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知道,代表正义、进步的力量,在初期往往处于弱小的地位,被支配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它与代表反动、罪恶的力量进行较量,免不了归于失败。正面的人物遭到不幸,美的东西被毁灭,会使人悲痛,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会令人落泪。但是,悲剧美就美在这里,即在美的毁灭中赞扬美、肯定美,在正面人物的不幸中颂扬他、赞美他。美虽然被暂时毁灭了,但是乌云遮不住太阳,正义的、进步的力量终有一天会战胜罪恶与反动。
悲剧美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人们在为之落泪之后,激起为正义、为真理而战的信心和勇气,使人们获得一种激荡的美、崇高的美。1998年话剧《商鞅》在北京演出,朱镕基总理在观看中,被故事的情节打动,不觉潸然泪下。改革的事业,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是有风险的。但是无论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对于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改革者来说,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滑稽美。滑稽美是艺术作品通过对有趣可笑形象的展示,使人在捧腹大笑之后获得的美感享受。滑稽美的特点是嘲弄假恶丑,颂扬真善美。
俄国伟大作家果戈理在《钦差大臣》中描述的一群地方官,个个都是荒唐可笑的滑稽形象,他们明明是丑,却要装美,使人们感到滑稽而可笑,这种笑声是一种对丑的嘲讽。戏剧《七品芝麻官》,通过机智、风趣、诙谐、滑稽的芝麻官形象,引起人们捧腹大笑,而这种笑声,则是对真善美的赞扬。
相声、小品是同学们爱看的节目,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滑稽美。赵本山在《昨天今天明天》中的杰出表演,使人在大笑之中感受着生活的情趣。别外像其《卖拐系列》的小品,通过对骗局的提示,提醒人们警惕,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收获知识。
以上讲述的是艺术美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下面就艺术美的功能进行一些分析说明。
艺术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欣赏艺术美,可以丰富知识、美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等。
一是丰富知识。青少年正是长知识的时候,不仅要从学校课堂、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要学会从各种艺术作品中获取知识。艺术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揭示与反映。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到丰富的知识。
二是美化心灵。艺术美中,无论是崇高美、秀丽美,还是悲剧美、滑稽美,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感人的艺术形象中,学会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是与非。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德国美学家席勒,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无不强调艺术美在美化人们心灵方面的特殊重要性。艺术美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世间万象。艺术美又像一座熔炉,可以使我们得到心灵的冶炼和净化。
三是陶冶性情。我国着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奔波劳碌,很机械地随着疾行车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许时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还论怡养!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在让性情怡养在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
四是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艺术美的欣赏。
艺术美对人们审美能力提高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美的形态所不能替代的。比如:只有音乐才能引起人们的音乐感,只有欣赏音乐,才能培养起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总之,艺术美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都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我们青少年一代,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美、创造社会美,还要学会欣赏艺术美、创造艺术美,从中吸取营养、美化心灵、怡养心情。
事例
曹不兴急中生智在艺术美的形式中,绘画是一种独立的重要艺术。绘画的艺术形象具有视觉上的真实性,有时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在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权有一次叫画家曹不兴作画。曹不兴不慎将一点墨汁溅到了画绢上,他心中非常紧张。因为他素知孙权脾气很坏,污损画绢非同儿戏,弄不好会招致杀身之祸。
但是曹不兴急中生智,挥笔点染,立刻成画。当孙权看画时,见画的是一篮杨梅,个个逼真,可是旁边却有一只苍蝇。孙权用袖去拂,苍蝇却一动不动,他定睛一看,原来是画上去的,不禁对曹不兴的画技大加赞扬。
