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凡和柯利娜是邻居,她们经常一起玩。一天,柯利娜的怀表找不到了,由于当时只有枷凡在场,柯利娜就怀疑是枷凡偷了。于是,她就渐渐地疏远枷凡,上学的时候也不一起走了,也不一起玩了。而且,她甚至“发现”枷凡真的就是一副贼的样子:眼珠贼溜溜的,不敢正眼看自己;走起路来东张西望;书包里一定放着自己的怀表,要不,枷凡怎么老是把手放在书包上呢……
直到有一天,柯利娜在自己的沙发底下发现了自己的怀表,她才知道自己误会枷凡了,她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感到非常地内疚。
可见,先入为主的感觉是多么的可怕。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拥有正确的分析力,必须摈弃这种观念,做到科学的分析。
3.报道或传闻
这一途径包括新闻广播、书、杂志、长辈的教导等等。向我们传授知识和信息的人,大多数当然是想尽可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而不是有意歪曲或误传。他们是想让我们分享信息。但由于人都不免出错,我们所得知的信息中似乎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真实的。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分析结果不能够客观、准确。
五、追寻分析的眼睛
“眼睛”的能力
在分析的过程中,眼睛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的眼睛,并不只是指我们脸上可以视物的器官,而是一种观察感知的能力。因为这种观察感知的能力就像眼睛之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对于分析的能力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再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达尔文曾对自己的工作作过这样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分析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像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其次,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分析力的进步,而分析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分析。因而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同时又借助于思维分析的提高来发展优良的观察力。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低,那么他的记忆对象往往模糊而不确切、不突出,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时就常常模棱两可。因此,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就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显得理不直、气不壮,因而,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就会差,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在以后的观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条理性差,观察效果不好,进一步影响分析的发展,形成不良循环。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艺术创造、教育实践都需要对所面临的对象进行系统、周密、精确、审慎的观察,从而通过分析,探寻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翻开名人传记,不难发现,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科学发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备优良的观察力和缜密的分析力。
伟大物理学家牛顿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对各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而且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狂风刮起时,人们都躲进屋里,牛顿却顶着砂石冲出门外,一会儿顺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实地观察进而科学地分析得出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
英国发明家瓦特正是从对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琢磨出蒸汽机的基本原理,而由此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通过诸如此类、数不胜数的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多听、多看,锻炼感官、积累感性知识,是观察力得以发展的前提。而敏锐的观察力则是进行客观准确分析的开端。观察的过程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称之为观察。真正的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含感知的因素,也包含分析的成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不注意锻炼分析能力,那么观察也只是笼统、模糊和杂乱的,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
不仅在科学领域,在战争中也需要细致的观察和严密的分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前夕,德军一位参谋天天拿着望远镜观察法军阵地的情况。他连续4天都看到,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块坟地上,每到早晨八九点钟,总有一只猫在那里晒太阳。是家猫,还是野猫?德军指挥官们作了分析、推理:野猫的行踪是不定的,而这只猫行动很有规律。根据这一特征,他们断定这是一只家猫。据此,他们做了分析:附近没有人家,也没有其他房屋,猫的主人肯定是居住在地下,由此推知地下一定有法军的掩蔽部。又因为士兵和一般军官是不能把猫带到阵地前沿的,由此推知,这一定是个高级指挥所,驻有高级军官。于是德军集中了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坟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最后得知,一个法军指挥所被摧毁,掩蔽部内的法军官兵全部丧命,其中最高指挥官是一名旅长。对于细节的一次小小的鉴别分析,使德军获得一次重大的胜利,而法军却为了一只家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也就是说,靠自己的感官,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去感知,并且只有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才是真正的观察。而这种观察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良好的观察力。
培养观察力
