不敢正视,以表示敬畏的情态,慢慢地,也延伸为用来表示斜着眼睛看,形容愤怒的样子。

沉鱼落雁

典出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所灭后,越王勾践,一心一意想洗雪耻辱,一方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一方面物色美女,贡献给吴王,想用美人计来断丧吴王的志气,以达复仇的目的。

诸暨的宋萝村,有一个美女名叫西施,每日在溪边浣纱,溪中的鱼,见到西施的美丽,也觉得羞愧,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来范螽找到了她,把她献给吴王。由于西施貌美,迷惑了吴王,不理国政,勾践终于复国。

汉元帝时,挑选天下的美女,入宫当宫女。当时有一美女王昭君被选,奸臣毛延寿因得不到贿赂,故意把昭君的画像弄得丑陋,把真的一幅送给番王。番王见昭君美丽,向汉朝索取,如果不给,就要派兵攻打作为要挟。汉朝为了避免战争,不得已献出昭君来求和,王昭君在出塞时,空中飞过的雁,惊讶她的美丽,竟坠入到树林里面。

庄子的本意是鸟鱼不辨美色,只知道见人躲避。后来意义转变,人们用“沉鱼落雁”称赞女人的容貌美丽无比。

出水芙蓉

典出南朝梁钟嵘《诗品》: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

南朝宋时,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后移籍会稽。他幼时寄养于外,族人都称他为客儿,世称谢客。晋末,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入宋以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谢灵运诗才出众,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谢灵运的诗善于铺陈雕琢,某些篇章真实地反映了山川景物的自然美,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中说:谢灵运的诗像芙蓉出水一般清新可爱。(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出水芙蓉”即刚长出水面的荷花。这句成语原比喻诗写得清新,后常用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垂头丧气

典出唐韩愈《昌黎先生集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上船,延之上座。又见《新唐书宦者列传》:自见势去,计无所用,垂头丧气。下面故事选自《新唐书》。

唐朝末年,由于藩镇割据,中央的政治统治既软弱又腐败。唐昭宗李晔名为皇帝,实际上是个傀儡。当时,割据京城长安周围地区的是军阀李茂贞,割据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是军阀朱全忠(即朱温)。由于这两股军阀势力比较强大,影响着朝政,所以朝中臣僚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宦官韩金海为首,站在李茂贞一边;一派以宰相崔胤为首,站在朱全忠一边。

元复元年(公元901年),朱全忠为了代唐自立,兵逼长安。李茂贞、韩金海等挟持唐昭宗逃到凤翔(今陕西宝鸡至周至一带)。朱全忠率军继续西进凤翔,李茂贞抵挡不住,连吃败仗,搞得粮尽箭完,连昭宗皇帝也饿肚皮了,只好和朱全忠讲和。这时,韩金海难堪极了,他是依附李茂贞的,又是朝中的宦官,现在,皇帝和李茂贞都要讲和了,他自己见大势已去,又无计可施,只好垂头丧气地等候朱全忠发落。后来,在朱全忠的威逼下,李茂贞交出了唐昭宗,并杀了韩金海等人。

“垂头丧气”即低着脑袋,无精打采。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失意懊丧,萎靡不振的样子。

春风得意

典出唐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时候,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叫孟郊,是河南洛阳人。最初在高山隐居,称为“处士”,性情十分耿直,因此很少人和他合得来,只有大诗人韩愈和他一见如故,故后人有“韩孟”之称。他们两人在诗的风格上,也有相近的地方,常常唱和于诗酒之间。

孟郊的遭遇很不如意,这从他的诗里那些特多的怨、伤、愁、病、饥、恨……之类的字句可以看出来。他曾两次考进士不第,直至贞元(唐德宗年号)12年,才考中了进士,那时他差不多已经50多岁了。穷困的生活磨失了旷达的气度,考中进士以后才开朗起来,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表达他当时愉快的心情,那首诗说:“从前那窘迫的日子是不值得夸耀的,今天我的心情忽然开朗了,才觉得皇恩没有边际。我愉快地骑了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将长安的花儿看完了。”