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是苏联着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的英雄形象不仅在苏联人民中唤起了最美好、最进步的感情,而且对我国的读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保尔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同白匪军殊死搏斗,在和平的年代拼命工作,他在对待友谊、爱情、家庭问题上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特别是他的那段名言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上。“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种现象与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趣味性的评价。所谓表现出来的情感与趣味性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喜欢或不喜欢、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比如人们对音乐、绘画、松树、菊花等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热爱,都属于审美情趣的内容。
审美情趣对人们的审美活动具有重大作用。人们往往是在审美情趣的驱使下,去积极地欣赏与自己审美情趣和谐一致的事物,而排斥和疏远与自己审美情趣不一致不和谐的事物。比如,审美情趣高雅的人就喜欢听雄壮高远的旋律,而排斥靡靡之音。反之,意志衰颓、精神萎靡的人则对靡靡之音或感伤诗感兴趣。
人们往往受审美情趣的驱使,接近或欣赏不同的事物。审美情趣高雅的人,接近或欣赏高雅的事物,久而久之,在这些美好事物的影响下,自己的志趣变得更加高雅。相反,审美情趣低俗的人,接近或欣赏低俗的事物,久而久之,在这些丑陋事物的影响下,志趣、意志、精神将变得更加庸俗、更加消沉、更加萎靡。
由此可知,审美情趣对人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对审美情趣的特征有所了解。那么,审美情趣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审美情趣具有仿效性。所谓审美情趣的仿效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当他认为某一事物或现象是美的,就会产生一种模仿的心理。比如,每当你看到别人的某种姿态、装束、服饰等很美时,就会产生仿效别人这种姿态、装束、服饰的想法。因此,也有人把审美情趣的仿效性叫做感染性。
社会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既存在着美,也存在着丑。因此,审美情趣的仿效性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你仿效、学习生活中真正美的事物时,这个仿效性就是积极的。当你仿效、学习生活中看上去美而实际是丑的事物时,这个仿效性就是消极的。
在古代,有个美女叫西施。有一次她心口痛,按着胸口,皱着眉头在路上走。邻居中有一个姑娘叫东施,长得很丑,想学习西施的样子,使自己变得美丽。当她看见西施皱着眉头、按着胸口走路时以为很美。在审美情趣仿效性的驱使下,自己也皱着眉头、按着胸口走路。
结果,留下东施效颦的千古笑话。
正因为仿效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一定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审美情趣、审美风尚,自觉抵制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形形色色的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个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人。
第二,审美情趣具有可变性。审美情趣作为一个人个性的一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会引起生理、心理的变化,而生理、心理的变化必然引起他的个性的变化。因而,作为个性内容一个方面的审美情趣是可以改变的。着名作家郁达夫曾说过,一般人在少年时代爱看侦探冒险的作品,在青年时代爱看恋爱的作品,在中年时代爱看描写人生疾苦的作品,最后在老年时代爱看回忆的、哲学的、神秘的作品。着名电影导演谢晋也说过:“就拿欣赏名着来说,我少年时代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候同学议论,都愿去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另外,随着知识的增加、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会逐步提高、升华,会更加远离不健康的作品或事物。
第三,审美情趣具有差异性。人的个性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性。隐逸者颂菊,刚毅者爱松,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社会经历、性格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年龄、心境、环境、出身的不同,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的个性。这个差异性反映到审美活动中,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审美情趣。比如:有的人爱李白,有的人爱杜甫;有的人爱壮美,有的人爱优美;有的人喜阳刚之美,有的人爱阴柔之美;有的人喜听进行曲,有的人喜听抒情曲;有的人爱看喜剧,有的人爱看悲剧。
产生这样千差万别的审美情趣是正常的,在审美活动中,应当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不能运用行政的方法去强行统一。在审美活动中,应当提倡百味齐全、百花齐放,这才是符合审美活动规律的。
当然,在尊重审美情趣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强调:只有文明、健康、进步的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才是我们提倡的,而一切不文明、不健康、庸俗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应当反对的、限制的。
第四,审美情趣具有共同性。前面我们讲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情趣的差异性。但是,审美情趣还具有共同性,即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个人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相同或近似的审美结论与评价,这种审美情趣的共同性,也是审美情趣的特征之一。