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训练意图
1.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2.掌握一些策略,对好奇心的及时保护并强化。
(二)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强化好奇心。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训练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并能将好奇心迁移到学习中来。
2.难点
要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课堂效果才好,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才深。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自己的好奇心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操作程序
(1)开篇用“摩天大楼里的猫儿”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好奇心,在本章学习结束后,有对案例的解释。
(2)“看一看”环节,两个高中生的发明故事,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3)“测一测”环节,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中的好奇心维度组成《好奇心程度自我测试》,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好奇心水平。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让学生了解好奇心的重要作用。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敲开创造的大门。同时,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个体学习的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好奇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学生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使学生掌握保持学习兴趣的策略。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
(3)教会学生有效地思考,打破思维定式,保持思维的灵活性。
2.操作程序
(1)根据“诊断评价”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将“策略训练”部分运用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和现场练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多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过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使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加强并巩固训练成果,使其得到强化。
2.程序
(1)“问一问”环节,通过提问,使学生回顾本课主题,加深对课程内容的印象。
(2)“读一读”环节,解答本章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楼层越高,猫儿越摔不死?同时,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学一学”环节,提供一些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供学生阅读。
(一)“保持学习的兴趣”策略教学建议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好奇心会激励人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是好奇心的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正常条件下,它按一条由强变弱的衰减曲线发展变化,刚开始产生时最为强烈,如果不加强化会按递减规律逐步消失。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策略,对好奇心进行及时的保护和强化,使它成为学生大脑中的强刺激信号,成为学生不断探求知识的动力。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的引导、开发和利用,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之下,促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注意、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可以采用哪些策略?
采取竞赛的方式,要求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写下来,看哪个小组想到的策略最多。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二)“善于发现问题”策略教学建议
君子之学必好问。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提问,而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要掌握创造性提问的技巧。
1.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发现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2.小组学习创造性提问的“十字诀”。
3.运用“十字诀”。每个小组就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事物提出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巧妙,具有创造性。
(三)“学会思考,打破思维‘枷锁’”策略教学建议
学习新知识,光有好奇心是不够的,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也是不够的。要成功地解决问题,还需要有灵活的思考方式。
1.小组学习策略三前部分阅读材料
2.“测一测”环节可以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比比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具创造性,最出人意料。
可能有些学生反应迅速,而有些学生则反应相对迟缓。这些问题中强调的是一些常见现象,例如测试三题目:“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灯光的漆黑路上,一位司机戛然刹车,以避免撞上一位老太婆”中,人们很容易认为“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没有灯光的漆黑路上”就是晚上,这就是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可以使我们在处理日常一般性的事务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是当我们需要创新时,它就会变成“思维的枷锁”。
3.阻碍思维的定式有哪些呢?要学会灵活地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了解有哪些思维的枷锁,了解如何才能打破它?
