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
7540800000039

第39章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2)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位文化。四川拥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以及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

川菜位居我国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竹叶青、蒙顶茶、峨嵋毛峰等名茶享誉全国。

兼容多元文化。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

川剧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显易懂,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一些特技如变脸、旋舞、喷火等,有强烈艺术效果。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为主要曲艺形式。相书由一人在幔后表演,能模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谐剧寓壮于谐,能及时反映生活现实。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第三节历史文化与近代历史

一、主要历史文化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自古人称“天下山水之胜在蜀”。四川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现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有剑门蜀道、贡嘎山、蜀南竹海、四姑娘山、西岭雪山等1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川目前还有国家森林公园2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更是数量众多,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尤其是中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卓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奔流其间,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历史悠久,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7座。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筑风貌,应有尽有。

四川有6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385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以盆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景观,以武侯祠、剑门关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景观,以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青城山(道教文化)阳都江堰(水利工程)、峨眉山阳乐山大佛(佛教文化)景观。

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文翁兴学是巴蜀地区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壮举。四川着名学者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劼人、蒙文通、魏时珍等都出自于该校。在同一地址办学两千多年不断,全世界仅此一例。

巴蜀文坛英才辈出,群星璀灿;名流竞秀,佳作纷呈。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全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81个、公共图书馆155个、文化馆203个、博物馆73个、无线广播电台17座、电视台17个,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1%。全省有档案馆240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

二、近代历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一)四川辛亥保路运动

1911年秋发生的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反对清王朝对四川铁路权的出卖和帝国主义对四川铁路权的抢夺的一次革命,使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首先在四川被冲破,加速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进程,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长征经过四川

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川贵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云川间),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川内),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川内),穿过渺无人烟的大草地(川内),进入甘肃、陕西。整个长征在四川境内停留时间最长,大多数重大的军事行动都在四川展开。

(四)抗日大后方

四川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是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沿江工业内迁而初步奠定的。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57个,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高等学校48所,难民不计其数。当时四川人口约7000万,八年抗战共征兵300万,为全国各省之冠;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五分之一。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约1.4万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6%、稻麦总量的31.63%。四川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946年初,在重庆(时属四川)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加速了实现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的进程。

第四节科技文化优势与杰出人才

一、科技教育文化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四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工作全面启动。176个县(市、区)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9.4%。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整体实现“两基”。普通高中稳健发展,招生175.9万人,在校生505.5万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普通高校招生29.8万人,在校生91.8万人,毕业生13.9万人;招收研究生2.0万人,在校研究生6.1万人,毕业研究生1.5万人。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87所(不含技工校),招生44万人,增加9.2万人,在校生98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4.6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68.6万人次。参加自学考试39万人,本(专)科毕业2.0万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0亿元,增长41.8%。围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核技术及新能源等6大优势领域,重点打造8个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推进8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达1580家。

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家。有两院院士57名。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个,新获专利授权9935件,新增中国名牌17个、中国驰名商标24个,认定授牌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示范企业61户、示范科研单位73家。推广新技术1052项,引进新品种700个,开发新产品432个,有2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启动10个产学研联盟试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7年,全省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154个,覆盖农村人口6116万人,参合率达87.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3个。妇幼保健体系逐步完善,保健机构达202个。血吸虫病、霍乱、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125.7万名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新增省级卫生县城4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641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92‰。

文化、体育等事业繁荣发展。2007年,全省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启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9%、97.1%。出版地方报纸96种、期刊335种、图书5244种,出版音像制品716种、电子出版物134种,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83.7万卷。川籍运动员获世界级比赛金牌6枚、亚洲级比赛金牌16枚。体育彩票销售15.7亿元,增长13.0%。

二、四川杰出人才

李冰: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秦昭王时任蜀守,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治水。上任不久即领导和组织人民在古蜀国水利建设基础上,大兴水利。首先是修建位于灌县境内岷江上游的都江堰。主要措施是将江心淤积的沙洲改造成鱼嘴形的坝,故名鱼嘴,迎合水流将岷江干流分为内外两江,控制内江江水,避免洪水之患,通过支流兼收灌溉航行之利。渠首工程后延部叫金刚堤,堤尾筑有一条横亘于内外江的堰埂,称飞沙堰,起泄洪作用,保持内江正常流量。内江出水口称灌口,也叫宝瓶口。宝瓶口、飞沙堰和鱼嘴为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还在成都平原修治许多分水渠道,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网络。此外还主持青衣江的溷崖,导治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这一系列的大规模水利建设,便利了灌溉和航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不知饥馑的“天府”。他还在蜀发展食盐生产,治理蜀郡成绩显着,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任蜀郡守。鉴于蜀郡文风不盛,在成都首创学官,正式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子弟入学。同时派遣张权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令政策,学成回蜀任教师。为了鼓励青年入学,规定入学者可免除徭役,成绩优秀者可以为吏。此后蜀郡文风大盛,“比于齐鲁”。影响所及,巴郡、汉中也先后建立学校,朝廷命令全国仿效。文翁所立学校名“石室”,又名“玉堂”,今成都石室中学,相传即在其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