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时期青少年安全与审美读本
7561000000019

第19章 正确的审美观

美是什么?

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困扰着历史上的哲人学者。千百年来,他们各自根据对美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美的定义。每个人都能对此发表些看法,但任何一种关于美的定义好像又都没有能被所有的人接受。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一书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对话。希庇阿斯是古希腊的诡辩家,以专教诡辩为职业。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有名的大哲学家,知识渊博,机智而善辩。苏格拉底非常讨厌希庇阿斯的庸俗浅薄。一次苏格拉底以讨教的形式向希庇阿斯发起诘难,对希庇阿斯所说的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解答进行反驳。最后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一句谚语:“美是难的!”“美是难的”的判断确实道出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的艰难和漫长的道路。人们对美是什么,它的本质是怎样的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讨论。据不完全的统计,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就有十四五种之多。列夫·托尔斯泰考察了18世纪中叶以后150多年间80位美学家、艺术家关于“美是什么”的回答,最后发现“美”这个概念,对于那些“只讲不想”的人来说,是那么明白易懂,而要给它下定义,各学派的学者都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

了解一点美学的历史,不仅对于弄清“美是什么”的问题有好处,而且,你就会知道,在美学领域也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人的审美活动是以美的客体为对象,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会萌发美感。美感发生时,常伴随强烈的情感反应,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舒畅、满足;同时美感发生时,具有愉悦性,美的客体会使人赏心悦目。

美的感染力

好的艺术作品都能打动人心,引起美感,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和感染作用。

而艺术作品包含的内容很广泛,诸如小说、戏剧、音乐、绘画……传说有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偷回去看完全书十分感动,最后鼓起勇气向报社写了一封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是作品的感染力量,使小偷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萌生了除恶从善的愿望。

当然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也会有消极影响。比如有些学生看武侠小说入了迷,天天想练成奇功,甚至到山林古刹去拜师,河南少林寺就接待过这类少年来访者。

人人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旋律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起变化。--柏拉图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同样是很强的。音乐的特点是幻想,这正符合人们的心理状态,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未知之中,所以音乐特别能影响人,吸引人。

审美感知

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有一天,公明仪见一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他忽然想给牛弹上几曲让牛听听。于是,他就“轻拢慢捻抹复挑”地弹了起来,尽管他是那样地动情,可再看那头牛依然是低头吃草,无动于衷。公明仪很是失望,心想:这支曲子太高深了,牛可能听不懂。于是他就换了一支曲子,一会儿用琴模仿蚊子的叫声,一会儿模仿小牛唤母的叫声。这回牛的反应不同了,抬起头来,竖起耳朵听起来,摇摇尾巴,走来走去,好像听懂了的样子。

上面的小故事就说明了审美能力是人所独具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审美能力就是人识别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审美感知。没有审美感知就没有审美能力,没有审美能力便没有审美活动。

当然完全没有审美感知的人是没有的,哪怕是完全没有文化的,根本没有经过专门审美教育的人也有自己的审美对象和具有很敏锐的对某种“美”的感知力。

美是多形态的,那么我们对它的感知也应是多渠道的。《红高粱》电影中几首插曲具有一种原始的、直抒胸臆的粗犷阳刚之美,而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二胡曲《良宵》,却是一种哀婉的、含蓄的、细腻的阴柔之美。达·芬奇的那幅《蒙娜丽莎》画像蕴含一种温柔的人性美,而中国四川的大足石刻的佛像却有一种凝重的神秘的美。

面对如此丰富的美的形态,如果我们无动于衷、无动于情、无动于感岂不可惜!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审美感知变得丰富、深刻、健全呢?首先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审美准备,时刻以一种审美态度对待生活。

如果你根本不想去感知美,你的审美感知对美紧闭着,那么你的审美感知是无从发生的。

其次是以情带动我们的审美感知。

多情善感正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审美感知规律。审美活动自始至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可以这样说,没有情便没有审美活动。情在审美感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情带感是审美感知的一条捷径。我们愿每人都有丰富的情感,愿你在生活中享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美感。

对美的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对事物美的感知,只是美感的初发阶段。然而这种对美的感受还是较低层次的,我们要想获得更加强烈的美感感动,那就必须进一步理解美,即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继续去把握事物美的内容、内涵和意味。审美理解是美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事实上美的感知、联想和想象总是同理解、思维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诗人李白在登太白峰时,有感而发赋诗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从上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对于美的欣赏,不能凭感性印象立即就可以认识。

各类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抄袭,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典型形象。

要提高审美理解力就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广泛地与大自然、与社会、与艺术接触,丰富内在的情感生活,积累审美经验,将感受导入理解,学会在形神的统一、情理的统一之中来认识美,经过循序渐进地不断努力,审美理解的能力必定就会提高。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内所包含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属性。只有能够给人以审美感受的审美对象,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对象给人的审美感受越丰富、越持久,其审美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可以说,审美价值是人对审美对象的肯定。审美价值按逻辑推理讲应该是一定的,因为我们的定义规定的是审美对象本身包含的某种属性,按理说,当某一审美对象处于相对静止、稳定的时候,它的审美价值是不变的。但是实际上却完全相反,在人们评价一个审美对象的价值的时候,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别。