讨论结束后,请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在本课的几次小组分享中,尽量让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4.教师总结。常见思维定式有:权威定式:指在思维过程中盲目迷信权威,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众定式: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不愿进行深入的探索,对问题的看法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时刻与群体保持一致。唯经验定式:指过分依赖以往的经验,不敢越出经验半步,而且习惯用经验来衡量是非。唯书本定式:指盲目崇拜书本知识,把书本知识当做框框,束缚自己的思考,而看不到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非理性定式:指思维过程中人偏离了理智的引导,而处于感情、欲望、情绪、潜意识等因素的支配下,无法清晰而准确地把握事物和问题。
1.本课程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讨论、交流、练习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感受性。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通过竞赛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策略训练主要通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联系等,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一)参考资料
可贵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自己所见到的不了解而又向往了解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新奇感或奇妙感,它是由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认识倾向。它是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疑惑、探究、发现问题的意向;热衷于探究;对非常规敏感;能够仔细观察、阐明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思维正常的人都有好奇心,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好奇心强弱的差别。经验证明,好奇心强的人,容易产生发明与创造的动机和行动。好奇心总是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励人们去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它可以使人们孜孜不倦地对待定事物进行观察,使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取得创造的成果。
(摘自:《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与思维特质培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创新能力从培养好奇心开始
当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对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的教育思想却存在一个顽固的误区,大家都以为只要知识多,创新能力就强,所以大家都追求给学生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家长和社会都要求学生高学历。我们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居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几乎有一半都去做行政管理工作,许多工作岗位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上岗条件,这就是这种误区的反映。
实际上,创新能力并不等于知识多。一些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出成果都在二三十岁。这时候他们知识并不多,只有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他们获得成功是因为思想特别活跃。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学者叫益川敏英,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英语说不好,从来没有出过国,是所谓的“土包子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和京都大学的朋友小林一起研究夸克,两个人个性正好互补,形成两人团队。他每天晚上脑子里面都在想主意,第二天告诉小林,两个人一起做实验,最后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时候大家才发现,益川敏英竟然对英语一窍不通。他说他从小学开始,文科成绩就不好,上大学的时候,他的英语也一直不好。
在我国,谁能容忍像益川敏英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中国很难升迁,没法当教授,没法当干部。益川敏英的例子告诉我们,知识多并不一定创新能力强(英语好也是知识多的一种)。创新能力最本质的要素,恰好是我们长期以来所忽略的东西,第一是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是想象力;第三是洞察力。
好奇心和兴趣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不太可能有很大的成就。爱因斯坦说他四五岁的时候,父亲给他一个礼物,就是指南针,他看了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兴趣,发现这个针永远都往一个方向摆动,他觉得这背后肯定有重要的原因,很想搞清楚,这就是好奇心。
想象力是人为生存进化出来的基本能力。想象力对人类至关重要,想象力使我们发明了工具、武器、枪炮,使人类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搞得不好”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被扼杀了,“搞得好”才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有创新能力的人。现在的小孩上学以后,在升学指挥棒的打压下,好奇心迅速消失。
好奇心和兴趣怎么培养?老师讲课是培养好奇心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老师们在课堂和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重点。
洞察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在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来不及思考和推理,却能很迅速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办法来,这就是洞察力强。
怎样培养洞察力?这可能是创新能力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杨振宁先生曾经谈到一个例子,说明他的科学洞察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杨振宁先生到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上量子力学课的是美国氢弹之父埃德华·特勒。特勒思想横溢,从来不备课,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因为量子力学太复杂,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容易走入陷阱。杨振宁先生说他最感兴趣的就是看特勒走入陷阱,这个时候特勒的思维就像天线一样张开,四处探测,此时他的洞察力表露无遗。学生最有收获正是在这种时候。现在很多大学对老师的课堂讲稿都要检查,而且现在的大学教师也不敢在学生面前即兴讲,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洞察力。这样,学生的洞察力自然得不到培养。
知识多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强,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知识多甚至还可能局限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个原因是,知识多确实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前提条件是这些知识都是准确的,而且你要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如果知识多了,有好多是没有用的,或者有好多知识,食而不化,遇到问题的时候,在知识堆里转不出来,新思想反而会被压抑。
第二个原因是,不要被文化垃圾或者是出版垃圾湮没。我看现在年轻人遇到的这个问题很严重,却不自知。我经常和年轻人讨论问题,让他们考虑怎么做,本来是想让他们动脑筋想想,但是他们往往在网上搜索一大堆东西拿来,没有自己的想法。
总的来说,我以为不光是读书多、知识多,创新能力就强。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兴趣、好奇心、想象力跟洞察力。而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这需要从小孩子起就加以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 朱清时
(摘自:《当代健康报》)
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1.李开复编着:《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陈金明、魏书生编着:《高中生应读的40本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肖卫编着:《为你自己读书:一本改变千万青少年人生命运的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出版
4.李晓鹏编着:《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出版
5.燕国材着:《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问题思考
1.当学生的好奇心迸出火花时,如何能做到及时地捕捉并保护?
2.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