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起伏的群山、奔腾的江河、明媚的春光、冰封的大地、灿烂的朝霞、银色的月光、挺拔的松柏、鲜艳的百花等,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都是喜爱这些自然美的。再比如,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对假恶丑的厌恶与谴责,对智慧、勤劳、勇敢、忠诚的赞誉,对愚蠢、懒惰、怯懦的蔑视等,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都会对这些社会美有相同的审美情趣。这些现象,还存在于对艺术美的审美活动中。敦煌的壁画,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交响曲,屈原的诗歌等,只要是思维健全的人,都会喜爱这些艺术美的。
高雅与庸俗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审美情趣,以及它的作用与特征。如果继续研究下去,我们会发现,人们的审美情趣虽然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但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雅、健康、进步的审美情趣,一类是庸俗、病态、落后的审美情趣。
衡量一种审美情趣是不是高雅的、健康的、进步的,以什么为标准呢?审美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审美标准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人们用以衡量和判断美的标准也在发展和变化。用过去的审美标准看来是美的事物,用现在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就不一定是美的。
其次,审美标准又是绝对的。因为美和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审美的标准也应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愿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审美的标准又是绝对的。如果否认了审美标准的客观性、绝对性,就分不出美与丑的区别,就难以区分审美情趣的高雅与庸俗、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
因此,审美标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与绝对的有机统一。
具体来讲,审美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美的必须是真的,离开了真就谈不上美。真实不仅是艺术的生命,而且也是美的生命。当然,美的事物必须是真的,并不等于真的事物都是美的。
社会上许多丑恶的东西也是真实存在的。就一般情况说来,美的东西总与真相联系,丑的东西总与假相联系。
第二,美的必须是善的,离开了善也谈不上美。社会美中的善很容易感觉出来,而自然美中的善往往不易觉察。实际上,自然美中也包含了善。人们为什么喜欢迷人的桂林山水、秀美的苏州园林?因为这些自然美赏心、悦目、怡情,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劳动之余调节精神、愉悦性情。如果自然美不能给人们带来功利性即赏心悦目、调节精神,那么,人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对自然美产生执着的审美情趣。
第三,美还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显而易见的。在艺术作品中,必须是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情况比较复杂,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在美。比如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相比,内在美更重要。但是,最理想的还是内心与外表都是美的。
总之,根据审美标准,可以判断出什么事物是美的,进而判断出哪些审美情趣是高雅、健康的,哪些审美情趣是庸俗、病态的。那些符合真善美的、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事物都是美的,因而对这些事物产生的情趣都是文明的、进步的、健康的、高雅的,都是应当提倡的。反之,就是落后的、病态的、庸俗的,都是应当反对的、限制的。
接触产生情趣
我们知道,审美情趣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高雅的审美情趣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低俗的审美情趣会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呢?首先,只有了解美的事物,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果我们不接触美的事物,不了解美的事物,就很难培养出对美的情感和兴趣。
接触和发现美的事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丰富的课堂学习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我们学习的语文、音乐、美术,都是关于艺术美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能自觉地培养对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审美情趣。同学们都爱上体育课,体育课教学中也充满了美的事物。
通过上体育课,可以使同学们具有更加健美的体型、体态和健康的体魄。
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了解美、认识美、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比如:文学社、歌咏队、运动队、演剧队、绘画小组、摄影小组、乐器小组、舞蹈小组、集邮小组等。一方面可以调节我们的学习生活,加深与同学的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小组的活动,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些活动中美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审美情趣。以参加歌咏队为例,在你未参加歌咏队之前,你可能认为歌咏比赛就是分开声部唱唱歌而已。但是,一旦你积极参加,成为歌咏队的一名成员,当你亲耳聆听不同声部组成的和声,亲自了解歌曲怎样通过高低快慢的处理充分显示合唱的艺术魅力时,你就会深深地被合唱美所征服,逐步培养和巩固对合唱美的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包括观看电影、电视、戏剧,欣赏音乐、舞蹈,游览名胜古迹,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和参加兴趣小组一样,积极参与以上课外活动,也会使你不断地发现美的事物、了解美的事物,进而培养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接触和了解美的事物的众多途径中,投身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了解美、认识美,对于我们青少年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是十分重要的。蓝天白云、日月星辰、茫茫草原、巍巍青山、流水潺潺、百花争艳、森林无边、惊涛拍岸等,这些无比壮观的宇宙、生机勃勃的世界、千姿百态的风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只有领略了自然美的无穷魅力,才能培养更加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
有目的地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也是我们青少年了解美、认识美、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的途径之一。青少年宫、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在这些社会公共设施中,不仅有自然美,还有社会美、艺术美。充分利用这些公共设施,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对于青少年发现美,培养高雅情趣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其次,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指导人们的审美活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能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什么是审美观呢?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的基本观点。作为一个思维健全的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一个人的审美观的确立,往往受到自己所处时代、所在阶级和民族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还受到自己的文化条件、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年龄、心理、职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青少年怎样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呢?一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文化修养。没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很难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二是要努力学习政治,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青少年不仅要学好文化,还要学好政治。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不学政治,不懂政治,就会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在审美问题上,不懂政治也会走上邪路。三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是时代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离开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不可能的。
当然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审美观与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反过来,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又会对科学的审美观起到巩固作用。
最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同各种低俗、病态、落后、消极、有害的审美情趣作斗争。
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许多落后、保守、消极的思想意识至今还存在于我们中间,不少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还在影响着我们。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外国资本主义的各种腐朽思想也像苍蝇、蚊子一样乘虚而入,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错误思想,对于青少年培养高雅审美情趣是极其有害的。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少年盲目崇洋媚外,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醉心于低级、庸俗的“艺术品”,还有的青少年崇尚所谓“时髦”,披发蓄须,服饰奇异,以怪为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上述这些消极、病态、低俗、有害的审美情趣,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反对。
青少年中产生低俗、不健康的审美情趣,一方面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青少年自身来看,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知识还比较贫乏,尚未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也是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必须从多个方面努力,既要净化青少年所处的客观环境,又要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积极、主动地了解和认识真正美的事物,学习美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提倡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反对和限制低俗的审美情趣是我们每一个美育工作者、每一个青少年的重要任务。
事例
马克思的审美观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喜欢和他的女儿们一块做填空游戏。有一天,他的大女儿燕妮在小册子上抄好了一些选定的问题,由马克思填写。具体如下:
您最珍贵的品德:朴实。
您最主要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不能原谅的缺点:奴颜婢膝。
您最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你最喜欢的颜色:红色。
从以上的填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健康的审美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富兰克林的准则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规定了十三条准则:
(1)节制欲望:在吃饭与喝酒上要有节制。
(2)自我控制:对待别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怀有仇恨。
(3)沉默寡言:少说废话。
(4)有条不紊:所有的物品都要井然有序,所有的事情都要按时去做。
(5)信心坚定:信守诺言,出色地完成你所承诺的任务。
(6)节约开支:把钱用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有益的事情上,不要错花一文钱。
(7)勤奋努力:永远要抓紧时间做有益的事情,不要浪费时间。
(8)忠诚老实:不要说有害于人的谎话,要表里一致。
(9)待人公正:不以不端的行为或者不诚实去伤害他人。
(10)保持清洁:保持身体、衣服及房间的清洁卫生。
(11)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小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12)谨言慎行:要使你的言行符合每一条道德标准。
(13)谦虚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