后人用“春风得意”形容考上进士后的得意心情,也用来形容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扬扬得意的样子。

从容不迫

典出战国庄周《庄子秋水》:倏(s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战国时,有一位哲学家叫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庄周即庄子,是继老子后的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其中富含养生的哲学思想为后世所推崇。他主张“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忘我而顺其自然。”

在《庄子秋水》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天,庄周和他的好友惠施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周说:“鱼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呢?”庄周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总不是鱼,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是无疑的。”

后人用“从容不迫”形容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大发雷霆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曹魏的当权者是魏明帝曹睿。曹睿是个荒淫无度又无真才实学的家伙,曹氏政权已失去了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时的生气。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见此情形,便偷偷地跟孙权结成同盟,孙权封他为燕王。但是,辽东和建业相距遥远,公孙渊担心一但被魏国攻打,远水解不了近渴,和孙吴结盟并非上策,于是又背弃盟约,杀了吴国的使臣。

消息传到东吴,孙权大怒,准备马上派大军渡海远征,讨伐公孙渊。名将陆逊见此情形,上书劝阻。陆逊指出:公孙渊凭借着险要的地势,背弃盟约,杀我使臣,实在令人气愤。但现在天下风云变幻,群雄争斗,如果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恐难实现夺取天下的愿望。我听说,要干大事业统一天下的人是不会因小失大的。孙权觉得陆逊的意见很对,便取消了讨伐公孙渊的计划。

后人用“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返老还童

典出晋葛洪《神仙传》。

汉朝时候,有一位淮南王刘安,他虽然居高官,封王爵,但是还有一种非分的妄想,常常希望自己永远不死。他听说有一种仙人是长生不老的,便千方百计去研究和祈求变成神仙的方法。

一天,有8个老人去访刘安,自称是神仙。刘安的门人一向是趾高气扬,见这8位老人都是须眉皆白,老态龙钟,门人便拒绝通报,并说道:“人家说神仙是不会老、不会死、永远是青春的。你们却老得这样可怜,可见不是神仙,我看是骗子也说不定呢!”

8位老人听说,都哈哈地笑起来,说:“你不高兴我们老吗?这容易得很,我们是可以马上返老还童,变成小孩子的。”

说罢,8个老人皆转过脸来,不消一刻,都变做8个小孩子了,门人大惊,认为真是神仙,便给他们去通报。这便是“返老还童”一语的来历。

后人常用“返老还童”形容由衰老恢复青春。

蜂目豺声

典出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又见《晋书。王敦传》:洗马潘滔见敦而目之日:处仲(王敦的字)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春秋时,楚成王准备立他的大儿子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掌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现在还年轻,爱子之情并不专一,这么早就立商臣为太子,将来有了小儿子,爱子之心转移了,再将商臣废掉,容易发生变乱。就我们楚国来说,历代继承王位的都是君王的小儿子,况且商臣的眼睛长得像蜂目一样,说话时声音像狼叫一般难听,这种人是最凶残的,如果立他为太子,可能要出大乱子,还是不立为好。”

楚王没有听从子上的劝告,立了商臣为太子。后来,楚王又爱上了小儿子职,想废掉商臣立子职为太子。商臣和他的老师潘崇合谋领兵作乱,逼死了楚成王,自立为王,就是后来的楚穆王。

后人用“蜂目豺声”的这个典故比喻恶人的声音容貌。

汗流浃背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皇后记》:操(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东汉末年,由于汉献帝软弱无能,曹操掌握了军政大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往许昌,自己当了大将军及丞相,常常“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有个叫赵彦的议郎,是汉献帝亲信的谋臣,常给献帝出谋划策,因而遭到了曹操的嫉恨,后来竟把赵彦杀了。献帝对曹操的这一暴行很气恨。

有一次,曹操去朝见献帝,献帝警告他说:“你如果愿意辅助我,就忠厚一点,如果不愿意,就离开我。”曹操听了以后心里十分惊疑,从献帝那里走出来,再回头看看,汗水都湿透了脊背,此后很久没有上朝。