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4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经过周密的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4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却是本性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才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观察方式,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这一区别也正造就了凡人和名人。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想培养像大侦探一样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必须有一定的过程。那么既然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能够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所具备的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看得最多,谁就知道得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雕刻碎片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一无所得。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各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第五,观察时应当做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达尔文那“在众人之上”的观察能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此,我们再以达尔文为例说明怎么才能具有如此神奇的观察分析能力:
1.“永不忽视例外”的能力
达尔文重点考察的地区之一是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是一个东距南美大陆970千米的位于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由7个大岛、23个小岛和50个岩礁组成,陆地总面积7976平方千米。1835年,达尔文在这里共考察了20多天。他有很多发现,其中一个最奇特的现象就是地雀的嘴巴。这个群岛上的地雀,嘴巴有明显区别的就有4种,此外,还有一些过渡类型的。
而最能表现达尔文精细观察能力的,还是下面这个发现:
同样是地雀属的鸟儿,在不同的岛上,鸟嘴的长短和粗细都各不相同,尽管这些岛的相互距离都很近。这不但是以前的考察者从未发现过的现象,连达尔文在最初几天也没有注意到,以至他把最初几天采集到的地雀标本都装在一起,因时间不允许他再去重新采集,所以有几只地雀后来连达尔文本人也分不清是在哪个岛上捕捉的。
上述这种现象是非常独特的,但达尔文就是根据这些独特的现象得出了不少有意义的结论。因此,他的儿子后来评价说,他父亲有一种“永不忽视例外的能力……如果一件事实在表面上看来是不重要的或是同目前的工作没有关系的,那很多人几乎会不自觉地忽视它,并且会提出某种未加充分考虑的不能成为解释的解释。正是这些事实被他抓住了并作为出发点。”
我们知道,人们只有觉察到某种事物有意义,才会去注意这种事物;人们只有注意到了某种事物,才会去用心观察这种事物。因此,能注意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事,不仅是一种非凡的观察力,而且是一种卓越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显然,这对人们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一项伟大的发现或发明,往往就是注意到了通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事物。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注意并观察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潮湿的物体发霉长毛的现象;大陆漂移说的创立,则是从注意到世界地图所描绘的大陆形状开始的;一种新元素、一个新的基本粒子的发现,更有赖于发现者那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去注意到任何能证明这种新元素新粒子存在的现象。
2.确定适当的目标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科学演讲中,有人将分析描述成:“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这段话同样适应观察。
科学观察不能有任何成见,但也不能漫无目标。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前当然并没有产生什么进化论的思想,也没有很具体的目的,但他还是有一个实例作为这次考察的样板,这就是英国着名地质学家赖尔对地质的考察和他所提出的“地质渐变论”。
在赖尔之前,地质学界流行的是居维叶的“突变论”。这种理论认为,地球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周期性的大灾变,每次突然的灾变都把地球上的生物全部灭绝,以后又由上帝重新创造出来。赖尔则认为,地球的变化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即风雨、火山、地震等因素的作用在漫长时间里逐渐造成的。
究竟是“渐变论”正确,还是“突变论”正确?达尔文在考察之前并未做出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达尔文自称成了“赖尔理论的热心信徒”,并决定把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当做他环球考察的理论指南。因此,后来达尔文在他的《考察日记》一书的书名背页写道:“我把这本书的第二版呈献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查理士·赖尔先生,因为这本《考察日记》和我的其他着作之所以能够被公认为具有重要的科学功绩,正是由于学习了他的惊人名着--《地质学原理》。”可以说,从1831年环球考察以来,达尔文的中心目标,就是创建一种类似“地质渐变论”的生物学理论,以像他在《自传》中所叙述的那样:“在自然科学的宏大建筑上添加一点极其微小的贡献。”
显然,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达尔文不但不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他的观察也不会那么精细,那么深入。
3.杰出的观察
达尔文把自己的成功具体归纳为3条:“在长期思考和分析任何问题方面,有无限的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资料方面,勤奋努力;还有相当好的创造发明本领和合理的想法。”这3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一项伟大的发现必须三者皆备才能完成。
就像在一个群岛上的同一种鸟有几种明显不同的嘴巴,这一现象如果按一般性的处理,那么就是再把这种鸟分成几个小类。如果只是这样,达尔文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博物学者,但绝对不能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那么,达尔文看到这种现象后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当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仔细地对地雀标本进行比较、鉴定时,舰长菲茨罗伊问道:“达尔文先生,您收集这么多相同的鸟,有什么用?”“能够断定物种不是不变的。”达尔文一面继续工作,一面回答说。这位舰长是个上帝创世说的虔诚信仰者,一听说物种可变,就同达尔文激烈争论起来。达尔文说:“上帝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地在不同的岛上把鸟嘴创造成粗细长短各不相同的形状?为什么在这些相距不远,甚至鸟鸣相闻的各个小岛上,有各自的特有生物?上帝为什么不按照英国的生物类型来创造呢?”所以,合乎事实的解释应当是“物种在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慢慢地产生了变异”,等等。
这样积极思考的结果,不但使达尔文后来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而且使他的观察更为细致,更为深入,也更为有趣。
查理士岛上所有的鸟都属于一个种类--三环反舌鸟,而詹姆士岛和查塔姆岛上所有的鸟却都属于黑色反舌鸟。还有,雄蜥蜴的颜色,在一些岛上全是灰暗的,在另一些岛上却是十分鲜艳的。海龟的形态也因岛而异,当地的居民一看龟背的形状和特点,就知道它是哪个岛上产的,等等。加拉帕戈斯群岛面积不到8000平方千米,又是个火山群岛,极为干旱,生物种类比其他地区要少得多,但由于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积极思考,达尔文兴致勃勃地在这里考察了20多天,采集了大量鸟类、爬行类、昆虫、软体动物和植物的标本,其中陆栖鸟类有26个类型,植物有19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