审美价值的范围相当广泛。自然美的价值大致在于给人一种纯粹的美的享受,怡情冶性,养精安神。或使人的身心趋于谐调宁静,或使人亢奋激昂。自然美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对人的生理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在于对人的心理的调节作用。在某种条件下还能给人以哲理的思索和伦理的启迪。

审美趣味

人在接受外界事物的时候,具有选择性。这种审美指向上的差异,反映了审美主体在理解和评价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审美趣味是在一个人的整个审美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它不是对审美对象的理论的判断,而往往是带有感情色彩的直接评价。

怎样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审美趣味呢?首先,要有高度发达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审美趣味的门户。其次,要善于辨别审美对象的审美品格。审美趣味有丰富与贫乏、健康与病态之分。

美感的时代性

审美意识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它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之中,给美感也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由于受着特定的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及制约,总是按照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去从事美的创造,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而各个历史时代的艺术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特色。

青少年们必须跟上时代的进程,从小就应当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健康的审美趣味,明确当代人的审美心理,继承历史遗留下来的、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积极的审美观念,扬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符的东西,才能创造出高于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美好未来。

美感的民族性

美虽然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力量,然而,各个民族间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却存在着许多差别。

各民族不同的审美意识,在艺术中获得了集中表现,因而形成了艺术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

我们强调美感的民族性,但绝不能把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与审美心理结构的普遍性、共同性对立起来,强调艺术的民族特点,并不排斥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应当吸收借鉴世界上各民族的审美精华和优秀艺术,来丰富我们的艺术。

青少年了解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因为这可以开拓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美感中的联觉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必须通过视、听觉为主的感官来获取、选择、积累审美信息,进入大脑后,由脑的各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组合而成审美表象,获得情感上的愉悦。然而心理学认为,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并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往往会彼此沟通,一种感觉可以唤起另一种感觉。这种奇妙的现象就称作美感中的联觉表现。它在美的感知中极为普遍。

联觉与联想还经常联系在一起。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引起头脑中储存的另外一些事物再现的心理活动。联想之中往往就有联觉。《列子·汤问》记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听到的是伯牙弹奏的琴声,在联想中却产生了视觉,巍峨耸立的高山、浩荡奔腾的江河,油然呈现在他的眼前。可见,联想与联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美感中的联想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即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来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联想是大脑皮质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所以它们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相互联系着,其中某些对象或现象的再现,可以引起另外一些对象或现象的再现。例如我们见到夜空闪闪发亮的星星,就会想到璀璨的宝石,甚至想到少女明亮的眼睛;看到春天即将来临,就会想到百花盛开,万物复苏,也会想到繁荣美好的生活。联想到的情景,作为美的意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是富有美感的,自然会引起美好的愉悦和感情的激动。

联想按照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不同,一般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几种形式。

第一,接近联想,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与它空间上、时间上较为接近的其他事物的回忆。

第二,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与它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的其他事物的回忆。

第三,对比联想,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同这一事物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回忆。在美感中,联想对于形成美的认识、增进美感具有一定作用。借助联想,不仅能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呈现得更鲜明、更生动,进而还能使感知的形象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审美心境

心境是人的情绪的一种,是指一个人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审美主体的情绪状态经常影响着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感受。

心境具有蔓延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不同的心境可以使人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染上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以至影响人们的整个行为的表现。

审美主体的心境状态,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内容,并且为对象蒙上一层特定的感情色彩。心境对审美感受的影响极其明显。由于审美感受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心境状态,因而不同心境的人在观赏同一景物时,审美知觉的选择、审美感受和理解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从色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到更加丰富的美感享受。

审美移情

审美活动中将没有知觉的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感情的现象叫做移情。审美移情有时是人把自己的感情、性格、情绪移到他物之中,形成交融的境界而浑然一体。审美移情理论是法国心理学家立普斯确立的。人们对这一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但审美移情现象在审美活动中,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体验到这种现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山也欢来水也笑。”其实正是这种审美移情现象。

移情现象从根本上讲是由审美主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心情所决定的,审美主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心情不同,对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移情内容和结果,也不会相同。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须认真加以鉴别。借助移情现象,可以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

审美距离法则

有个叫郭六芳的农家妇女,家住湖畔,终年辛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未感到家乡怎么美。一日乘船外出多日,返回家乡时眺望家乡景物:落日余晖,竹篱茅舍,碧波帆影,分外美丽,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侬家住在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上面的小故事隐着一个审美的法则--审美距离法则。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由于某种原因离家多日,一日返回,家中的一切都有一种温暖亲切之感:桌上燃亮的台灯也好似一个亲切的微笑。

审美活动也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听音乐、看电影都要有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审美距离是审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心理现象,掌握运用好审美距离法则,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效果,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享受美,陶冶性情,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