“汗流浃背”原来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现在常用来形容满身大汗。

弱不胜衣

典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姿态。

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贾母念她孤苦伶仃,便把她接进京来,和她一起生活。

黛玉来到外祖母这儿,刚进房门,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想下拜,早被外祖母抱着,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叫着大哭了起来;在场侍立的人,没有一个不跟着流泪的,黛玉也哭个不休。经众人慢慢劝解,黛玉才得拜见外祖母。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举止言谈却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姿态(此处意指黛玉体态优美、举止端庄)。众人见她体弱,知她有不足之症,便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听了便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故事中的“弱不胜衣”是形容黛玉瘦弱得似乎连衣服都承受不起,后人用“弱不胜衣”来泛指身体虚弱。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美轮美奂

典出汉戴圣《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赵武,是一个很精明能干的人。晋平公时被任为正卿(首要的执政者),由于他选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国家做事,所以晋国的人都称赞他善于用人。他对外提倡礼义,因此各国都停止用兵,而和晋国友善起来。

有一次,他的新屋落成了,晋国的大夫都送礼祝贺。有个叫张老的人对赵武说:“好极了,建筑多么高大宏伟啊!好极了,装饰多么美丽众多啊!”

赵武在晋国的地位和威望都很高,做大官的住高楼大厦本来也很平常,但由于他一向提倡礼义,崇尚朴素,一旦建造这么宏大的新居,又装饰得这么精致,这与他的言行不相称,所以张老对他的贺辞,实际上是含有讽刺的意思。

后来的人,将张老所说的话简化成“美轮美奂”一句成语,用来形容高大宏伟的建筑物。

目瞪口呆

典出明臧懋循《元曲选赚蒯通》:项王见我气概威严,赐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我一啖而尽,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方才保得主公安全回还。

韩信被封为齐王以后,萧何觉得韩信兵权太大,恐日后夺取汉朝天下,于是找来樊哙,共商计策。萧何把他的担忧告诉了樊哙,并拍他的肩头说:“朝内功臣虽然不少,但只有将军是天子的至亲,故请你来商量。”

樊哙听了有些得意地说:“丞相,想鸿门会上主公有难,某立碴鸿门而入。项王见我气概威严,赐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我一啖而尽,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方才保得主公安全回还。”樊哙说到这里,十分气愤地说:“韩信本是淮阴一饿夫,不料竟拜为帅!而今大事已定,可也罢了。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有什么本事。何必我老樊动手,只差一两个能干的人,唤他来,喀嚓的一刀两段,便除了后来的祸患。

后人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

扬眉吐气

典出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而今君侯(指韩朝宗)何惜阶前盈(满)尺之地,不使白(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为了让韩朝宗举荐他而给韩朝宗写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大意是劝韩朝宗不要舍不得台阶前面一尺宽的地方,给李白一个官职,好让他扬眉吐气,振奋得意地步步高升。

后人用“扬眉吐气”的这个典故比喻摆脱了长期受压抑的境况,心情得到舒展,感到畅快高兴。

欣欣向荣

典出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潜,字渊明(也有人说名渊明,字元亮),他是晋代寻阳柴桑(江西九江县西南)人。曾祖侃是晋朝名将,渊明性情高尚文雅,学问非常渊博,诗文都很好。他不喜欢荣华富贵,饮酒赋诗、游山玩水是他的嗜好。后来家道衰落,勉强当了祭酒的官,因不惯于官场上的应酬,不久即辞职,后来又当了彭泽令。

他才当了80多天,朝廷差了一名督邮到县里来,他的部下教他戴着帽,束了腰带去迎接。陶渊明叹了口气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弯着腰去迎接权贵。”当天即交回印章辞官不做回到家里去了。

陶潜回到家里,作了一首词,记述这件事。词的题目叫《归去来辞》,其中有一句“欣欣向荣”。这篇辞写得很好,成为一篇有名的文章,一直流传到现在。

“欣欣向荣”形容植物茂盛;也比喻精神奋发昂扬或事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